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大明世祖 > 正文 第1049章 权力
    农业是百业的基础,农业多增一分,其他各行各业都能增数分。

    在农田属性中,无论是种植小麦还是水稻,水浇地永远是一等一的存在,其次是旱地。

    而在民间,只要花费大力气,山地、沼泽,盐碱地,都会变为良田,但不具备可行性。

    所以肥料就是最佳选择。

    粪肥,是人类初步认知的肥料,然后就是草木灰,河泥,骨汁、豆箕等。

    尤其是河泥,埃及之所以能够发展古文明,就是从埃塞俄比亚和苏丹上游带来了大量的泥沙,造就了三角洲。

    完全就属于地缘肥料。

    南方的一些大地主们,就喜欢用塘泥肥田,尤其是堆积在盐碱地,将其改造为良田。

    唐宋时,精耕细作就成了主流,增加了饼肥,饼肥是油料的种子榨油以后剩下的残渣,这些残渣可以直接作肥料使用,主要有豆饼、菜子饼、麻子饼、棉子饼、花生饼、桐子饼、茶子饼等。

    但这些肥料总是有数的,成本高,根本就没有普世性。

    作为穿越者,朱谊汐对于肥料了解不深,但却明白鱼肥和骨肥,一些杂鱼小鱼自然是上好的肥料。

    当然,这是因为动物身上都有丰富的氮、磷等有机物,人也不例外,选择鱼,莫过于鱼的成本很低,吃的人少罢了。

    天津,江苏的一些沿海滩涂和盐碱地,在大航海开启之后,一些没人吃的小鱼自然也能成为肥料,培育良田。

    可惜,工业还未发达,这些鱼只能在近海地区畅行,内陆只能用河鱼了。

    经过多年的寻觅,紫罗兰就投入到其眼中。

    紫云英,俗称草子,野鸡朝、翘摇等,是一种有机绿肥,他是豆科黄芪属的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富含丰富的氮元素。

    不仅可以肥田,而且还是牧草,能够养猪羊,节省饲料。

    一亩地能产两三千斤紫云英,产量高,甚至比优质牧草苜宿草还高。

    另外,紫云英可以开花,蜜蜂还可以采蜜,增加农副产品。

    一举多得。

    惟一的缺点就是有毒性,不能一次性吃太多,脆弱的战马根本就不敢食用,也只有像猪,牛这样的杂食动物才能勉强受用。

    虽然紫云英喜湿热,但北京到底是能寻觅到这样的地界的,尤其是在玉泉山附近。

    朱谊汐目视着眼前的一片花海,即使他亲眼所见,也很难相信这是紫云英。

    “陛下,紫云英的种子,已经在整个南方畅销,稍微有点见识的人都明白其作用。”

    陪在皇帝身边的是阎应元,他躬着身,解释着。

    “内务府百般寻找,尝试,终于确定了这个良种。”

    皇帝随手摘下一朵紫云英,兴奋道“据我所知,紫云英加上石灰堆肥,每亩地洒下五百斤左右,水稻就能增长三四十斤。”

    “百姓们一亩地多增两斗,兴许就能挨过青黄不接的时候,活下一家人。”

    “这是上天赐予的肥料,终于发觉了。”

    在没有化肥的情况下,紫云英这种有机化肥实在太重要了。

    阎应元附和道,同样兴奋“大明公报倡言,臣等岂敢不信只有像陛下这样的圣君临朝,上天才会赐予紫云英与大明。”

    南方的水浇地,一亩水稻基本在一石半到三石之间,两石就属于丰收年。

    一石约末一百五十斤,多上两斗,三十斤,足以让一家人吃糠喝稀熬过一个月了。

    在北方,小麦产量撑死了两石,基本在一石斗,两百来斤的样子。

    若是多上两斗,不知能养活多少人。

    这般一想,阎应元叹了口气。

    “怎么”

    朱谊汐不解道。

    “陛下,只可惜这紫云英,只爱生长在南方,若是北方有此物,何愁天下有饥荒”

    “上天对北方太不公平了。”

    阎应元拱手,满脸的无奈,他觉得老天爷实在偏心。

    紫云英相较于爱种桑棉的南方来说,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而对于辽阔的北方来说,则是雪中送炭。

    “哈哈”

    朱谊汐闻言,拍了拍他的肩膀,赞叹道“南北之差距,不可计量,任重道远,需要多多努力才是,事在人为嘛”

    “大明之南北,皆是国土,咱们定然要一视同仁的,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卿为北方人,但也要关注南方。”

    “臣惭愧。”阎应元低头道,

    乡党毋庸置疑,贯穿整个中国历史。

    两汉时期关西、关东之争,东汉羌乱,那群士大夫们可以眼睛都不眨说出舍弃西凉的政策,无外乎其家族都在关东罢了。

    到了宋朝,就是南北之争,开国四十年,没有一个南方人当宰相,宋真宗欲用王钦若为相,宰相王旦竟公开称“臣见祖宗朝未尝有南人当国者,虽古称立贤无方,然须贤士乃可。臣为宰相,不敢沮抑人,此亦公议也。”

    到了南宋,则鄙夷北人,名之归正人,如辛弃疾,就是归正人,一生不被重用。

    以至于到了元朝,南方汉人和北方汉人都成了两个阶级,差点就变更为两个民族。

    明末,楚党,齐党等不胜枚举,而东林党狭隘的来说,就是江南党,南直隶。

    这种偏见可深入灵魂,从小就深受影响。

    如朝廷上,明面上上下一心,所有人都支持皇帝的决策,北伐北海,直捣黄龙。

    但实际上,支持北伐北海的,北方官很多,因为他们都害怕边患,知晓痛苦。

    大部分南方的官员们则以劳民伤财,大而无用为借口,暗戳戳地反对。

    “北方的肥料,朕也在寻找。”

    朱谊汐轻声道,脸上不自觉的就露出了笑容“如今,也也找到一个绿草,名之为毛苕子,也叫野豌豆。”

    “在夏收后,八九月栽种,来年开春到了花期,就能割草堆肥,到时候种植小麦,产量必然大增”

    “当然,这玩意种子不多,还未到普及的时候。”

    朱谊汐觉得,这野豌豆,紫云英,都属于豆科的,这类植物都具有肥田的效果,不当肥料可惜了。

    日后还可以多多研究,找一些适合西北和东北的豆类植物。

    “陛下圣明。”阎应元高兴不已,也顾不得君前势仪,雀跃起来。

    朱谊汐也被其感染,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毛笤子和紫云英两类,有助于农事,谷贱伤农,内阁要做准备,让各省注意常平仓。”

    “尤其是南方。”

    “臣明白。”阎应元收敛笑容,点头称是。

    只是他有些不明白,这话是他一个群辅能做的一般不是首辅应下吗

    带着这位阁老逛了一群,朱谊汐心情不错。

    那么多年来,无论是平定战乱,或者解决贪官,亦或者修建官道,减免赋税,都不足以让他心潮澎拜。

    但,粮食产量大增,是肉眼可见的惠民之举。

    大明公报上说明仔细,内务府全国售卖培育良久的种子,利国利民之举。

    “这般一搞,粮价起码也要掉几分钱,指不定能多养活几千万人呢”

    “四亿,应该不是极限了。”

    整理好心情,朱谊汐换上了宽松的长袍,他斜躺着,瞥了一眼同样平稳下来的阎应元。

    良久,皇帝才开口道“听说内阁如今不安生”

    “陛下,此为误传,内阁上下一心,齐战夏收,前两天还为受灾的甘肃庆州府赈灾。”

    阎应元立马道“内阁井井有条”

    说到最后,他也无言了。

    看着皇帝嘴边那若有若无的笑,这时他才恍然,皇帝的掌控欲那么强,对于内阁的动静自然了如指掌,怎么可能会不清楚

    面对阎应元的沉默,朱谊汐倒是不以为意,反而轻声说了起来

    “这就像秃子头上的虱子,一目了然。”

    “朱谋迫切地想要坐稳首辅的位置,冯显宗则心有不甘,两方暗地里也斗了起来,到底还是知晓分寸,没有胡搞。”

    阎应元继续沉默。

    “你呢,是朱谋举荐而入阁,朕看你平日里也是敢于做事,故而就同意了,如今听说你跟朱谋心生间隙”

    说到了这里,皇帝突然站起“如此,内阁岂不是一斗三”

    “臣不敢。”阎应元忙跪下,道“臣是陛下之人。”

    “我知道。”朱谊汐轻笑起来“到了阁臣的位置,哪有什么上下之分,不过是主从罢了。”

    阁老之间根本就无需站队了,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队,顶多不过

    是亲善,暂时的拉拢,在权力面前,谁也不肯放手。

    看看阎应元那略黑的脸,他问道“你觉得朱谋如何”

    “首辅豁达大度,胸有雅量,执政有方而不逾矩,可谓是一等一的良臣。”

    阎应元毫不犹豫道。

    目视其人,朱谊汐心中一叹。

    好嘛,就差没明说了,朱谋雅量不行,执政中规中矩,只能为良臣。

    首辅那样重要的位置,朱谋不适合。

    朱谋真的不适合吗

    在朱谊汐看看,这倒是未必。

    群臣之中,朱谋的执行力是最强的,对于自己的命令是不折不扣的去完成,哪怕其中违背了许多人的利益。

    光是此项,就让朱谊汐不想放手。

    但首辅这个位置,却不一样。

    简单来说,之前的朱谋只需要顾及皇帝的感受,有皇帝的支持,在官场上他无往不利。

    但如今他到了首辅这位置,调理百官、文武之间的矛盾,更是要上承君命,下理群臣。

    即要学会妥协,和稀泥,尽量的消弭君臣矛盾,保证整个朝廷安稳运行。

    拿嘉靖举例,在朝廷缺钱的情况下,严嵩不仅要让嘉靖有钱修宫殿,办道会,还救济百姓,安抚群臣。

    外柔内刚的人最适合。

    恰好,朱谋是个内外皆刚的人。

    像他这种威望不足的首辅,要缓缓而来,积蓄力量,而朱谋等不及,偏要短时间内积累威望,掌控内阁。

    “罢了,你下去吧”

    “臣告退。”阎应元转身离去。

    “陛下对朱谋,实在是恩宠过甚。”

    他自然明白皇帝的意思,让他像刚开始那样,投靠朱谋,但他却不愿意。

    两人已经是面和心不和了,根本就没有调解的必要。

    任首辅大半年了,朱谋已经证明自己不适合在首辅的位置,阎应元甚至认为,他更适合八部尚书。

    “如果朱谋去了,冯显宗上位,我的位置也要往上挪一挪了。”

    不知为何,他的心中突然蹦出这个想法。

    这虽然有些诡异,但阎应元却分外的希冀其成功。

    待阎应元走后,朱谊汐深思熟虑后,心中觉得朱谋确实不合适在首辅这个位置了。

    内阁之中的一个小矛盾,但随着其放大效应,足以影响到几十上百万人。

    像之前的康国之事,锦衣卫后知后觉,事毕后才呈现出大半的事实。

    仅仅是动兵,四川一省数百万人就会被牵连其中,西南大变,高原大变。

    但这只是为了谋权而已。

    长此以往,那还得了

    朱谋若是一日无法掌握内阁那是不是还要继续行事

    “召首辅过来。”

    揉了揉太阳穴,朱谊汐吩咐道。

    片刻后,朱谋才匆匆而来。

    虽然如此,但他的仪态依旧标准,脸上满是坚毅,姿态卑下。

    “朱谋,你跟我多久了”

    突然被皇帝召见,而且还是紧随阎应元之后,朱谋心中发起了鼓,这时骤然的此问,一时间竟然有些愣了。

    “陛下,崇祯十六年初始,二十有四年。”

    朱谋声音低沉“臣和朱猛不过是上了几年宗学,终日游荡在街头巷尾,混了个半饱,得陛下简拔,才吃饱肚子,混了从龙之功。”

    “你我都是宗室,又系出郃阳王一脉,那时候的你倒是瘦的跟猴子似的,朱猛个子虽大,但只是骨架子罢了。”

    朱谊汐有些感怀道“那时候,院子里只有四个人,外加一条黄狗,如今竟然度过了乱事,成为了人上人,真是天意难料。”

    “陛下受天意所钟,戡定乱世,这是上天注定的。”

    朱谋忙道。

    对此,朱谊汐笑了笑,如果是天意,那理应是满清坐天下了。

    “我听说,内阁中有些乱了。”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