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大明世祖 > 正文 第六十八章冰海
    三十年战争到底是让教廷胆寒了,又有法国这样的不孝子时刻惦记着教廷的财产,故而,这场谈判终究妥协了。

    教廷在印度以东的地方,设立东方总教区,涵盖大明为主,朝鲜、日本,秦国、齐国等附属国家。

    在东方之下,又有大明、朝鲜等小教区。

    东方总教区设总主教,即红衣大主教,由教廷任免,而小教区为大主教,则由大明皇帝任免。

    说白了,教廷就是占个面,摆在台面上,而私底下具体的行政,则由大明皇帝的人执掌。

    既然教廷那么识趣,董任则投桃报李,言语东方总教区每年会上缴罗马五千块银圆。

    归根结底,还是钱财最实惠。

    教皇的权威得到了保障,皇帝捞得了实惠,耶稣会保持了影响力,教廷同时还收获了额外的收入。

    四全其美。

    董任在欧洲待的越久,这越能理解教宗的影响。

    所有教民不分国家,都要统一上缴什一税,这简直不要太恐怖。

    能达成妥协再好不过。

    “呼哟”

    黑龙江城码头,时值三月,暖春袭来,整个东北地区也开始渐渐化冻,又迎来了繁华的海贸时刻。

    大量的捕鲸船,犹如猎狗一般寻着气味,踪迹,带着大量的装备,四散而去,想必等到他们归来就是收获之时。

    城内积攒了一冬的皮草,也开始收拾起来,准备南下北京或者松江,换取大量的财富。

    从南方北上的商队,也带来了大量走俏的商品,纸张、瓷器、茶叶、布匹、漆器、书籍等,大量的日常货物其也是稀缺的。

    对于整个东北来说,此时才算是真正的春天。

    而黑龙江将军,泽州侯白旺此时心情格外的紧张。

    去年黑龙江、吉林两位将军回京述职,从而有了两大空缺。

    对于这两大将军人选,一向是勋贵们的自留地,一任就是五年,大权在握,一任就能发家致富。

    所以勋贵们竞争的很是激烈。

    尤其是前任将军王世国,似乎举荐了同为榆林人的世交尤世禄为黑龙江将军。

    其不仅是伯爵的身份,更是义国公尤世威的亲弟弟,可能性是极大的。

    不过皇帝和朝廷早有度量,自然不能纵容他们,故而让尤世禄担任了吉林将军一职。

    吉林将军更侧重于安抚科尔沁蒙古诸部,而黑龙江将军则主要是镇抚拿着生女真等鱼猎部落。

    国公们任职在五军都督府,站在幕后,看着一群伯爵和侯爵在争。

    勋贵们虽然富贵无忧,但对于权力的争夺,自然是不可小觑。

    由于跟着皇帝的时间不同,关系不同,身份来源不同,所以一般划分四派。

    首先是权力最大,人数最少的文臣派,如酂国公赵舒,绍武初年内阁成员基本上都是有爵位傍身。

    其次,就是以朱勐、李经武、闫国超等西安派,他们基本上都是秦军出身,是勋贵之中势力最大的,五军都督府十司,他们占据了五个。

    另外两派,一个是军队系统,其又分为边军和官兵体系;另一派,则属于投靠系,但又分为闯派和西派。

    白旺出身自闯军,自然就走通了璟国公高一功的关系,捞到了这样一个好职位。

    如他所想的那样,这确实是个捞钱的好机会。

    赋税上的留贮且不提,公款吃喝玩乐,生活成本接近于无。

    平日里那些部落的孝敬,一些皮草、人参、鹿茸,何首乌等特色产品,起码价值十来万。

    更别提了商人们的孝敬,简直不要太爽。

    在将军府,布政使、按察使、学政都要受到自己的领导,可谓是大权在握。

    朝廷只要求稳定,赋税两项即可,贪腐什么的并不严格。

    毕竟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苦寒之地想要吸引人,就必须得宽容一点。

    可惜,这样快活的日子即将终结。

    皇帝给他送来了一项大礼物

    太子爷。

    “这位爷是来当太上皇的吧”

    白旺头疼欲裂。

    作为勋贵,地方大员,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太子必须要保持距离,但对未来的皇帝,他又不能太疏远。

    文官们政治斗争经验丰富,自然游刃有余,他这个武夫哪有那么多花花肠子。

    很快,太子就抵达了黑龙江城。

    由于海上具有一定危险性,所以他这次是通过陆地而来的。

    穿过吉林,抵达黑龙江城,行程超过了两千里,在这种大雪初化的时候,行进是极为困难的。

    刚抵达,太子就叹道“看来要修一条从吉林抵达黑龙江的官道了。”

    当年为了开发吉林,从沉阳开始就修建了一条连年千里的官道。

    从内地征发建设兵,三年的时间屯垦和修官道,然后就地安置,让他们带领内地家属过来,形成了一个个的聚居区。

    这些军队聚居区,化作一个个小镇,拥有自己的木寨,一边保护着官道,一边进行耕种。

    积年累月地开发,让辽东和吉林的人口不断增长。

    仅仅过去了十来年,辽东人口就超过了两百万,翻了一倍。

    吉林更是从二十来万人,一跃至八十万,拥有了六座城池,上百座小镇,可谓是尽得其利。

    可黑龙江城由于近海,对于通往吉林的陆地道路并不热衷,习惯性地依赖海船。

    毕竟海水不化冻,道路同样堵塞,而能够通船了,陆地上的官道谁还去走

    “殿下”

    白旺小心翼翼地问候着,将其带到了总督府衙门。

    朱存渠倒是摆摆手“将军莫有介怀,我此时来到黑龙江,并非取代于你,而是担任一城主官的。”

    “您尽管吩咐就成,莫要因为我的身份而太宽松,按官场的规矩就成。”

    说着,他竟然也笑了“我在辽东担任了半年的通判,对于庶务,倒也是知晓一二。”

    白旺松了口气。

    虽然皇帝发的秘旨要求是历练太子,让他担任知县,但谁让太子的身份敏感呢。

    人家要是真的想要插手政务,自己还敢阻止不成

    既然太子识趣,按官场的规矩来办就可。

    虽然知道太子已经对黑龙江有过了解,但白旺依旧介绍着

    “黑龙江目前有两城,一座是如今的黑龙江,另一座这是去年开始新建的奴儿干城。”

    太子听得很是认真。

    黑龙江城修建了六七年,辽东和吉林帮了不少忙,是一座事实意义上的坚城。

    其城高四丈,护城河不断地扩宽,已经达到了近二十丈,可以通行小型的货船。

    城内的百姓已经超过了三万,每年还在不断的增长。

    这座城市是黑龙江名副其实的第一城,也是朝廷统治的象征。

    而奴儿干城则是去年新建,依托的是黑龙江的财政,以一己之力而建。

    它原来本就是旧奴儿干城,位于黑龙江入海口,距离黑龙江城超过一千五百里,是名副其实的大明最北之城。

    无论是前任王世国,还是白旺,对于此城一如既往地重视。

    因为这是黑龙江最大的扩张地。

    黑龙江发展依靠海,同时也是沿海发展,这也让奴尔干城的建立比较容易。

    同时,奴儿干城的建立,将会给整个黑龙江将军府带来更多的部落,从而使得财政收入再次跃迁。

    奴儿干城不仅是城池,更是一座货栈,不仅吸收着附近大小部落的皮草,更是兜售着大量的货物。

    保守估计,能让黑龙江的赋税盈余,踏入三十万块。

    对于整个黑龙江将军府大官吏来说,奴儿干城的建立,将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额外收入。

    商人们的上供也会更多了。

    这也是太子履职的地方。

    虽然不算是从头建一座城,但也相差不离。

    黑龙江一年只有八个月温暖,而奴儿干更只有六个月了。

    “殿下,奴儿干城新建,繁杂事物极多,您上任之后可得辛苦了。”

    “没事。”太子摇摇头,轻笑道“我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历练的。”

    “从头开始建一座城池,倒也是很让人新奇。”

    白旺无语了。

    估计也只有这位爷才会说出新奇二字。

    不过他转念一想,这话其实也没错。

    自己难道还会给他压力不成

    随便整个建设也总比目前这个雏形好,怎么说也能拿出一番政绩了。

    想到太子的地位,他忍不住又弯了下了腰,奉承道“太子爷,奴尔干城乃是前朝是的古称,将军府许多人对其一向看不上眼,嫌弃不够文雅。”

    “您正好来了,何不重新任名”

    给地方州县命名,这本来就是君主的权利。

    但除非是什么有寓意的地方,如天津,不然皇帝是很难关注的,基本上都是地方奏报,礼部审查就完事了。

    只要不僭越,犯了忌讳就成。

    如今为了巴结太子,他不得不道。

    朱存渠虽然知道这位白将军是克里巴结自己,但他却很受用。

    亲自给一座城池起名字,并且亲自给它经营建设好,对于他来说很有意义。

    “其处于黑龙江入海口,本来叫做黑龙江倒是名副其实,但可惜被首城占据,那就只能另取一个了。”

    朱存渠想了想“其地在极北,可x其为北极城,如何”

    “甚好”白旺忙不迭称赞道。

    就算是一坨屎,他也会夸赞,更何况这名字确实不错。

    “如此,那海就命之为北海”

    朱存渠摇摇头道“据我所知,北海如今被满清占据,这是旧称,不适合继续命之。”

    想到这里他摇头晃脑,沉思一番,才道

    “据我所知,这片广大的海域,每年三四月份才会融冰,不如叫做冰海如何”

    “甚好”

    一时间,因为取名字这件事,两人的关系近了不少。

    在白旺的特意奉承下,太子心情不错。

    不过他北上的时机被推延了几分。

    陆地上肯定是行不通了,因为一路上原始森林不少,部落如天上的繁星一般,在这种情况下,海路反而是更为安全的。

    所以闲暇时间,太子就在整个黑龙江城闲逛起来。

    “呜呼,今年开行第一只鲸鱼来了”

    码头上,人潮汹涌,人们激动莫名,男女老少一起在码头上争相观看,让太子颇为好奇。

    经过一番了解,他才明白了大概。

    原来在黑龙江城有个传统,每年冰雪融化的时候,海船通行前去捕鲸,上百艘船大量前去海面捕捞。

    第一艘船回来带来了头鲸,这就意味着来年风调雨顺,依旧昌盛。

    所以其价值不菲,寓意很受大家的欢迎。

    体型越大,越受欢迎。

    等到他去观看的时候,只见一群商人们争吵着,不断地提高价格,收购这只鲸鱼。

    捕鱼船老板则抽了旱烟,这一旁看起来热闹,好像一切与他毫无关系。

    这不仅是因为利益,更是因为名气。

    头鲸引起了全城的关注,就连附近大小部落也会关注,商号一旦成功的购买,立马就会名声四起。

    谁都想跟实力强大的商号做生意,而有实力还不行,还得有名气。

    所以,头鲸的争夺,一如既往的激烈。

    很快,这只规模庞大的头鲸,就以四千块的价格成交,让朱存渠惊讶得不行。

    好家伙,4000块银圆,足以在京畿买几百亩地传家了,京城一座小宅也不过一千来块。

    端是财大气粗。

    “黑龙江的利益,不可小觑啊”

    他感叹着。

    一旁观看的孩子们,也热闹非凡地吵闹起来,一个个玩起了扮船长的游戏,都憧憬着日后驾船捕鲸,过上快活的日子。

    这里与辽东不同,显得更富有生机,人们也更乐于冒险。

    无论是辽东还是内地,对于海上总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而在黑龙江,人们反而更乐于跑船而不是种田。

    如今城外的那些耕地,基本上都是奴隶们在劳作。

    对于黑龙江城来说,缺少粮食了可以花钱去朝鲜、日本去买。

    一张狼皮就能换来上十石粮,几天的功夫就能获得一家人半年的口粮,谁还乐意去种田

    这时候,一个落魄的男人走了过来,脸上带着恭敬和期待“先生,您想拥有一艘自己的船吗”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