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胭脂谋:盛宠第一妃 > 第184章上朝听政1
    太子年幼,燕王辅政,每日的早朝,宇文朗有时出现在奉天殿,有时没有出现。

    无论太子有没有出现,燕王都站在御座的斜前侧,与群臣商讨,俨然一国之君。

    如此,国事政务由燕王独揽,变成名副其实的摄政。

    手握重兵,朝政稳定,文武臣工对燕王摄政不敢有异议,对燕王提出的政令,也没有提出太大的意见,只有沈墨兮会提出一些尖锐的异议。这二人时常在早朝上争论,其他大臣保持缄默,看他们的好戏。

    半月后,沈墨兮忽然在早朝提出,由皇后娘娘陪着太子上朝,太子就会每日上朝,皇后听政,于国朝大有裨益。

    大多数大臣赞成,燕王只道,此事还需问过皇后的意愿,改日再议。

    当日黄昏,宇文欢遣人去传话,让皇后去千波台。

    萧初鸾来到千波台,看见案上摆着五样小菜、两样糕点和一壶薄酒,他背对着她,负手而立,头戴梁冠,身着赤色朝服,轩昂伟岸的身姿气度挥洒得淋漓尽致。

    恍惚间,她看见他的朝服不翼而飞,换成了玄色衮冕,俯仰天地之间,威武霸气,帝道十足。

    也许,有朝一日,他肩背上的龙爪,会一语成谶,他会成为大晋皇朝的皇帝。

    而那一日,就是宇文朗遭罪的日子。

    她不能让宇文朗受到伤害,不能!

    “王爷。”

    “娘娘。”宇文欢转身,眼底似有笑意,延臂请她坐下,“娘娘若赏脸,就与本王饮几杯。”

    “王爷客气了。”萧初鸾莞尔道。

    他的侍从,她的宫娥,在他的示意下退出千波台。

    她坐在锦榻上,开门见山,“王爷约本宫来此,是为了沈大人所提之事?”

    宇文欢与她隔案而坐,斟酒后道:“阿鸾,这些都是本王让御膳房做的,你先尝尝。”

    萧初鸾依言尝了尝,赞说色香味俱全。

    “沈墨兮提议一事,你有何想法?”他举杯饮酒,问得淡然。

    “阿鸾只是一介女流,怎能上朝听政?还请王爷向诸位大臣说,太子上朝便可。”她淡漠道。

    “历朝历代,垂帘听政的皇后、太后并非没有,你不必自谦。”他的眸光精锐迫人。

    “阿鸾哪里懂得朝政?听政也只不过是做做样子,阿鸾就不去丢人了。”

    “即使是做做样子,那些大臣就会觉得,皇后娘娘陪太子上朝,多少可以牵制本王。”

    萧初鸾一悸,他坦诚直言,必有深意。

    他想告诉她,就算她上朝听政,也不会对他有任何威胁与牵制吗

    ?

    她徐徐一笑,“先皇临终之际,嘱咐王爷辅政,先皇信任王爷,阿鸾也信任王爷。”

    宇文欢郑重地问道:“你真的不愿上朝听政?”

    她点点头,露出一抹完美得无懈可击的微笑。

    不是不愿,而是,假若她真的上朝听政,他就会防着她,看她的眼光就不一样了,他们之间就会因为国事、政务而越走越远,不复当初,虽然眼下他们已经不复当初了。

    然而,就在她以为自己不会上朝听政、朝臣们只能无奈接受她的“不愿”的时候,一日早朝后,沈墨兮来坤宁宫请安,对她说,明日开始,请皇后娘娘陪太子上朝。

    萧初鸾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问道:“是大臣坚持么?”

    沈墨兮摇摇头,“文武大臣并无坚持,是燕王再次提出,殿上群臣自然没有异议。”

    她惊讶地愣住。

    宇文欢为什么坚持让她上朝听政?为了堵住殿上群臣和天下万民的悠悠之口吗?还是为了稳定朝堂?

    “娘娘陪太子上朝,虽说是听政,但是对于朝上所议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与想法。”沈墨兮提醒道。

    “哀家知道了,谢大人。”

    “臣告退。”

    看着他离去,萧初鸾蹙眉来到殿廊,望着湛蓝的长空。

    这夜,她早早地歇了,天色未亮就被宫娥叫醒,匆忙地梳妆更衣,之后赶往奉天殿。

    她抱着宇文朗,坐在金光熠熠的御座上,俯瞰整个大殿,紧张的情绪慢慢平复。

    群臣叩首,山呼“太子殿下千岁”“皇后娘娘千岁”。

    宇文欢和沈墨兮分别站在左右两列朝班的首位,也跪地叩首。

    虽然太子尚未登基,但是,国不能一日无君,只能由太子上朝听政,否则,朝政就真的落在燕王的掌中。

    萧初鸾看向站在丹墀下的宇文欢,迎上他沉肃的目光,不露惧色,心不再剧烈地跳动。

    近来天下太平,并无什么大事,所奏的都是小事。接着,礼部尚书奏曰,虽然太子不足三岁,但国不能一日无君,太子应当尽早登基,由皇后娘娘、燕王与沈大学士共同辅政,这才是社稷之福、万民之福。

    话音一落,大殿陷入了沉寂。

    燕王没有表态,沈墨兮也没有表态。

    “太子年幼,哀家以为,登基一事不必急于一时。百行孝为先,先皇驾崩不久,太子理当为先皇守孝三年,不知诸位卿家有何高见?”萧初鸾语声清冷,干脆有力。

    “娘娘所言极是,不过臣以为,太子登基乃众望所归,可

    稳定朝纲,更可稳定天下民心。”沈墨兮拱手道。

    群臣纷纷附议,奏请太子登基,继承大统,以稳民心。

    萧初鸾问道:“十皇叔有何高见?”

    宇文欢朗声道:“娘娘,臣以为,太子登基一事,暂缓。太子不足三岁,暂不能治国,漠北鞑靼听闻我大大晋皇帝不足三岁,势必会起狼子野心,兴兵来犯,欺我大晋皇帝年幼无知。为北疆安定计,太子登基,不急于一时。”

    沈墨兮反唇相讥,“王爷此言差矣,太子一日不登基,漠北鞑靼更会欺我大晋没有国君而兴兵南犯。再者,王爷纵横沙场十余年,威名远播,令鞑靼将士闻风丧胆,只要王爷率军北伐,帅旗所到之处,无不所向披靡,何惧鞑靼?臣以为,为稳定民心与北疆计,太子应尽早登基。”

    宇文欢语声冷肃,“一旦开战,生灵涂炭的是北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是北疆百姓,沈大人可有想过,北疆民众最想要的,是没有战争的安稳日子,是互通关市,商贸来往!”

    沈墨兮正要开口反驳,萧初鸾连忙道:“此事改日再议,太子累了,今日早朝就到此吧。”

    群臣叩拜,宫人抱着宇文朗,随着萧初鸾离开奉天殿。

    太子登基一事,此后再也无人提起,因为萧初鸾特意传沈墨兮进宫,对他说,此时不是太子登基的最佳时机。

    沈墨兮是聪明人,一点就透。

    燕王的野心,隐藏得很好,也许,他在等一个绝无仅有的良机。

    假若太子登基,反而对太子是大大的不利,因为,年幼的皇帝会处于风尖浪口。

    她不能让朗朗受到任何伤害。

    自从上朝听政的那日开始,萧初鸾就免了妃嫔每日来坤宁宫请安的礼数,因为,她想多抽点时间陪伴朗朗。

    这日,下了早朝,她才歇一会儿,众妃嫔就来坤宁宫求见。

    她们七嘴八舌地说起一件奇闻,说昨日午后沈墨玉又去了御书房。

    每日午后,燕王一般会在御书房批阅褶子,批完了才会出宫回府,沈墨玉去御书房,明摆着别有用心。

    她们提起去年先皇被俘、燕王监国的时候,沈墨玉也去了御书房。

    接着,她们一个接一个地数落沈墨玉,说她不甘深宫寂寞,说她红杏出墙,说她不顾先皇声誉、做出有辱皇室之事,说她有违宫规,说她淫乱宫闱……总之,有多难听就说得多难听,暗示皇后要以宫规惩处沈墨玉。

    萧初鸾不置可否,让她们回去了。

    沈墨玉不顾众目睽睽与流言蜚语接近燕王,可见其性情的大胆与磊落。

    宇文欢对她……可有一丝一毫的男女之情?

    他说过:本王不贪心,只要你一生一世。

    萧初鸾不知道,他是否像宇文珏一样情有独钟?

    愣愣地坐了半晌,她到千波碧散心,没有带一个宫人。

    恍惚的,她走到了那处荡秋千的地方,坐在秋千上,一晃一晃的。

    脑子里乱糟糟的,却不想去想,只想安安静静地待着。

    忽然,有人朝这里走来,她立即起身,闪身在繁树碧叶之后。

    须臾,从碧叶的缝隙间,她看见一男一女走过来,低声说着话。

    宇文欢,沈墨玉。

    萧初鸾惊诧,他们怎么会在这里?他们来这里……做什么?

    “王爷,墨玉……约王爷来此,并非想烦王爷,而是……想对王爷说,墨玉虽是先皇妃嫔,但从未得蒙圣宠。”沈墨玉低垂着螓首,双颊染了两朵红云,娇艳如花。

    “美人究竟想说什么?”宇文欢从容应对,看着她霞染双颐,似笑非笑。

    “墨玉……对王爷……早在墨玉还未进宫之时……就仰慕王爷……自进宫受封后,墨玉并不希望得蒙圣宠,只求老死深宫……然而,先皇驾崩……墨玉难以克制心中思情……只求王爷明白墨玉的心……”说着说着,沈墨玉的头越垂越低,声音也越来越小,娇羞之态撩人心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