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 > 55. 第五十五章 p6
    毫不夸张地说, 后面那短短几句话,就算什么图片都没有配,光幕从始至终只有6两个黑字, 依然听得老朱他们眼花缭乱。

    “唯物阶级”

    唯物到底是什么,他们一时半刻, 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但是阶级

    老朱看看灵堂中的众人, 眉头一皱“难道所谓的阶级,是这个意思,咱是一个阶级,你们皇子是一个阶级, 文臣是一个阶级,将军又是一个阶级, 内监, 自然也是一个阶级”

    “之前确实有说过,人很难背叛自己的阶级”博闻强识的朱橚回忆起来了。

    “说得通了, 文臣不背叛文臣,武将不背叛武将。”朱棡点点头。

    而这个结论, 却令在场的文臣武将,颇感坐立难安。

    怎么能说文臣不背叛文臣, 武将不背叛武将

    文臣和武将, 唯一不会背叛的, 只有皇帝啊他们的忠诚,只应维系在皇帝身上

    文武的内心,皇子们没有在意。

    他们继续讨论

    “那么所谓阶级史观的意思,就是以各自的身份地位出发,去讨论历史”

    想来是的。

    朱棣不禁说“那历史在不同阶级的人眼中,岂非截然不同”

    朱樉一时若有所思, 思了半晌,他突然说“意思就是,我被毒死这件事情,在我看来,是个很痛苦的事情,可是在爹看来,也就没有那么痛苦”

    老朱脸一黑。

    “在其他兄弟看来,说不定偷偷会笑”

    其他兄弟哥,不是我们会笑,是你心思过于诡谲

    “至于在毒死我的人眼中,可能觉得,终于做成了件普天欢庆的大事吧”

    只能说,这朱樉,狗嘴了那么多回,倒真吐出了根象牙来

    朱元璋噎了半天,想骂,一时倒是不知从何骂起,他不是被朱樉打败了,乃是被这未来的“阶级史观”给打败了

    这么闷了半天,老朱虽然生气,也只好把注意力转移

    “这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听上去是个论述了唯物的道理莫非就是前面出现过的那个马子”

    “马哲,”朱棣同样也恍然,“就是马子的哲学吧”

    “原来这是一名姓马名克思的大贤。”朱元璋感慨,“克思克思,克己复礼的思考,是个好名字啊”

    说罢,他突地灵机一动。

    “马子姓马,咱夫人也姓马,不知这马子,和咱夫人,有没有什么远近的血脉关系就像,咱姓朱,朱子也姓朱,哎呀,咱家,这么看来,也还是有点文化血统的啊”

    说实话,这一刻,别说其他人了,连现场皇子们都替老朱感到了不好意思。

    朱元璋在文化的海洋中,如此遨游畅想一番后,便发现了孩子们鄙视的眼神。

    他老脸微微一红,再次祭出话题转移,咳嗽两声“维喆啊,既然后辈都说你是名臣了,你就再努力努力下,成为夏子吧”

    夏原吉“”

    相较于一听茹子就昏头转向的茹瑺,夏原吉冷静多了。

    虽然很感动您这么看得起我。

    可是陛下,名臣和夏子的距离,是不是有些太过遥远

    好在老朱只是这么一说,因为朱棣此时提出了更为要紧的事情。

    “后辈提出的明朝三大问题里,把海禁问题与军队、土地同列,这海禁”

    皇子们面面相觑“海禁海禁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防倭寇吗难道还防出问题来了”

    老朱亦是想了半天,最终摇头“这后辈,虽知道她说的有些道理,但这些道理,她却始终不肯直接说个清楚明白难道就不能对,难道就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吗”

    他用了光幕说出的话。

    听的时候只觉得好,用了之后,发现确实是好。

    朱元璋不禁说“这话真不错这个得让文官们学学,讨论问题的时候,不可泛泛而谈,也不能随便上下发散,一定要有理有据,专注议论该议论的事情就比如这后辈吧,有史料,她就说,没史料,她就不说”

    作为现场唯一的文官,夏原吉能怎么办呢

    不回答,似乎有藐视尊上的嫌疑。

    回答吧,这种事情,是他区区一个户部主事可以回答的吗

    所以,他到底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呢

    夏原吉心中五味杂陈。

    如果再回到茹瑺乘着马车来见他的那个清晨虽然有点对不起茹尚书,但他还是诚挚地期望,自己能被茹瑺的马车直接撞折腿。

    腿折了,就不用进来了吧

    我们着重围绕第一点讲一讲。

    大家“”

    激烈讨论了许久的大家,纷纷抗议

    “为什么要说第一点”

    “我们不要听第一点,要听第三点”

    “没错,子孙自有子孙福,正德怎么死的,就让他自己去努力调查,努力解决好了,连自己的生命都不能负责,还指望他负责其他什么事情啊”

    就算最爱子孙的朱元璋,也不想听太医的问题了。

    别的不说,就说后辈你后面的哪个问题,不比太医问题严重

    老朱冷冷道“咱回头,在皇明祖训里添一笔,告诉正德,叫他注意文臣太监,远离和水有关的东西,便算咱好好爱过他了”

    朱棣摇头“人终有一死”

    此时的朱棣,反正是没有得知徐王妃要死时候的晴天霹雳和百般努力了。

    “相反,我们若是能从后辈口中知道怎么解决海禁、军队和土地的问题,再把其解决办法,告诉那正德,正德以此留名青史,这生前之死,何如身后之名长存”

    然而胳膊拗不过大腿啊。

    光幕不以明朝众人的意志转移,坚定往下说

    先介绍一下明朝太医的来源,明初为两种。

    一,世袭医户里挑选弟子进入太医院学习,同时进行考核。

    考核古已有之,宋徽宗就曾把太学的三舍法引入医学部,分三个系,学基础课和各系专业课,每月月考,每年期末考,考点覆盖临床。

    宋对医疗还是很重视的,还考虑到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规定县里每一万户要配一个医生。

    元朝就更先进了,为了防止医户制度,庸医浑水摸鱼,搞出了医疗执照,要考核通过才能上岗。

    同时为了防止代代家传,敝帚自珍,定期组织交流学习,让他们一起义诊,考评。上交诊疗记录给当地医学教授检查记录。

    明朝呢,也考试,比如明会典弘治五年,三年一考,五年三考,过了的可以从医丁变成医士,可以行医,不过的再复读,三次不过劝退。

    一、民间门举荐,像戴思恭这样的好医生就是这么来的。

    洪武26年规定,举荐的也得考试,考过了才录用。如果出事了,连罪举荐官员。

    后来又细分为三等,最好的去治皇帝御药局,中等的去太医院,下等的遣返。

    顺带一提,明朝的南京太医院其实是有门诊和住院部的。

    很神奇吧u都有被震惊到,有数百床位,还配有食堂,护工,杂役等待。

    他们面向国子监师生,国子监大概有9000人,咱们北大本科16372。体量还可以了。

    太医院的学生常过来实习,记录的病案会交给老师批阅,配合考察评分,有点类似咱们现在的三年规培。

    老朱叹了口气,叹完就展颜了。

    虽说不想听医生,但既然说都说了,还说现在的他们的医疗情况,是“神奇”且“先进”的,那他们也不是不能勉强听一听。

    但都说到了这里,还说了他们的先进之处,他们也就勉勉强强听一听吧。

    老朱“看来这后辈的朝代,还是有很多东西从我们这里因循了下去嘛”

    但朱橚听得更仔细一些,他说“这个北京大学本科是什么和我们的国子监并列,难道就是类似于我们国子监的存在”

    朱棡“大学乃是四书之一,以之为后朝国子监之名,倒是恰当。”

    “嗯。”老朱,“他们的国子监有16000人吗”

    这个人数是有点多的,好似把他们的9000人给比了下去。

    但做比较,不可以偏概全,得全方位来。

    大家没有忘记,后朝的人口数,有14亿,是他们的23倍,而国子监的学习人数,却不到他们的2倍。

    “读书是件正事”朱元璋威严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让更多人能读书”

    皇子们也抖起来了。

    虽然我们差距了600年,但是600年后,你们的国子监人数按照比例算,还是远远逊色于我们的,哎呀,我们其实也没有那么好啦,但你们后世朝代,也可以稍稍借鉴下前人优秀的地方对不对

    “没错,”皇子们笑道,“爹您甚至在卫所都设立学校呢这学校,越多越好,认字的人,越多越好,读了书,大家才有盼头嘛。”

    老朱毛被顺好了,也露出了笑脸来“后辈的国朝刚刚建立,确实百废待兴,想来给他们一些时间门,他们也是能够文风昌盛的。毕竟,一个后辈,都能查到这么多关于我们的事情,那么,他们朝代的那些能人,肯定已经将这些谙熟于心,并着手安排了。”

    然而朱橚低头想了半天,冒出一句话来“爹,之前的弹幕上,不是说本科毕业,还有研究生吗听着这大学本科,似乎不是最高学府。有没有一种可能,他们后辈,用的是宋朝的三舍法”

    所谓三舍法,乃是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这三舍,是要依年限和条件,而逐级递升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北京大学,除了本科之外,说不定还有北京大学研究生,那其中的人数,就远不止16000人了。

    老朱面色一变。

    可是朱橚没有发现,和朱樉上蹿下跳故意气自己老爹不同,朱橚渐渐觉醒的是研究人员的脾气较真。

    他还在认真分析“虽说宋朝三舍,越往上人数越少,但我们不必算得那么细,就简单算16000的三倍,那就是48000,嗯”

    老朱开始感觉到了一点的不安,自己的大明,似乎在先进中,小小的倒退了一步。

    而儿子们还在讨论

    “就算48000人,比例还是远逊于我们。”

    “再说,48000人,那要多大的地方,才装得下这么多人”

    “这倒不必担心。”朱橚,“未来可是装下了14亿人,想是有办法解决这种小问题的。再说,说不定未来还有别的大学,好比这大学叫北京大学,那说不定还有一个叫南京大学的”

    好在光幕及时打断了朱橚。

    否则,老朱觉得,自己的大明,岂止不先进,简直要落后了。

    然而光幕也并没有带来什么好消息。只听它说

    这种教育体系在旧时代,看起来已经挺完善了。

    毕竟老朱抄了元朝的,觉得它没有中央医学院不够好,又抄了宋朝。

    嘿,都抄了,就可以天下英才尽入吾毂中了吧

    并没有。

    实际上明朝的官办教育没落的非常迅速,民间门师徒相传,私学昌盛才是常态。

    最好的医生,或者说医学家永远是在民间门。

    哪怕像薛己这样医丁出生,在太医院读书十余年,成为一代巨巨的,也毅然中年辞官,选择回乡发光发热三十年。

    李时珍跑过来给嘉靖健康扶贫,也纯粹是想看看皇家收藏的海外药材长什么样,给自己医书丰富素材,看完就跑路了。

    御医什么的,才不稀罕呢by大多数名医。

    朱元璋生气了,听着这些,就仿佛看见了过去那些对他不屑一顾的文人那般。

    他不禁骂道“不识好歹”

    可是骂归骂,问题还是要解决的。

    原本觉得医生问题没有那么迫切,不急着立刻解决的他,此时也被牵动了心神。

    接下去,应该说原因了吧

    光幕这次没有吊胃口,它直接说了

    hy

    明廷方面的责任,一般会从四方面来吐槽。

    一,地位低。

    老朱一开始定了正三品,后又改定正五品。

    可恰好,元把医生的地位拉到了历史最高正一品,与六部尚书同阶。元之前,金最高,正四品,崇尚医疗的宋其实也就从六品。

    正五品很低吗

    以户部举例,明朝的户部和工部财政上很混乱,但大体涵盖了国税局财政部审计署部分发改委的职责。

    而太医院的职责范围为,给大家看病,飞刀去给藩王看病,随军看病,一部分全国防疫政策制定,医学生培养。

    类似于部分卫生部职责部分教育部职责三甲医院院长副部级战地医生,大体等同于六部下面分管具体事务的六部郎中正部级职责的责任。

    六部郎中正五品,老朱定个正五品马马虎虎,重视一点提到正三品那算大好特好。

    然而没有对比没有伤害,谁让它继承了元呢

    背锅的老朱“那是元廷的错,不是咱的错”

    皇子们亦是生气“元廷,罪魁祸首”

    朱棡比较理智一点,他决定投身医学之后,就自动站对了正确的阶级“父皇,我们现在医疗已经落后了,想要发展,就得提高待遇才行,千金买马骨,就是这个道理。”

    老朱“回头议一议,看要不要提一品。”

    朱棣的关注点在于“为何后辈说我们户部和工部财政上的混乱她透露了后朝的,有国税,财政,发改,审计。”

    发改,完全听不懂,大家直接略过了。

    “至于国税、财政、审计什么的,听上去”

    “他们弄得好复杂啊,听起来不都是户部的事情吗”

    “怎么收钱的,怎么管钱的,钱要用去哪里,核算怎么用钱的。”夏原吉忽然出声,又一次的,大家的目光集中到他身上,但他正低头琢磨

    “臣认为,这所谓发改委,应该在管钱要用到哪里去的对了,这样就能形成一套有目的的清晰流程清晰,陛下,这个发改委很重要,臣觉得,它不仅是财政预算,然而臣暂时还想不明白。”

    这已经够了

    一口能吃成一个胖子吗

    本来叫夏原吉进来,只是为了数学,谁想到,倒还有惊喜在

    朱元璋现在越看夏原吉越顺眼,和颜悦色说“维喆不急,此事你放在心上,回头慢慢琢磨就好。”

    一,工资低。

    明朝工资不高是共识,明初实发粮食没有折奉还行,后期基础工资真的很寒碜。

    皇帝们对太医头头们比较荣宠,想了个办法,帮他们在文官系统内挂了虚职,领正四品的俸禄。

    那个著名医死两个皇帝却没事的刘文泰就是这种情况,兼了正四品的右通政,实际干的还是太医院的活。

    但关键是,底层的医士没有工资。

    我们现在读研都有小笔钱,规培医工资看情况,有多有少。

    朱棣考虑到了这一层,永乐时始比照天文生例给月粮,有家的月支米五斗260rb,无家的三斗156rb。

    就聊胜于无吧。

    这些人背井离乡来到首都,还得自己租房,活得很苦,正统六年,太医院缺员160多,要求补员,来的人也十无一一。

    这一段内容

    大家觉得开始劲爆了。

    “这个刘文泰,医死了两个皇帝还没有被处罚,难道是”

    皇子们对视一眼,各种阴森诡谲的宫廷之变,已经尽在他们脑中了。

    朱棡无语道“也许一切没有这么复杂。也许这个太医,已经是当时最好的太医了。”

    皇子们“”

    一时之间门,倒不知道后代是死于宫廷谋杀更可怜,还是死于太祖成祖工资太少太医很菜更可怜了。

    三、治疗方案保守。

    这件事,基本上每个朝代都差不多,不管有没有规定医死了要处罚要追责要偿命,这帮皇帝们都喜欢医闹。

    所以,御医治病都偏向保守,不敢乱来。

    四、捐纳制度

    由于国家财政紧张,成化年间门开启了不正当的捐纳制度,花点钱就能当太医。

    不正之风盛行,太医们不想着钻研,就想着钻营。刘文泰被史书明文记载行贿,其他没被记载的谁又知道呢

    到了嘉靖年间门,再多花点钱,还能升职。

    这就要命了,本来就可怜的底层医士幸幸苦苦考试考上来,辛辛苦苦九年学医熬资历,却被你花点钱就爬到头顶上。

    他们不跑路,谁跑路

    朱元璋一听,暴怒了。

    “什么捐纳,不就是买官卖官吗这成化,听着在正德之前吧,那时候的明朝,不只是明朝中期吗,怎么就到了这地步了你就是多抄几个贪官的家,这不也就补贴回来了吗卖那医士的官,能得几个文”

    讲完了明庭内部的问题,就得讲讲外部了。

    我们找工作时,会觉得大厂名声大,就算苦点累点007点,当牛做马也想去,大不了就当新手培训营,练一段时间门,出来我还是好汉。

    要么觉得,虽然某大学不是211,985,但位于北京上海,地段好,出来找工作就业方便,哪怕生活成本高,学校招牌有点弱,还是想去。

    总之,我们必须承认,御医这块招牌,还有官方体制内人脉这件事,都是有一定吸引力的,为什么这些名医毅然决然的舍弃了明朝政府呢

    听到了这里。

    老朱心底,咯噔了一下。

    没想到,竟被朱橚那龟儿给说中了,所谓北京大学,竟真的只是北京的一所国子监,他们在每个城市,都设置了国子监

    那这211,985,听上去,竟有些令人害怕。

    仿佛这些国子监,竟分了三六九等。

    那这样想来,一个城市里,恐怕还不止一所国子监吧

    老朱“”

    他回想自己刚才说的,未来文风不兴,蓦然尴尬了起来。

    这时候,还有朱橚的声音“爹,果然”

    老朱立刻喝了口茶,果断咳嗽了起来。

    “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

    他机智地咳过了这尴尬的时候,光幕开始继续了

    u在这里郑重和大家科普一个概念儒医。

    中医很特殊,它很难学,需要博览群书,了解各类草药和古方的性质,互相辩证,再积累大量的临床经验,对医生的知识素养有很高的要求。

    儒所宣扬的仁的理念与医者提倡的济世救人、医者仁心理念有着天然的契合。

    医者需要阅读很多书,又想要为医德找理论依据,自然会接触到儒。

    反过来,儒者若是想要在当官以外找个新赛道,常见的着眼点总是医。

    宋时,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北宋士大夫最高阶层,不断的提倡“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吸引了更多的儒生投入医疗事业,从此,儒医的概念就在我国中医发展的篇章下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印记。

    最为关键的,还是宋元之际,由于科举的停置,弃儒从医,或医儒兼习成为不少世人应对时势的不得已之法。

    特别是江浙地区,家族为了应对朝代的更替,选择把自己的其中一房分出去学医,这是一种家族内部分工,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脱离整个氏族。

    我们讨论时,不能剥离掉这些医生身上的儒属性。,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