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百媚千娇 > 正文 第38章 第 38 章
    高溶与赵祖光大悲阁送了香灰, 才出城探访,让赵祖光可惜的是这次又落空的, 情报中所说的奇人并非他们要找的人。不过这种落空在最近早不是第一次了, 也没什么可说的,左右还是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么。

    “最近洛阳倒是无甚大事,我们还有时间。”赵祖光是这样说的。但他也知道, 最近洛阳送来的消息都很平静,可不是真的平静, 而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平静的水面下酝酿的是更大的波澜。

    高溶不说话,只是点了一下头。

    两人站在杨府园子里一处开阔地带, 这里四面通透, 说隐秘之事反而不容易被人偷听到其实也没什么可防备的人,除了身边带着的死士, 播州无人知道二人的真实身份。只不过两人习惯如此了, 这样行事近乎于一种本能。

    赵祖光正打算再说点儿什么,忽然侧耳倾听了一会儿,不再说话了。不一会儿果然有人出现, 是杨宜君带着好些婢女, 婢女们都抬着支架、绷子等物,架子支起来,绷子架上去,似乎要晾晒什么东西。

    见到高溶和赵祖光, 杨宜君叉手行礼, 赵祖光也回礼, 倒是高溶慢了一拍。

    赵祖光见高溶一言不发,便笑了一声,开口道“十七娘这是”

    “晒书啊这阴雨绵绵好些日子了, 难得有个大晴天。今日晒过这些书册,也好收起来,再晒书就是明年夏天的事了。”杨宜君简单解释了一下。她是很爱惜书的人,一年之中当然不可能只有七夕那一日晒书。

    因为她的书太多,自己院子里地方不够,所以晒书晒到了园子这边。左右家里也不待客,用用园子的空地不算什么。

    婢女们将书籍一摞一摞搬来,杨宜君亲手将这些书册摊开,一册一册放在绷子上。高溶走的近一些了,发现这些书籍中七八成都是史书。

    “十七娘偏爱读史”

    “读史使人明智,读史开阔眼界”杨宜君没有直接回答,但意思已经很清楚了。

    高溶随手拿起一册唐书,翻到其中一页,因为这一页有一行朱砂批注,他多看了一眼。看字迹和之前梧桐香灰匣上见的一样,只能是杨宜君写的批注的内容可以看到杨宜君的想法,高溶看过之后觉得有些好笑。

    扬了扬手中书册“为太宗旧事发议论,这是十七娘哪一年做下的”

    杨宜君走过去看了看,回忆了一下“约有两年了,怎么,公子是觉得小女太过不自量力了,竟议论起这些来了”

    “并无此意,十七娘的不同在下看在眼里,若十七娘不能发议论,天下又有几人有资格发议论更何况,不过是内室之中手注,谁家好大威风,能管到这儿”高溶放下书册。

    “只是好奇,如今十七娘还这般想”

    杨宜君是为了一段唐太宗旧事做批注唐书中提到了唐太宗晚年无缘无故贬斥了一些忠诚又有能力的大臣,按照后世的分析,这是他在为高祖李治铺路。等到李治登基,再将这些人召回,予以重任,这是施恩

    有这份恩典在,这些臣子便是肝脑涂地也不会犹豫了。

    杨宜君之所以忍不住做批注,就是因为觉得这种做法很蠢大概是太宗皇帝高高在上惯了,即使他不是一个那么不接地气的皇帝,也难免有些脱离下面的人。他在玩弄帝王心术的时候完全是以唯我独尊的皇帝思想出发的,其他人微妙的心理状态在他这里被简单化了。

    做这件事的时候,他的想法很简单我的儿子成为皇帝,一位皇帝如此施恩,你们还不速速感激涕零,鞠躬尽瘁,以报君恩

    但站在杨宜君的角度来看那些臣子都是很优秀的人,不缺头脑灵光的,一开始或许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被贬。但到了后来,自己被召回的时候,也该有些想法了。他们当然不会因此就有什么大逆不道的想法,可君恩什么的,也不会认可了吧。

    之后做事也就是食君之禄,担君之忧,顺便达成自己的人生理想。辅佐人君,治理天下也好,纯粹为了权力也好,都是有的。

    所以这样的话,太宗那通操作又有什么意义呢

    反而消磨了一些臣子的赤诚难道陛下您不这样做,我们就不会忠心了吗

    果然是帝王,称孤道寡、孤家寡人,谁也不相信不相信无缘无故的忠诚,只肯相信经过自己玩弄权术之后得到的东西。

    杨宜君觉得太宗皇帝很可能是觉得时日无多了,继承人又比较仁弱,导致了病急乱投医。

    批注里可是狠狠嘲讽了一把太宗帝王行小术,谬矣,这就是她对这件事的总结。

    自己是皇帝,而且是威信那么高的皇帝,不是什么傀儡这种身份,这种局势,最应该堂堂正正,玩弄这种小术,一点儿也不堂皇大气,和太宗皇帝的格局都不配了。

    杨宜君没怎么犹豫,点了点头“小女依旧是这般想的,太宗何等英雄人物临到末了,却如此行事,反而落了下乘。既坏了晚节,也无真的用处。”

    “无用”高溶反问,他的出发点大概和杨宜君不太一样,杨宜君在点评一位君王,而他会代入一位君王。

    “自是无用,这其中算计,并不隐晦,不是么”杨宜君不觉得这件事有讨论的余地。

    高溶却摇了摇头“便是看出来了又如何呢帝王之尊便在此了,臣下就是明知道,也只能按部就班。”

    是的,就算那些被算计的人看穿了一切,也只能配合着演下去因为在所有人眼里,他们深受君恩,皇恩浩荡之下,唯有全力报答,不然外人如何看,史书如何记所谓的忠诚,看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

    历史上一些以忠诚出名的臣子,未必没有踟蹰犹豫的时候,未必没想过朝秦暮楚,但因为种种原因,那些都没有成真,于是他们就成了忠臣了。相反,一些人是真的忠心赤胆,然而遇到的人和事都将他们往另一个方向推,于是他们也就是贰臣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杨宜君想的没错太宗皇帝履极日久,他身上属于人的部分在晚年时剩的不多了,皇帝这个身份让他更像是另一种生物。他真不见得将其他人当成是同类,对于他们怎么想的他也不在乎,重要的是能不能得到他预期的结果。

    而从结果来说,太宗是成功了的。

    高溶又点了几句,杨宜君就明白了她没法反驳这个,但自己被人教做事也不多见,有点不甘心呢她常常让别人不甘心,但轮到自己的时候不爽并不会减少,反而更强了。

    抿了抿嘴唇,杨宜君哼了一声“就算是如此罢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杨宜君至少一点没说错,太宗的操作就是小术这是没得洗的。而小术之所以是小术,就在于只能用来奇袭,不可能成为常例太宗皇帝做一次还没问题,后面再有皇帝做,就很可笑了,不会有同样的效果的。

    如果帝王威信不足,说不定还会因此招来怨恨,受到反噬。

    对于杨宜君的说法,高溶倒是没有反对,只是轻轻笑了一声“十七娘说的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虽然对方赞同了自己,但这样轻松,杨宜君竟一点儿也不觉得高兴,眉头都皱了起来了。

    孩子气地鼓了鼓脸颊,杨宜君继续晒书。中间瞥了麝月一眼“呆着做什么,先去寻几张椅凳来,忒失礼了”

    麝月老实,说话就听话,一溜烟就跑了。回来时手上端了一只黑漆方凳,身后还有个小厮,一手提着一把交椅,另一首提一只红漆的壶门鼓凳。

    椅凳放下了,麝月便请高溶和赵祖光坐。

    杨宜君一边晒书,也一边和高溶他们说话,说的都是史书故事,两人有来有回杨宜君的学问要扎实些,但高溶有她没有的长处,比如权力斗争中的人心,比如军事对历史的影响,这似乎是他擅长的,总能考虑的比杨宜君深远。

    杨宜君强在灵活、聪明,又有影视剧开阔眼界,一些事每每有奇思。

    不过,总的来说,两人都很出色,不是寻常人。

    高溶有一种直觉她学的很快,只要他教她,然后让她真正接触那些东西,她很快就能上手,然后超过他。不过,就现在而言,她还差一些。

    一般人这个时候就该觉察出高溶没那么简单了,猜不到他的真正身份,也该知道不是表面上那样。但杨宜君这样聪明的人偏偏没有感觉,因为她的认知因为各种原因已经不太正常了。

    她常常沉浸在影视剧的世界里,那之外真正愿意接触的只有她眼中的聪明人。至于其他人,就算有接触,对她来说也是缺乏存在感的。久而久之,她对寻常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就失去精准的判断力了。

    她忽视了高溶的异常。

    她现在只是由不甘心、郁闷,转为了愉快常年和愚笨的人打交道,而她又难以忍受愚笨。现下遇到一个聪明人,一个甚至能教导自己,给自己打开一扇窗的人,光只是交流,就足够让她觉得高兴了。

    不知不觉她说了很多,这一次和高溶说的话,比过去加起来的还要多。

    书都摊放好了,杨宜君也一起坐下,麝月又颇有眼力见的拿了一张小几,捧香茶、奉糕饼,让他们更舒适悠闲了一些。

    “西窗记公子读过”杨宜君露出羡慕的神情。西窗记是一本野史,但又不是一般的野史。因为它的作者正是编撰唐书的学者之一,曾在唐之后,先后在两个藩镇将领手下做事,唐书就是那时编撰的。

    西窗记记载的是作者在藩镇幕府内的所见所闻,当时的藩镇首领本质上就是割据军阀,是国主之流。所以西窗记说是杂书可以,说是史书也行。

    杨宜君读过很多书,但书这种东西是读不完的特别是她人在播州,很多书想读都读不到。父亲杨段是个学者,藏书在播州数一数二,她也因此受益。而外祖父那里藏书更巨,更方便杨宜君借书读书。

    但这年头的印刷术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却依旧是手工业的水平。再加上战乱带来的各种不便,很多好书没有被印刷,只以手抄本流传,是很正常的。然后又由于流通不变,杨宜君读不到也不奇怪。

    西窗记是杨宜君在一个读书人的笔记中知道的,颇为挂心赵淼读过这本书,甚至拥有一份抄本。

    有点儿郁闷了之下,杨宜君咬了一口糕饼,觉得糕饼太甜,于是喝了一口苦茶。然后又觉得今天的太阳太耀眼了些总之,就是哪里都觉得不那么好。

    杨宜君从袖子里抽出一块妃红色薄纱帕子,搭在脸上遮阳。这不影响视人,也不会让人看不清她。薄纱材质是很清透的,从高溶和赵祖光来说,她依旧是眉目宛然。

    赵祖光眨了眨眼,不落痕迹地看了高溶一眼,惊奇地发现他的目光正刻意躲闪杨宜君。

    但躲闪只是一时的,更多时候他还是在看她,不能不看她阳光正洒在她脸上,薄纱虚虚搭着,在她脸上落下了薄纱经绞的恍惚图案,忽然就有了万种风情,绮丽至于难以言语。

    这一场小小茶会结束时,赵祖光看的很真杨宜君扯下了搭在脸上的薄纱帕子,然后将帕子塞在了手腕玉镯间,没有刻意收起来,所以行动见还能见到一抹妃红色从袖间露出来。

    他再看高溶,高溶是看着杨宜君离开的,但不知为什么,有些心不在焉。

    又过了一会儿,他似乎挺高兴的,直到有小厮急匆匆进来,递给一沓信件时他都没有因此掩了愉悦之色。

    赵祖光听到高溶似乎在自言自语。

    “原来是这样。”

    这指的是什么,高溶没有说,他也没敢问显然,在吃过几次教训之后,他可比之前要谨言多了。管不住嘴,有的时候比管不住手还要严重呢。

    高溶一份一份地拆开信件,这些信件都用了暗语,但他对暗语很熟悉,根本不用慢慢翻译,直接看就行了,速度不比普通地阅读慢。

    这一沓信件中,有的没什么,就是过往一些情报的跟进,看不出什么问题,有的更是废话但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下面的人并不确定某些情报是有用,还是无用,真正能做出判断的只有高溶本人。

    总之,这些信件他都一扫而过,很快放到了一边。最后只有两封信他读过之后还要细细研究,一方面确定自己没什么遗漏,另一方面也是在斟酌该怎么做出应对。

    高溶将信递给赵祖光,赵祖光快速看完,然后放了下来“该怎么做”

    他们中拿主意的只能是高溶,赵祖光早已习惯了自己的角色,必要的时候他只要做好高溶手上的刀就好了。

    信上说的情况还挺严重的洛阳那边的事情有了后续,高晋的病情不只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一开始还有人觉得这太刻意,会不会是高晋自己放出的风声,就是为了收拾一次那些跳的太厉害的人。

    就像淘米一样,筛出其中的沙砾、稗子。

    但这样故布疑阵是有极限的,大家也不是傻子,各显神通之下总能搞到比较靠谱的消息,一步步确定事情的真假。反正到高溶手中的情报显示,高晋确实病的不轻,据传有可能是那些求长生的丹药摧毁了他的健康。

    考虑到消息传播的效率,他接到消息的同时,高晋病入膏肓了也不是没可能。

    死了的可能性不大,燕国是如今海内第一强国,皇位继承之事周边都盯着呢。真要是高晋驾崩传位,这个消息的传递是不会走寻常路的。远的不说,蜀中这边肯定也有探子在洛阳,消息会用最快的速度传来,八百里加急的水平

    如此,消息的传递也是需要时间的,但滞后性也就是三四天。

    而从现在蜀国那边的动静看,并没有那样的变故发生。

    但有些事赵祖光和高溶心知肚明,所以赵祖光道“此间还是得快些事了,德盛你也该考虑回洛阳的事了便是不回洛阳,也不能在播州呆了。这里太远,避开有心人是好,却不能盯着洛阳,有些事若是响应不及”

    高溶点头,也认可了赵祖光的话“此事我知道,我会尽快还有军中的事”

    高溶要做的事说的好听些,是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说得不好听就是谋朝篡位。做这样的事,当然要在军中埋下自己的人,没有军队支持,就是太平天子都当不安稳,别说是群雄并争的当下了。

    高溶不用掌控住燕国所有军队,也做不到,真要是做到了那个地步,他还谋划什么呢直接就登基了。他其实是掺沙子,而且只在关键的八卫和殿前司掺沙子。

    殿前司不必说,里头有天子禁军,戍卫宫廷,而八卫,则是保卫京师的八支卫队高溶到底姓高,这属于政变,能在八卫和殿前司中使力,其实也足够了。

    但殿前司和八卫也不是那么好拨动的,若真是好支使,高家的皇帝怎么坐的安稳

    高溶布局了这么多年,有父亲留给他的遗产,又有一番际遇造化,到如今才有一点底气。

    两份信,一封说的是高晋的病,以及洛阳现在的风声鹤唳。另一封信则是原来八卫之一的千牛卫统领王阔向高溶请示王阔是先帝高齐死忠,但其人在军中威望实在太高,高晋得位也算是得到军中支持的,实在不好随便处置了,所以安排了他做了千牛卫大将军,统率千牛卫。

    官职来看还升了,但也脱离了一线战斗。

    这些年高晋一直怀疑着王阔,怀疑他暗中支持着高齐一脉,而如今高齐一脉死的只剩下高溶了高溶假死脱身,能把事情做的像模像样,其中就有王阔帮忙。王阔已经尽力抹平首尾了,可凡走过,便有痕迹,总有不那么自然的地方。

    高晋抓不到把柄,却直觉王阔不可信任。便以他防护不利,以保护楚王高溶的封号不利为由,削了他的军职。

    王阔眼下艰难传信给高溶,是因为洛阳因着高晋的病情,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不要说原本就是他执掌的千牛卫了,就是八卫中其他七卫的将领,也时不时来拜访他这就是他资历足够深的结果了。

    他不知道是该闭门谢客,高溶回来之前都不冒头,还是该趁此机会收一些人的心。

    赵祖光给高溶磨墨,高溶则动笔写信,口中还与赵祖光道“何必要推开呢也不必说什么收心,尽可能亲近这些八卫将领就是了这不过是表露立场。”

    有的时候搭上一点儿线并不能让一些人做什么,但却能让一些人在某个关键时刻什么都不做。

    高溶想起了今日与杨宜君讨论唐时旧事太宗皇帝还是秦王时,因为战功赫赫,被任命为十二卫大将军。大唐有南衙十六卫,十二卫大将军名义上是十六卫中十二卫的总统帅。

    但这也就是名义上的,实际上各卫都有头领,他们直接管理下面,上面也不受太宗皇帝辖制。

    这十二卫大将军,与虚衔没有太大不同。

    但这个十二卫大将军之职真的一点儿用没有么不见得。玄武门之变时,十二卫没有站在太宗那边,但也没有去帮隐太子和巢王。这样的关键时刻,负责维护京中安全的十二卫隐身了,本身就能决定很多事了。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