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 > 53. 第五十三章 p6
    这么一声呐喊之后, 毫无疑问,夏原吉成了灵堂的焦点。

    从朱元璋到底下的内侍,所有人都牢牢盯着他看。

    按着夏原吉先时表现出来的模样, 这时他应该告罪一声, 再缩回老朱身后了。

    但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夏原吉不止不后退, 反而往前一步, 直视众皇子,铿锵有力问“敢问诸皇子,以古论之, 投江之屈原为文人乎滔海之陆秀夫为文人乎以一二臆测之语, 而放言全体文士皆蝇营狗苟之辈, 譬如以管窥天否”

    文人自有浩气在。

    或者说,万事万物, 总逃不过一个理字。

    正如此刻, 以诸皇子的尊位,面对区区一个户部主事, 竟然在他的诘问之下,集体讪讪,一时无言。

    这中间,朱元璋不掩欣赏的望了夏原吉一眼。

    老朱欣赏人,自是有其欣赏的道理的

    接着,老朱一转脸, 便对那群龟儿横眉冷对了“哼, 咱早就想骂你们了,看光幕就看光幕,天天咋咋呼呼, 感情你们不用老师教了,老师不是文人了是嘛以后不准再说这样放肆的话”

    皇子们低头不语,看似认错。

    然则,他们内心在想可是,这样放肆的说话,真的很快乐欸。

    真觉得太子死后,在灵堂之中,就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

    真可惜太子死了,不然大家一起快乐,该有多好。

    “若再犯”老朱威胁,“咱就请家法,揍你们”

    皇子们一听,悟了。

    原来老朱也很快乐

    所以才这样不痛不痒的责骂啊

    他们也开心了,转而满面笑容朝向光幕,光幕继续

    那朱棣身体到底如何呢

    钱溥正统四年进士写的太医院御医盛寅墓表里记载了这样的对话。

    朱棣二肢痹弱,御医们按痿症肌肉萎缩治了很多年,一直治不好,就有人推荐了盛寅。

    盛寅进去一号脉就说,这是风湿。

    朱棣疯狂点头,说,对对对,以前出塞去驱赶蒙古人,多年阴寒入体,我早说我是风湿了,可是那些御医都说不是,只有你赞同我。

    盛寅按风湿开了药,果然立刻见效,之后便授了官。

    笑,万历野获篇吐槽的京城四大不靠谱,翰林院文章,武库司刀枪,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此时居然已经有它扯淡的雏形了。

    嗯

    朱棡不禁说“光禄寺的茶汤确实不好吃”

    “嗯,这个榜上有名不奇怪。还有翰林院的文章也”说到这里,其余的皇子们居然看了眼夏原吉。

    而后到底礼敬三分,给他面子,不说什么。

    “爹,你有没有考虑过想个办法,让光禄寺的饭菜好吃点”皇子们问,“我们倒是没什么啦,吃得不多,但大臣们吃得就多了。”

    老朱不高兴“对厨子那么多要求干什么好好做菜给你吃不就行了”

    说罢,他瞪了眼朱棡,威胁问“你对光禄寺的饭菜有意见吗你对厨子有意见吗”

    朱棡连忙道“没有,没有,儿子没有。”

    话说,这厨子和朱棡,还有段渊源,乃是朱棡鞭打了厨子,老朱知道之后,特意写信骂了儿子,说,我谁都不姑息,唯独从来没有打过厨子

    “对做饭的人要心怀感恩,知道吗”老朱再次喝道。

    皇子们瞥了晋王两眼,不跳这个雷池,接着说其他“但是武库司的刀枪和太医院的药房也不靠谱,是不是有点太可怕了”

    当然可怕了

    好啊,朱元璋真是一股怒火自胸膛直冲天灵盖,张口便是喝骂“万历鳖孙武库司的刀枪不靠谱,这还有什么可想,必是中间有人贪污你的刀若不快,就是库里的刀枪全锈掉,徒然被天下人嘲笑耳”

    如此骂了之后,又怎么样呢都不知道是自己几代孙

    朱元璋心塞转眼,一转正瞥见朱棣的腿,也是怒气冲冲“怎么就风湿了不知道塞外天寒地冻吗注意防寒保暖别仗着自己年轻,就胡乱糟蹋自己的身体”

    语气虽冲,里头的关怀,朱棣却是收到了。

    盛寅的老师叫王宾,从前和医科圣手戴思恭同游,想学对方的医术,碍于自己老了,不想执弟子礼,就偷了戴思恭的医书,学成后医满吴下,成为吴门学派的代表之一,因为没有孩子,把医术传给了盛寅。

    对于这一段,大家想了又想,觉得只能评价一声

    字少事大。

    皇子们齐齐摇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达者为师,不寒碜啊,何必呢”

    关键是,你做了这事儿的结果,就是未来很多很多很多年后,大家还牢牢记住你做的这件事,还把它告诉了我们啊

    就好像老四夫妻情深这点小事啊

    穷极无聊的未来人,都要把它拍成电视剧,全球传播,切

    有心思转得快的皇子没错,还是代王。

    代王朱桂刚才一肚子阴谋诡计完了,现在却觉得,做人,最好还是走走堂皇大道,于是竟整肃衣冠,来到夏原吉面前,一拜到底

    “夏主事方才之话,振聋发聩,真乃是我一句之师也请受一拜。”

    夏原吉一愣,又听代王大义凛然说

    “不知夏主事可有写书的习惯可将刚才发生的一切,都写入书中,也好以我之浅薄,教育后世之人。”

    夏原吉“”

    大家“”

    可恶啊,这老十三,脑子转得太快了吧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夏原吉既然被后世评价为一代名臣,那他写的书,就有极大概率流传下去,并被后世找到解读啊

    只是一刹那间,代王已有了后世之门票

    当大多数皇子对代王投以羡慕和嫉妒的眼神之际,朱棡兀自沉思。

    他在思考戴思恭,不是就是给我和老四,还有太子大哥都诊治过的名医吗

    戴思恭,师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是朱丹溪最重要的弟子,元末明初,四处行医,声望极高。

    洪武7年,老朱让他来干活,他不愿意去,以“不循古方”为由退隐。

    洪武19年,朱棣因为贪嘴,吃很多生芹生了大病,韩奭治不好,又有臣子推荐他,朱元璋就派人带着礼物和钱再去请。

    戴思恭问诊一番,确认朱棣得了寄生虫病,就给开了一剂药,立下“细蝗”,病就好了。

    朱棣很感激,也很机智,知道这是难得的名医,让身边的袁宝、王彬赶紧跟着好老师学习医术,还让他的儿子戴宗儒跟着自己。

    戴宗儒陪朱棣北征出塞,出力颇多,但很可惜英年早逝,洪武27年死掉了,享年45岁。

    王彬事迹不详,至于袁宝,靖难期间一直是他陪同朱棣征战,后来官至太医院判。水平嘛,大概还暂时达不到的程度。

    朱棣这毛病,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

    这事儿朱元璋还记得,其他皇子就知道得不那么真切了。现在听了光幕这么一说,有些疑惑,又有些皱眉

    “我记得老四得的明明是瘕聚吧为什么要说寄生虫这个名字好可怕啊,仿佛虫子生在了老四体内,听着就叫人头皮发麻。”

    “下细蝗的话,确实是寄生虫啊,噫”

    “别说了别说了,一想到寄生虫病我以后都不敢吃生芹。”

    “看来这病的名字取得更骇人听闻一点,更有助于大家远离生芹。”

    无论如何,朱元璋的目光再度落到朱棣身上

    “不乱要吃东西,管住你的嘴巴。”

    话虽然依然严厉,眼神却已变得关切。

    朱棣觉得自己此刻真是爹的心头宝了,不禁感情充沛地回应“爹放心,儿子再也不吃了”

    老朱点点头,叹气道“知道就好,咱为了你的病,真是操碎了心还有你,晋王,你也给咱好好养着,让戴思恭再给你诊治诊治。”

    朱棡也很感动,爹虽然在刚刚斥责了他,可还是爱他的。

    感动完,他又暗暗瞥了眼朱棣。

    他是哥哥,他在爹话中,却屈居朱棣之后

    洪武31年6月4日,朱棣又给戴思恭写信。老朱此时还未去世

    两三年前洪武2829年,我腰痛,针药不效,靠你的“滋阴丸”治好了。

    现在我快40了38岁,旧疾屡发,去年开始,感觉左臂麻痛细了,左腿酸软,不能步履。韩公茂韩奭用了药,今年夏天感觉还行,没有变严重,但也没变好。

    非良药不可,你来帮我看看吧,拜托了。

    当时韩奭的名气和戴思恭差不多,但根据现在中医流派的存世考证,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也不怪朱棣寻思着,找他这个老医生再给自己瞧瞧,效果估计也不错,靖难很顺利。

    戴思恭继承丹溪一脉的滋阴学说,并将其完善成熟。促成了后来薛己等人倡导的明代温补学派诞生,贡献卓绝。

    即便是中医远不如西医盛行的现在,我们都还会在日常生活里提到一些相关术语,在食疗里注意此类寒凉寒热。

    “够了”皇子们真是出离的愤怒了,“怎么又是西方更强了未来的我们就没有比得过西方的东西了吗”

    朱橚亦是生气,叫道“不要以为我没有去查过现在的西方医术父皇,儿臣查了元代的西方医术治疗,他们治疗主要依靠放血。虽然中医里也有放血疗法,但怎么能什么症状都依靠放血呢治病是要讲究对症的像他们这样任是什么都用放血,真乃滑天下之大稽靠着这样的根底,他们未来是怎么超越我们的”

    朱棡没有朱橚那么生气。

    他更理智地想这个温补学派,既然未来也在用,应该是很有道理的了。可见,戴思恭确实是一代名医。

    想至此处,朱棡终于记起来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了

    他突然声音颤抖“戴思恭当初虽医好了儿子,却断言儿子膏肓隐忧,要寄”

    一下子,灵堂里的大家看向晋王了。

    “再加上光幕中也说,儿子寿命不久,乃是在爹之前走的可见,这事儿应当没有差错了。”朱棡双目泛红,看向老朱,他十分伤心,却不只伤心自己,“爹,孩儿不孝,竟叫您承受了丧子之痛,看爹您为大哥离去伤毁至此,孩儿怎敢先走孩儿只恨不得没有托身到您和母亲的身边这样,要伤,只伤孩儿一个便罢了”

    朱元璋一听,那眼睛,也红了,那声音,也颤抖了。

    “不至如此,不至如此”

    他见朱棡站着似有些摇摇晃晃,便连忙对左右说“还不给晋王放张椅子,扶着晋王坐下”

    不用朱元璋吩咐啊。

    早在晋王刚刚对老朱哭诉的时候,内侍们已经感同身受,悄悄抹泪。

    多么好的孝顺儿子啊

    于是,悄悄准备了椅子,现在一听皇帝吩咐,立刻送上,还贴心地在椅子上放了软垫,谨防冷到晋王。

    朱棡还待推拒,可哪里拗得过老朱到底在老朱身旁坐下了。

    他感动地保证“爹,您放心,为了不叫您未来伤心,儿子今日便去找戴神医,此后就留在京中,陪伴于戴神医左右,学习医方,调理身体。”

    “好”朱元璋连连道,“好儿子,知道心疼咱,咱没白生你疼你一回”

    朱樉

    说实话,朱樉有点蒙。

    因为他也是走在老爹之前的啊,他还是被毒死的呢。

    怎么一眨眼见,老三都混上位置了

    他上前一步,也对老爹说“爹,你看看我”

    老朱看向他,皱眉“看你干什么”

    “我也走在你前面”朱樉还摇晃两下,暗示老朱也给他一把椅子。

    老朱却登时大怒“你还好意思说你个龟儿,为什么好好的,人家要下毒害你,你不自思自己是否倒行逆施,叫天下怨怼,倒来我这里装乖讨巧,有用吗”

    朱樉“”

    爹,你爱老四,爱老三,却不爱我。

    对吧

    咋滴,我就不是你的亲生儿子了吗

    朱棣登基后不久,戴思恭以老迈请辞。

    永乐二年冬十月,朱棣复召之,不过戴思恭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去了,卧病在床没法去。

    永乐三年夏天,朱棣派他弟子袁宝再去请,这次来了,朱棣很喜欢他,免他跪拜,冬天时,他又请辞,并对朱棣说“臣回不死,新春朝拜圣颜”。

    但很可惜,这个约定没能遵守,不久后戴思恭就去世了,享年82岁。

    听到了这里,灵堂倒是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叹息。

    神医没害任何人。

    这回,无论是谁,都很朴素地觉得,这么个神医就此离世,实在太可惜了。

    朱棡感慨“坠楼太伤了焉知转年去世,不是因为此次坠楼儿子去跟戴太医学医之时,一定要叮嘱戴太医千万远离楼梯。”

    朱元璋严肃地点点头“咱再给他老家赐个好房子,不叫他上下楼。”

    朱棡连连点头,替戴思恭谢过朱元璋的恩典。

    同时,他还在想刚刚后辈是不是说了戴思恭的儿子、戴宗儒过两年便要没有了

    好像没人在意

    嗯,待我回头,和戴太医搭上了线,便找机会,将这事情说给戴太医听。

    等救了戴宗儒,何愁戴太医不为我尽心竭力、死而后已

    朱元璋也很喜欢他,自己药石罔治时,对其他人都看不顺眼,唯独指着戴思恭说,仁义人也,千万不要吓到他。

    朱允炆遵从祖父的意志,老朱死后,处罚了其他太医,唯独放过了他,并升之为太医院使太医院老大。

    朱棣上位亦不曾改他职位。

    他在任上发现了一个叫蒋用文的小伙子很有才华,收为弟子,此人后来也官至太医院使。

    加上盛寅、袁宝、王彬,还有另一个朱丹溪再传弟子赵友同他去修永乐大典了,实际上丹溪一脉一共有6人在永乐朝供职。

    “只有六个弟子吗”

    “六个是不是太少了,这可是我们的保命符啊。”

    别的不说,大家往彼此间看看,光光皇子们,就好十几个了,六个弟子,怎么够分呐

    得让他多收几个弟子

    戴思恭去世后,韩奭继任太医院使。

    他陪朱棣远征漠北,但也在永乐九年去世了。再继任的陈克恭是燕王府时期的旧臣,u没查到什么相关信息。

    永乐十四年,朱棣生了一场极其严重的病,实录写“或医药未效,祷于神,辄奇效”,严重到需要求神拜佛了。

    永乐十五年,他建了一座灵济宫,并在碑文上写道“朕躬遘疾施以灵符,济以天医妙药,随言随效沉痼之疾尽脱而复旧”。

    也就是说,在药aa灵符的双重加持下,他病好了。

    友友们听到这里也许会嗤之以鼻,怎么那么迷信,灵符怎么可能救得了人,吃不死就算好的了,有病吃药啊

    u需要指出,朱棣的信仰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需要结合与西藏地区的邦交关系和明朝宗教策略来谈,暂时按下不表。

    仅从他爹的榜样看,老朱本人是不相信什么丹药和长生不死的,对此嗤之以鼻。

    但是朱棣出生时,因为被痰疾所困,老朱和马皇后都很担心,可能是寻医问药有些不得其法,又或是单纯的担心孩子,就对神灵祷告,希望上天能庇佑孩子。

    不久“果蒙神庇,寻获痊安”。

    所以,请先把这种灵符理解为现代医学没有兴起前,古人不得不去谋求的某些心里安慰。

    实际上是有在吃药的。

    这时候,皇子们和光幕的观点,又不一致了

    “老四吃了灵符之后,痊愈了,感觉还是挺有用的嘛。怎么能说灵符没有用呢”

    “对啊,怎么能说灵符吃死人呢太不敬了,不该如此。”

    “后辈武断啊”

    “还有爹,虽然说不信神佛,但是老四出生咳嗽,也向神灵祈祷了,老四的咳嗽还就好了,难道这也是假的吗”

    皇子们七嘴八舌,观点明确。

    那就是,生病当然是要吃药的,但有时候,如果药治不好你,也不能只在吃药一途上吊死吧看看老四,好几次,都靠求神拜佛治好了,这证明了什么

    心诚则灵

    朱元璋确实不信这些。

    但被孩子们这么一说,他倒是想起了过去。

    那时候,孩子们还小,他也不是皇帝,没有这万里江山。

    可是啊,夫人还在,太子也在,他不忙的时候,大家一起待在家中,夫人做点针线,懂事些的标儿,帮着妈妈,不懂事的孩子,就吵吵闹闹,上蹿下跳,闹得他头大如斗,而夫人,则在背后直发笑。

    一屋子,虽挤,可挤得暖和。

    朱元璋一时发愣,愣完后,看着朱棣,勉强说了声“好好保重身体。”

    余的,也没多了。

    只再说一句。

    “咱想你娘了。”

    时光悠悠,他垂垂老矣。

    夫人的音容笑貌,昨日的欢乐家常,犹在眼前。

    朱棣眼圈猛地一红,他往前一步,正想安慰老父,却发现就在这短短的刹那之间,他的那群惯会呆在旁边指点江山的弟弟们,居然一个跑得塞一个快,只见他们勇猛无比的冲到老朱面前,齐齐跪下,齐齐伸手,抱住老朱的大腿,放声嚎啕

    “爹啊,娘啊,我们好想娘啊”

    近在咫尺的朱棡,近水楼台,一扭身,投入了老朱的怀抱,亦是大哭不止。

    这时候的朱元璋,终于彻底破了防,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

    “呜呜夫人啊夫人这么爱你们这群龟儿怎么就舍了你们走了,怎么就舍了咱走了呢”

    看着这幕人间真情。

    其实没有什么不对的。

    唯一可能有点不对的,大概就是

    朱棣“。”那是我娘。

    朱樉“。”不是你们娘。

    冲得那么快,哭得那么起劲干什么呀

    这对始终站在对抗第一线的两兄弟,互相望望,终于有了一次共识。

    这场病,很严重,朱棣所谓的“沉痼之疾尽脱”恐不尽然,因为杨士奇写“十五、六年以后,太宗有疾多不出”。

    类似的记载,还有永乐十八年,王贵妃死了,“上晚年有疾,间或急怒,宫人惧谴,妃委曲调护”。

    和他死后,仁宗写的“晚有疾,鲜御外朝”。

    相互印证下,都可以看到,这是一场伤了元气的大病,本来身体很不错,最多有点小毛病可以治好的他,一下子就垂垂老矣了,还伴随着易怒的毛病。唉。

    老朱的袍子,都被这群儿子给哭湿了。

    从怀念夫人中回过味来的老朱,已经嫌弃地把儿子们都给赶走了。

    听到这里,老朱的眉头便是一皱“这怎么算是沉疴尽脱依我看,完全没好嘛”

    其余皇子们,原本听了光幕里的一声叹息,也觉心中若有所失。

    为什么呢

    盖因现在看着朱棣,看他龙精虎猛,听他靖难大胜,便从未想过年老的他,等真正听见了他年老的模样,一丝惋惜便也随之升起了。

    从来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英雄迟暮啊

    这时候,他们不禁说

    “这依着这样来说,其实灵符好像也没什么用”

    “要不,还是好好研究医学药学吧”

    “是啊,怎么才永乐18年,就晚年了呢看看咱爹,努力努力,洪武可是有31年呐。”就连朱樉,虽然阴阳怪气,阴阳怪气中,也透着一丝丝关切。

    朱橚再一次泪眼汪汪“哥哥”

    朱棣很感动谢谢。但我目前真的好得很。

    他多病时,差不多六十了,所谓七十古来稀,在古代,六十也已经很老了。

    因为生病,政务相关的已经转交给儿子处理,唯有军事不肯放手。旁人劝他歇歇,他说祖宗交付的基业之重,一刻不敢怠。

    实在太拼了。

    这种工作强度,他能活到64相当厉害了。

    指挥大军团作战非常消耗脑力和体力,二战时的指挥员经常几天几夜不合眼。

    不仅如此,朱棣还玩千里大奔袭,这种类似霍去病式的指挥方法有多耗身体,你看霍去病死的多早就懂了。

    高烈度的四年靖难,损伤还是客观存在的。

    永乐五年,他就和臣子讨论过养生问题,觉得“清心寡欲,使气和体平,疾疢自少”。

    结合他晚年症状,有一点点像心脑血管病变引发的继发症。

    需要好好保养,才能活得久,可他望着漠北,还是无法放心。

    他选定的继承人朱高炽,是一个宅心仁厚,会对百姓好的皇帝,却并不是一个具有强大军事战略眼光的皇帝。

    好圣孙朱瞻基,他时时带在身边,悉心教导,但终究还年轻。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

    朱棣的长远,便是想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他们解决蒙古这个最大的隐患。

    于是他不顾太医盛寅的劝阻,毅然挥师北上,最终,这个戎马一生的马上皇帝,死在了马背上。

    五征漠北的最后一战,未能成行。

    永乐大帝,自靖难登基之后,至死,都在为大明和子孙而努力。

    就仿佛他的父亲,洪武大帝。

    大家听到这里,顿时怔了一怔。

    刚刚还是老了,结果现在,都死了啊

    64岁原来,老四只活到64岁就死了吗虽说不算早逝,反正比朱樉,朱棡都活得久多了,但是,确实是有些有些令人感觉异样吧。

    朱棣乍听自己的死亡时间,心中也是复杂。

    但他很快便从这复杂中抽离出来。他听着光幕对自己的评价,却不禁朝朱元璋看了一眼。

    光幕说他为了大明,为了子孙,和父亲一模一样。

    可是,也许是自己明白自己。

    朱棣知道,至少有件事情,他和父亲不一样。

    他做这些,也许,还出于梗在心头的一口气。

    一口一定要向朱元璋证明的气

    你选朱允炆,选错了

    只有我,朱棣,才是大明帝国真正的主人

    朱元璋看懂了朱棣的想法。

    他眼中的复杂一闪而过,而后叱骂道“看什么看活不过你老子很得意是不是”

    朱棣“倒也没有”

    朱元璋“哼回头你和你三哥一起,给咱去戴思恭那里,做弟子去”

    朱棡连忙保护我方师父“父皇,不必忧虑,四弟太忙啦,日理万机啊,等儿臣学成之后,再治四弟”

    朱棣“”

    我怕我被你毒死。

    所以,我们可以概括一下了。

    登基前,他贪嘴导致大病,幸遇名医。

    和晋王的口角结合上下史料,较为夸大,即便真的病了也没那么严重。

    因为打仗有腰痛等毛病,能治,此时估计风湿未显,否则戴思恭能看得出来。

    永乐三年以后,风湿病逐渐加重,但也吃药见效,问题不大。

    永乐五年已经在思考养生,或许和四个月前徐皇后去世有一定关系。

    永乐十四年大病一场后,情况急转直下,步入了多病的晚年,可能患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其余的羊尾一类是朝鲜孤证,不可信。

    总体而言,身体应该还是不差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