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大宋皇太子日常 > 第142章 142
    坤宁宫里, 苗昭容和曹皇后正在说话。

    “娘娘,殿下可来信了”

    “还没有,估计就在这两天。”曹皇后见苗昭容满脸担忧, 对她安抚地笑了笑,“你放心,旸旸不会有事。”

    苗昭容微微叹了口气说“自从殿下去了北境, 我这颗心一直七上八下, 总是担心殿下出事。”

    “旸旸身边有很多人保护,他绝对不会有事的, 你就不要担心了。”曹皇后这个做母亲的反而没有苗昭容这么担忧。

    话是这么说, 但是苗昭容心里还是忍不住担心。

    “娘娘, 如今冬天了, 北境那边要比汴京城冷多了, 殿下在北境会不会冻着啊”

    赵旸离开汴京城已经有两三个月了。早在两个月前,他就抵达了北境。他一到北境,没有急着攻打西夏, 而是先巡视查看了下北境的情况。

    见北境在苏辙的管理下, 一副欣欣向荣的境况, 赵旸心里很是满意。

    北境的老百姓知道太子殿下亲自带兵攻打西夏,他们十分赞成支持。这些年来, 他们一直深受西夏和辽国人的迫害, 恨西夏和辽国人入骨。如果不是朝廷不允许, 北境的老百姓们恨不得自己去攻打西夏和辽国。

    忍了这么多年,朝廷终于出兵攻打西夏,北境的老百姓们非常欢喜。

    赵旸在攻打西夏前, 对北境的老百姓们发表了一番讲话。其实, 就是给北境的老百姓吃一颗定心丸, 告诉他们,他这次带兵攻打西夏是有十足的把握,一定能获胜,还北境一个平安安宁的日子。

    老百姓们听了这话后,当然是热血沸腾,直呼“太子殿下千岁”。

    赵旸到了北境半个月后,就亲自带兵攻打西夏。

    虽然他在来北境之前,一直向曹皇后和宋仁宗他们保证,他绝不会亲自上战场,当然是骗曹皇后他们的。他之所以这么说,为的就是让宋仁宗他们放心。

    赵旸第一次上战场并不害怕,相反他非常冷静。不过,他并没有取代狄青,让自己当做大将军。

    攻打西夏一事,赵旸任狄青为大将军,由他负责指挥。而他这个太子殿下听他的。

    虽然赵旸熟读兵法,也对兵法研究颇深,但是他并没有上过战场,没有实战经验。第一次带兵打仗,他绝对不会自己指挥。

    第一次上战场,赵旸表现的非常出色,令北境的将士们非常服气。当然,他要北境的将士们不要透露他上战场的消息,不然宋仁宗和曹皇后一定会下旨召他回去。

    这两三个月里,赵旸他们和西夏前前后后、大大小小打十来场仗。每一场仗,大宋的将士都大获全胜,这让北境的老百姓们非常激动。

    西夏对大宋攻打他们自然非常惹怒,还特意派特使来质问,不过被毫不客气地怼了回去。

    虽然西夏已经灭掉了天花,但是之前不少西夏的将士感染天花,死伤了三分之一。虽说没有伤了西夏军队的元气,但是的确削弱了西夏的军队势力。不止如此,西夏的王室和贵族也有不少人感染天花,几年前闹着要南下攻打大宋的三皇子就被传染了天花。还有,西夏的太子也被传染了。不过,他们命大,没有死掉,不过彻底伤了身子,没有个三年两载是养不回来的。

    其实,即使没有天花,赵旸也会在中秋节过后攻打西夏。不过,话说回来,天花的确帮了赵旸大忙。

    辽国得知大宋攻打西夏,当然想要趁火打劫,但是天花仍然在辽国国内“猖狂”。辽国人自顾不暇,根本没法派兵去“调和”。

    哪怕辽国没有天花,赵旸也有办法让辽国人没空来搅合大宋和西夏之间的事情。

    大宋的将士势如破竹,已经收复被西夏霸占的两个州。照这样的速度下去,不用两年,赵旸就能带兵彻底收复西夏。

    汴京城里的宋仁宗收到赵旸他们打胜仗的消息,当然非常高兴。

    武臣们也非常兴奋,纷纷称赞太子殿下英勇。

    文臣们并没有高兴,反而忧心忡忡,担心大宋会招到西夏的疯狂报复。

    听到文臣们说如此丧气话,武臣们气不过,又和他们吵了起来。文臣们自然吵不过武将们,只能再三表示打仗是不对的。

    武将们气得恨不得上前揍这些唱衰的文臣们。

    因为有武臣们在,文臣们在朝堂上没法动手脚,“逼”太子殿下从北境回来。

    当然,还因为有王安石和包拯他们在,文臣们的那些“阴谋诡计”没法使出来。

    这边,曹皇后刚说还没有收到赵旸的信。那边,宋仁宗收到北境送来的捷报。

    就在十日前,大宋的军队和西夏的军队又打了起来。这次,双方的人数都非常多,是这两三个月来最大的一场仗。

    这场仗,由赵旸亲自指挥,这是他来到北境后,第一次指挥。

    他在这场仗中指挥出色,以少胜多赢了西夏,并成功俘获战马一万匹,还有若干兵器和将士。

    狄青不敢把这个功劳揽下来,就跟宋仁宗说这场仗是太子殿下指挥安排的。当然,他没说赵旸亲自上战场一事。

    宋仁宗收到捷报后,大喜,连忙亲自拿去给曹皇后她们看。

    曹皇后和苗昭容看了后,也非常欢喜。

    宋仁宗把赵旸狠狠夸赞了一番,还说曹皇后把赵旸教导地很好。

    曹皇后谦虚地表示,也是宋仁宗教得好。

    之后,宋仁宗还把这件大喜事昭告天下,让天下人知道太子殿下去了北境后,一直在打胜仗。

    汴京城的老百姓得知这件事情后,当然非常欢喜,纷纷夸赞太子殿下英勇无敌。同时,他们心里安心了不少。

    虽然他们支持太子殿下支持攻打西夏,但是太子殿下要是打败仗了,他们老百姓的日子就会变得不好过。好在太子殿下智勇双全,打的西夏落花流水。

    庆宁宫,折筠得知赵旸又打了胜仗,心中非常雀跃,决定写一封信给太子殿下。

    福康公主也为弟弟高兴“我就知道旸旸一定能大胜仗。”

    “太子殿下精通兵法,是绝对不会输给西夏人的。”虽然太子殿下之前并没有上过战场,但是太子殿下熟读各种兵书,擅长各种兵法。只要上了战场,太子殿下有了一定的经验后,就一定能打胜仗。

    “看看你这副骄傲得意的模样。”福康公主调侃折筠道,“我看你恨不得现在立马飞到北境去。”

    折筠红着脸叫道“公主”

    “被我说中了吧。”福康公主说完,收起脸上的戏谑,“别说你想旸旸,就是我也很想旸旸。从小到大,旸旸就没有离开过汴京城,这次突然去了北境,我这里一直空落落的,总担心他出事。”

    “公主和殿下真是姐弟情深。”

    “这些年来,我和旸旸都没有分开过。”福康公主神色温柔地说道,“希望旸旸能早点回来。”

    “我也希望殿下能早点回来。”

    “旸旸肯定能赶在你们成婚前回来。”福康公主正经不了一会儿,又揶揄地说道,“你这两年就好好地准备做新娘子吧。”

    “公主”折筠恼羞成怒地叫道。

    “我可没有说错。”

    “公主,你让我做好新娘子,你自己何尝不是”折筠还击了回去,“两年后,公主不也要嫁人吗”

    就在前段时间,宋仁宗终于给福康公主定了亲事。未来驸马是姚家人,是姚家的三儿子。当然是嫡出,和福康公主同龄,喜欢吟诗作画,不喜欢权力争夺,更不喜欢入仕途,只想做个富贵闲人。

    这姚家三儿子长相虽然没有曹评出色,但是在汴京城的青年才俊中还是很优秀的。再者,他这个人洁身自好,没有纨绔子弟的那些坏毛病,喜欢四处游历写生。

    宋仁宗特意召见了他,亲自考察了他一番,对他非常满意。之后,安排他和福康公主见面,没想到两人一见钟情,然后又无话不谈。

    福康公主和姚家三儿子一样不喜欢参与政事,更不喜欢争权夺利,她喜欢吃喝玩乐,然后作画读诗。

    见他们两个喜欢彼此,宋仁宗就立马下旨赐婚。两年后的八月十八,两人成婚。

    因为赵旸不在汴京城,所以福康公主的婚事就安排在两年后。

    “我已经做好准备了,就等着嫁人了。”因为定了亲,福康公主和姚家三儿子经常有书信往来。姚家三儿子还邀请福康公主出游游玩。

    姚家三儿子发现了什么好吃的东西和好玩的东西,会第一时间送给福康公主。

    福康公主发现了好画,也会第一时间送给姚家三儿子。

    这姚家三儿子是赵旸推荐的,他派皇城司的人仔细调查过他,他的人品没问题,家庭又和谐。

    “看来公主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嫁人啊。”

    “我才没有。”福康公主微微红着脸,有些羞恼地伸手去捏折筠的脸。

    折筠站起身躲了过去“没想到公主也会害羞啊。”

    “折筠”

    两人玩闹了一会儿,之后一同写信给赵旸。

    远在北境的赵旸,正在和狄青,还有杨留成商议接下来的战事。

    杨留成早在几年前就成为了副将,是狄青最为得力的左膀右臂。他这些年来跟着狄青打仗,非常勇猛,立了不少功劳。

    和狄青他们商议完正事,赵旸就出了主帅战营,去看看其他的将士。

    这几天,北境越来越冷。毫不夸张地说,哈气都能冻成冰。幸好他提前做了充足了准备,早早地就给北境将士们送来棉袄。

    几年前,赵旸推广种植棉花,用棉花做棉衣,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北境的将士。

    北境的将士们见太子殿下这么关心他们,心中充满感激,心甘情愿地为太子殿下肝脑涂地。

    赵旸关心地询问站岗的士兵,问他们冷不冷。如果太冷了,就和几口烈酒。

    平时,军营里是不允许将士们喝酒,但是北境的冬天实在是太冷了。如果不是士兵们喝几口烈酒暖身,士兵们晚上是没法站岗巡视的。就连赵旸自己也喝烈酒暖身。

    士兵们表示他们不冷,让太子殿下不用担心他们。

    自从赵旸来到北境的军营,北境的将士们就跟打了鸡血一样,一个个非常热血激动,毕竟他们等了很多年,终于等到能出兵攻打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