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 > 81. 第八十一章 量子靖难
    此时此刻, 朱元璋已经不想再惊叹王振是宦官了。

    多半就是那撺掇着堡宗御驾亲征的权宦了怪不得啊,刚才他还在想, 这王振是谁, 竟和两位帝皇并驾齐驱权宦,一切,不就说得通了吗

    现在, 他犀利的目光, 射向位列三杨的杨士奇

    射了个空。

    记起了

    那杨士奇刚刚晕倒,已被他吩咐太监抬出去救治了

    老朱又含怒吩咐“去看看,那杨士奇醒来了没有算了, 不管醒没醒, 都给咱弄进来,叫他自己看看,未来的他, 是如何与一个太监苟且的”

    王骥就这么认了吗

    不, 他其实争取了一下。

    事情和整个贵州苗乱和我们前面提到的宫聚有关系。

    堡宗14年5月, 御史黄镐上奏,不好了, 因为苗乱, 贵州平越被围, 缺粮啊朝廷帮帮忙,在周边给运点吧, 拜托了。

    堡宗就派了礼部侍郎王一宁去湖广督察贵州运粮一事。

    6月8日, 苗乱未解,沅州卫等当地军官扛不住,希望支援,朝廷派宫聚去支援。

    6月12日, 王骥说,湖广靠当地守将是不行的,苗乱很容易扩散开来,我们从云南、四川调兵28000,我和张軏打西路,宫聚打东路,左右夹击,可以扑灭。

    堡宗觉得太多,调了四川1万兵马给王骥,宫聚东路带带湖广土人就好,说,上吧,你可以,我相信你。

    “那儿是四川和贵州交界,附近有通津关和羊场关,是个要冲,一万人马的话”傅友德本来觉得应该ok了,但话将出口却顿住。

    要知道,不同人的一万,是不一样的一万。

    朱棣却道“四征麓川,肯定是从云南、贵州等地调兵,抽掉那么多人马,容易激起苗乱倒也能理解。不过,都结束战役了,镇守大将该回去了吧,居然会压不住吗这种地方,得放像顾成一样的武将重臣吧。”

    朱元璋“武将麓川都是王骥文臣带头,你在想什么呢。”

    老朱可是公平地猜忌着文臣和武将的。

    6月19日,四川一个卫儒学训詹英狂喷王骥、宫聚,劳民伤财啦、打麓川明明是兵败谎称胜利啦,分明是杨国忠一流的人物。赶紧让御史查查他们两个大奸臣

    便是此事,王振保了王骥、宫聚。

    且促成四征麓川的事件背后,亦有王振的大力支持。

    堡宗or王振,很有报复心的,对嘴人的詹英说,你行你上啊要不然你跟着宫聚他们去亲自看看

    嘴炮侠詹英,溜了溜了。

    将军们发出了很大声的不屑的冷笑。

    傅友德皱眉说“这也劳民,那也伤财,按照这部分什么也不懂的家伙的说话,大家天天垂拱而治,不就好了麓川那那地儿,当然要打,还得狠狠地打,只有如现在兔朝,把他们打到高良公山之外,以地势看,才是有利于我们的。”

    傅友德的意思,便是一时的争斗,是为保更久的和平。

    但他又补充道“当然,同时应对瓦剌和麓川这件事,未免压力过大,非得有天纵英才在其中”

    他看了眼朱棣。

    朱棣皱眉“别看我,如果我准备要打漠北,我就不会再轻易开启与麓川的战斗,最好的是析而治之,分化他们内部,这样我们才安稳。”

    7月某日。于谦也被派到了贵州,他和15000人的宫聚部队在被围困的平越一带,与苗贼干架。

    他亲眼看到了,带队将领们纪律不明、营阵无法、没啥计谋,居然还不禀命主帅王骥。

    王骥非常生气,担忧坏事,再三警告,严令整饬队伍。

    然而张軏,对,就是那个张辅三弟,参与夺门事变的那个他,倚恃凶暴,口吐秽言,当众辱骂王骥。

    带着未整队的兵马仓促引战,轻率而前,以至于大败而归,损失了10000多人。

    张軏弃甲曵兵,徒跣逃命,垂首丧气,莫敢声言。

    王骥把他们这些人各仗责六十,并上报朝廷,要求论罪处死堡宗回答,算啦,戴罪立功,下次再犯再处置吧

    大家听得无语极了。

    “这张家兄弟,真是一脉相承的喜欢骂人啊。”

    朱棣为张玉感到颜面无光,并且为刚才还觉得此人是有个有用垃圾,也不是不可以掂量着用用的自己,感到惭愧。

    朱棡感慨“这于谦,也是大度啊。都亲眼见到张軏如此烂泥扶不上墙的模样了,竟还愿意给他机会,叫他在北平负责城防。”

    朱元璋冷哼道“说不定于谦就像老四一样,无人可用,只得捏着鼻子,继续用了谭渊”

    朱允炆对于谦很有好感,此时也加入话题“说不得是于谦这耿直君子,看着张軏那垂头丧气的样子,还觉得此人可以改过自新呢”

    8月23日,土木堡之变后,王骥被参麓川无功,要求清算。

    8月30日,宫聚慌乱上奏,苗乱连绵数省有20万啊我们才2万,我们打不过,我罪该万死,能不能调“京兵”5000来,顺便运点粮,平越被围了好久了

    9月5日,王骥没提别的,只是要求多运粮,贵州各卫都缺含平越

    苗乱20万纯纯夸张,这是宫聚在那边害怕被清算的自保。u这里采信于谦苗乱没扩散的说法,他本人7月刚去看过。

    还什么调京兵宫聚当然知道北京都要没了,没人会给他调兵的,就是增加一些紧张气氛。

    臣子我啊,生死存亡,没人能靠了,就靠天兵来救了如此危急的我哪里掀得起风浪

    但这点兵无法剿灭苗人是真的,平越今福泉市附近的地势非常险要。大家有兴趣搜一下凯里香炉山,它是苗族起义胜地。

    缺粮也是真的。

    朱棣叹了口气“就事论事,何其难也这麓川背后,有王振的影子,如今,王振人人喊打,这四征麓川,自然也就无功于社稷了。”

    而傅友德在思量“苗族起义圣地现在似乎没有听过这个说法,陛下,我们是否要防范于未然,在那香炉山附近,增设兵马”

    朱元璋“体量太小,想办法从旁边播州分点土地并入,或可一为,我再想想。”

    那就需要处理播州土司杨氏了,朱棣秒懂。

    以上,是景泰帝未登基前的贵州苗乱前情,我们来看看后续。

    9月6日,景泰登基。

    9月22日,景泰赏赐了几乎所有人,包括云南贵州的都督毛福寿等人,就是没给王骥赏赐。

    王骥

    草,生了出来有没有。如果说此前不调兵还有什么贵州需要你王骥镇守的考量,现在如此直白,就在表达,我看不上你,我不信任你。

    官位更低的小弟们都给了就不给他钱欸。

    现场已经没有文官了。

    但现场的武将们,也替王骥感到了浓浓的坐立难安的尴尬感。

    9月25日,景泰让跟随朱棣北征,长期在北方活动的陈友帅1000南京兵马去往王骥处。

    王骥

    1000人有个毛用啊你直说你派人监视我得了。

    他们已经完全代入了王骥,开始努力的思考,我要怎么自救,不能如此轻易地就放弃了自己

    9月29日,王骥很无奈的在实录里连发两条弹幕。

    1、平越被围了4个月了新老板你要是想救它,从四川调1,云南调2,“选委重将”,东西两面夹击,可以剿。

    2、宫聚贪暴不仁、累次失机、害死16000官兵,你快治他罪啊

    景泰回复敌人有点强大,戴罪立功吧。

    这两条实录能解读以下几点。

    1、平越真的很难打,我现在没法打,尬在这里很尴尬,你要不然换个新领队的来,上下一心可以打。

    2、王振保我和宫聚,但我和宫聚也不是一路人我割席了,不要把我算在王振一党啊嫉恶如仇的新老板你看看真正的大恶人呢,要是换了将军,我可以北上帮你的。

    从以上王骥、张軏、宫聚的情况,可以非常清晰明白的看到,即便同样去麓川征战过,大家也不是铁板一块。

    完全可以相互分化、争取。

    王骥甚至可以说,已经在表忠心,想争取靠拢新政权了。他没打算拥兵自重、或许也无法拥兵自重,他毕竟是文臣出生。

    “哎呀”傅友德脱口而出,“都什么时候了,还说得这么隐晦搁这说得这么隐晦,万一那听不懂”

    他一激灵,自己飘了。

    赶紧硬生生转口。

    “万一那皇主日理万机,没注意到你的隐语呢”

    耿炳文也急道“就是真是急死我了”

    朱元璋和朱棣评价“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景泰只是不想用他而已。”

    朱棣复又叹道“这四征麓川的主帅,南方有生力量的头头,上表了,皇帝怎么可能不认真看呢便是皇帝一时没有理解,也会招人进来议一议啊。”

    朱元璋摇头“既然不想用他,就不要用他了这王骥,此时是有点心的,已经给了个不错的解法。把他调回来,先放在眼皮子底下,到时候,要怎么用,还不是你说了算”

    可景泰就这么把他放置y了。

    直到景泰元年4月,王骥成为了实录里的完全丑角。

    黄镐奏,平越等卫日久城中粮尽,官军逃亡者九千余人,存者日食草根,粮饿殍危,困已甚。

    靖远伯王骥等,早为进兵,以解孤城之危。章下,兵部议以骥老病,请别选总兵代之。

    明史在这里扩充渲染写道,王骥驻足辰、阮两地,居然不前进了。是忠肝义胆的黄镐把城中粮乏和弹劾王骥的事写在竹筒里,拜托土人带给朝廷求救。平越才得救的。

    怎么救得呢

    正如王骥所说那般,调了四川、湖广的兵,东西两面夹击救得。

    朱元璋和朱棣听得头疼欲裂,恨不得穿越过去,亲自教教景泰,该怎么用人

    无论如何,不能如此直肠子的用人啊

    就很离谱,王骥早就反复报告此地粮乏,也早就说得合兵才能剿。

    王骥没有皇帝信任,被猜忌的他怎么敢不顾一切的去打一场肯定会输的仗,打输了他基本也就没救了。

    且另一方面,北京保卫战还没打,若是陷入了苗人的泥潭,手里这点兵也没了,北方出点岔子,可怎么办他回去救驾的机会都没得。

    要知道,后来杨善去和瓦剌谈判,就拿的王骥南方20万兵马吓唬瓦剌。

    他只能尬着,换哪个被猜忌的主将来了也只能尬着。

    几个月过去,瓦剌之危暂解。转头,一个“老病”的评价,把人拿了下来。

    好啦,王骥,你任务结束了,养老吧

    朱允炆思量了下“景泰之前所以不拿王骥,会不会是害怕王骥其实对他虚与委蛇,只要他一下调令,王骥立刻拥兵自重”

    朱棣嗤笑“大侄儿,那王骥手头,最多一两万人,那20万,是说来骗瓦剌人的”

    这个评价虽然发自兵部,但u确定不是于谦给的,于谦6月的实录还在夸王骥“才识兼茂、历练老成、兼且善于用兵、长于应变”。

    只能是景泰帝的意思。

    重新派过去的总负责人叫梁珤,是一个如石亨一般曾下狱,又被允许在北京保卫战里戴罪立功的新兴贵族。

    这一步倒是正确的,换自己人上,可以安心平叛了。

    就是贵州实在拖了太久,定而复叛,反复数次,战事糜烂,以至于吏部尚书兼太子太保何文渊等人为代表,要求放弃郡县贵州,改为洪武朝的羁縻。

    是于谦立马上书,疯狂拒绝,压下了这种离谱论调。

    朱元璋再次感慨“于谦呐朕的好于谦呐大明的好于谦呐”

    朱棣心想这于谦,好像是我刮出来的。

    我们说,贵州苗叛的起因也很复杂,怎么也不能把这锅扣在景泰帝头上,但王骥与贵州苗乱的处理上,他确实是做的不好。

    固然有北方危机重重顾不上南方的缘故,但他对王骥无比直白的猜疑,直接导致了贵州局面滑向更深的深渊。

    王骥若有皇帝的信任,也不会如此小心处理。

    只能叹一句,可怜平越卫的百姓,无粮饿死的他们,终究是乱世里的沧海一粟罢了。,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