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斩金 > 第一百五十八章 印刷 3
    赵振想了想道:“小柳,之前记得跟你说过铅活字、铜活字的事情,进展如何?”

    柳子俊道:“铜活字制作不易,价格太高,若要满足日常使用,所费甚大,恐推行不易……”

    “铅易融,容易铸造,所费不高,但铅性软,不耐磨,需时常重新熔铸……”

    赵振听得连连点头,看来柳子俊他们确实对各种材料都进行了实验。

    铜的确不算一种特别好的材料。首先,它的熔点很高,有上千度,铸造起来很不方便。中文字本身就很多,后世汉字经过简化后,也要六七千个汉字,这个时代要用的字就更多。

    这样一来,实现就要准备很多很多不同的活字。而一旦发现某个字没有,需要铸造,就会相当费事。

    而且,铜还比较容易生锈,保存起来也不方便,需要时时擦拭,才能保证表面光洁。

    不过,所有的缺点之中,铜活字的最大缺点却是因为太贵。中国自古就缺铜,有那么一点铜,投入到铸币之中都不大够,更不要说拿来做什么活字了。

    清朝的时候,就曾经铸造过一批活字,但是没过多久,就因为缺钱,全部融了去铸造钱币去了。

    相对来说,铅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材料。它熔点低,分布广,提取和加工都比较容易,富有延展性,不易生锈。

    它唯一的问题就是太软。所以后世的铅活字,也不是纯铅,而是铅的合金。

    赵振皱眉道:“可有解决之法?”

    柳子俊点点头:“确有解决之法!在铅中加入锡,可令之耐磨……但是,到底应该用多少份量,用何地所产之锡是为最佳,还需实验……”

    “不错!”赵振称赞了一声:“铅中加入锡,能够想到这个法子,就值得奖赏!”

    柳子俊见家主称赞,就从一个架子上拿下几个铅字,给赵振看。

    赵振一边看,柳子俊边解释道:“这几个铅字,均在其中加入了锡,硬度有所提高,但依然不甚理想……且同样的份量,不同矿山所产之锡,加入之后,也有不同……”

    这个不难理解,后世的铅字,是一种铅、锑、锡的合金。可是锑因为颜色、外形与锡很接近,而且经常与锡伴生,所以,古人并没有将其分离出来。

    但是,不同矿山里面的锡,有一些很可能含有适量的锑,这样的铅锡合金,实际上就是铅锑锡合金了,效果自然更好。

    赵振自己也不太懂这些,决定还是交给柳子俊他们继续折腾。自己少说两句,也能更好的维持一个高深莫测的高人形象。

    于是他勉励了众人两句,教大家散去,单独留下柳子俊,继续陪他参观和视察。

    他们继续看了活字印刷机、排版机的情况,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突破,只是将现有技术进行了复原。

    油墨方面有比较大的突破,因为有了石油分馏技术,原料和制法大大的拓展了。利用分馏出来的重油,再进行加热、燃烧等,取其油烟,再用桐油等进行调和,制出来的油墨,墨色黑亮,不易脱色。

    现在油墨的研发跟活字是一体的,也就是说,他们研究出一种油墨的配方,就会利用不同类型的活字进行实验,看实际印刷的效果,并记录下来。

    现在所有的研发项目,都会进行记录,定期还会进行归纳和总结。有了这些方法,研发的效率和进度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

    看了一圈,赵振看了看柳子俊道:“小柳,你觉得我让你们印务署弄这个活字印刷术,是要做什么?”

    柳子俊想了想道:“在下亦是不解……活字印刷,比之雕版,仍是不如,若是要刊印书刊,用雕版即可,活字似乎并不必须……子俊愚钝,不知家主深意,还请家住指点……”

    赵振满意的点了点头,心道孺子可教啊,自己想显摆,就有人请教,这种感觉还真是舒坦啊。

    咳嗽两声,清了清嗓子,赵振道:“如只是刊印几十几百本,自然是雕版为佳,但是,如果要刊印成千上万本,活字必不可少啊……”

    柳子俊倒吸一口冷气,声音都有些颤抖:“嘶!成千上万?”

    赵振点点头:“成千上万。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根本没有那么多人看书,印出来给谁看呢?对吧?”

    柳子俊点点头。

    “现在确实没有,但是,以后会有的……我且问你,若是咱们玉泉所有的居民都识字了,会如何?若是咱们登州的百姓都识字,会如何?若是这全天下的百姓都识字了,又会如何?”

    几个问题问的柳子俊有些发懵,全天下的百姓都识字?天下百姓何止亿万,人人识字,那得需要多少书册?

    这个数字将他彻底震撼,他看向家主的眼神里,有了许多不同的东西,那是一种热情,是一种想要去改变和创造的热情。

    “那时候,就需要很多很多书,木制的雕版,恐怕难堪大任啊……所以,只能是活字啊……”

    “而且,我打算推出报纸,这报纸就更是非活字不可了啊……”

    “报纸?”柳子俊思索了一下:“可是邸报?”

    赵振摇摇头:“不是!”

    柳子俊又想了想:“可是新闻?”

    赵振一惊:“新闻?这是何意?”

    柳子俊道:“我朝并无新闻,但是俊曾听人说起南边的临安,有一种小报,乃是民间自行刊印,会讲述一些朝廷政事,叫做‘新闻’……”

    世界上最早的手抄报纸和印刷报纸,都出自中国。一开始,报纸都是官方的邸报,内容都是朝廷的政事,例如皇帝的诏书,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告,朝臣的奏折,省寺监司等机构的工作报告和边防驻军的战报等等。

    为了防止泄密,宋朝当时还规定必须由枢密院最后审核后,方可“定本”。

    邸报都是发往各级政府的长官,其他人看到的,往往就是这些邸报的手抄版。

    到了南宋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些非法出版的小报。这类小报,会报道一些朝廷没有发表,或者邸报不准备发表的诏书、奏疏等等。民间将这种小报,也叫做新闻。

    因为这些小报往往会泄露一些朝廷不愿意公开的事情,例如宋国朝廷关于对金朝议和的消息,或者是打仗的战果等等,经常会遭到查禁。

    赵振听到柳子俊如此说,确实跟自己想的东西差不多,就点点头道:“确实就是这种新闻了!”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