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卡运分走了”朱棣表示不服, “都说了,他做什么都要上报我,都是因为我批了, 那王骥才有官当”
这王骥,之前说过了很多, 他们已经深刻了解过了。
那必须是个能臣。
朱棣垂涎三尺“这王骥怎么能不算是我那永乐一朝出来的呢”
老朱瞥了眼朱棣, 心想可怜见的,看把这孩子馋的。
朱允炆在那边搔首弄姿,茶言茶语“四叔, 皇爷爷, 我觉得, 其实还是我的眼光比较好, 若是我再主持几届科举,搞不好四叔你的永乐名臣,就不胜枚举了。四叔,我是愿意替你去把把关的,就是不知道你愿意不愿意了。”
朱棣不屑一顾“哼,大侄儿,你比得上爹吗”
朱允炆“”
发现了, 四叔你是真的没断奶。
对朱高炽私人道德的诟病一般来自李时勉的上仁宗奏疏。
这封奏疏原文出自钦定明臣奏议卷二清,如果对靖难历史有所了解的话,会发现这奏疏内容与尹昌隆写给朱允炆的修后宫疏几乎完全一致。
尹昌隆的奏疏收录在讷庵先生遗稿,明代中期的姜氏秘史又对奏疏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
其核心内容为节民力, 谨嗜欲,勤政治,务正学。
“啊”
其他发出这一声,是单纯的惊讶。
“啊”
朱棣发出这一声, 是内心狂喜。
看到这十二字个,他第一时间的反应是怎么会有这么优美的中国话会说你就多说点
“朱允炆,你果然”
“等,等等”朱允炆面色苍白,我真的这么淫秽吗“这这这”
他一下子都不利索起来了,结结巴巴,巴巴结结,不知道自己此刻应该说什么是好。
良久他终于找出个甩锅的途径“还不知道说的是我,还是那朱高炽”
而无论是李贤天顺日志还是收录在李时勉古廉集的墓志铭,都只提到了李时勉因为进谏而被朱高炽用金瓜砸差点致死一事。
未具体提及其文内容梗概。
“啊”
这一次,朱棣的声音,产生了疑问。
“啊”
这一次,朱允炆绝地反击。
“果然,就是在说朱高炽吧,四叔你看看,你的儿子如此残暴人家只是上个谏言,他居然要亲手把他给嘎了”
老朱“”
老朱陷入了沉思。
之前没发现这胖大孙还有这暴躁的一面啊
朱樉在那边洋洋自得“哈哈哈,本性暴露了吧我就说了,朱棣的孩子能有一个是好的才怪。”
毕竟是自己的孩子,就算自己今天晚上怎么打他,但是,只有自己能打他
朱棣必须解释解释“也许有其原因所在,说不得那李时勉说了许多狂悖之语”
另外,根据仁宗实录,他是在洪熙元年5月写的疏奏,并触怒了仁宗,被降职。
所谓的疏奏,却透露出两个关键节点,1、此皇帝未立皇后,2、此皇帝仍在三月守孝期内。
仁宗的皇后张氏是永乐22年10月已经册立,文章与实际截然不符。
故,上仁宗奏疏为伪作。
“好啊”朱棣复又狂喜,“既然不是说我儿子的,那必然就是说你的了朱允炆,你不孝,你守丧的时候就在乱搞真是不堪入目我爹尸骨未寒呐爹,我心疼你啊”
老朱“行了,我还没死呐。”
然后老朱再看看重新一脸苍白的小孙儿,摇摇头
咋滴,你们听到那光幕一句话,你们的心就不能平静了是不是搁着是海面,风一吹,浪三尺是吧
“再说了,”老朱公平的说,“我一向认为服丧期间禁止生子是不近人情的。”
我知道各位友友看到尹昌隆的奏疏狂喜乱舞,感觉那完全论证了朱棣奉天靖难记里,指责朱允炆的内容嘛。
朱允炆就是,就是瞎搞,就是昏君,朱棣写的一个字没差嘛
朱允炆,皇后未立,还去建宁采选宫女 啊,实在是太明清小黄文了
u不得不遗憾的表示,尹昌隆的奏疏也不能完全认为是真的。
“啊”朱棣很失落。
“啊”朱允炆松口气。
这短短的时间里,他们已经用单单一个“啊”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中文的博大精深。
就在这时候,光幕一闪。
出现了修后宫疏全文。
朱棣就像在河里淘金沙的挖矿人,一边仔仔细细的品读那良言美句,一边长吁短叹。
“内官催太疾如风火,郡县被其折辱,小民苦其捶楚,公私烦扰,所至骚然。”朱棣啧啧夸赞,“多么文采斐然呐尹卿,你真是真知灼见,洞彻世情啊”
朱元璋“”
他本来在看里头夸自己执政三十余年,每天都起的很早的话,被朱棣这么一打断,嘎住了。
“能不能看点实在的,那都是泛泛而论。”继而,朱元璋认真的对朱允炆说,“你太阳升起来了才敲钟早朝确实不够勤政。”
朱允炆“”
太宗实录写道,朱棣登基后,为表大度和安定人心,建文朝当官的各个臣子的奏疏,除了重要兵马、钱粮、数目存留,其他全都一把火烧了,不再追究里面是否有什么对燕军的不利言论,以示既往不咎。
尹昌隆的奏疏能完全留存下来,是因为这个人的奏疏几乎可以说完全偏向朱棣。地震疏里写什么奸臣当道导致南京地震,什么违背祖制。
他最后又投了朱棣。
那就很难评价,到底是什么时候写的,你们懂的吧。
在极其混乱的靖难史料里,各位可以去找这两份奏疏看,但不能完全当真,心里有数即可。
朱允炆重新抖了起来“都是编的四叔,你嘴上说着既往不咎,一焚而净,实际上是怕看到那些写你不好的东西吧”
好巧不巧,这时候,光幕上又出现了那地震疏。
一片尴尬之中,朱棣飞速并立刻发现了那最关键的一句话“时太祖皇帝罢中书陞六部,酌古定今,最为得宜。”
他理直气壮“我就算是让他编,目的也是为了吹我爹犯得着和你这种自焚之人多嘴吗”
u个人觉得,对朱允炆四年执政最好的盖棺定论还是在两江、广西、福建等地源源不断的农民起义。
为了一视同仁,u在太宗实录里找到了一个建文时期,在南雄、韶州地区有名有姓的起义领袖,钟均道。
他在朱棣登基后遁入山林不知所踪,朱棣想要招安让他恢复旧业,但仍遍寻不得,最后以死亡结案。
记住这个名字,“钟均道起义”是对朱允炆最重的巴掌。
朱允炆“”
朱允炆默默垂泪,搞了半天,自己无论如何,都是赢不了朱棣的。
朱棣则很满意钟均道,记住你了,起义领袖
那么李时勉究竟对朱高炽说了什么他的文集附录里有大概的描述“时政日渐违节,赏罚予夺恩雠仇太过,鲜惬中外之望。”
他主要是不满朱高炽违背祖制,不满赏罚尺度,不满邦交关系。
朱棣也不满。
“我都手把手教他了,怎么他就是学不会呢肯定是待我死了,他就放飞了自己,哪管洪水滔天了”
老朱又瞥了朱棣两眼“是谁在改我的政策”
朱棣“”
千万不能让大胖儿进来,否则哪还轮得到他抱着爹的腿在哭
在这里,u需要提醒大家,言官的进谏不代表当时的社会状况就一定如此,他们是有自己的屁股所在,也不是完全客观的。
李时勉在永乐朝就曾经和邹缉,在三大殿灾后,被朱棣钓勾引出来,上了著名的奉天殿灾疏。
奏疏里,描绘了非常凄凉的末日景象,最后得出结论,请还都南京。邹缉不但讨厌迁都,还对马政、朱棣招降蒙古降将,宗教政策引发的修筑宫殿多有不满。
就很难评。
说罢,光幕很一视同仁的,又把那奉天殿灾疏给弄了上来。
朱允炆才看第一段就笑了,他指着开头道“好哇四叔,那修后宫疏不知真假,你这修个故宫,不到一根柱子的颜料,就要两万贯钞,骇人听闻这总不会是那李时勉诬陷胡说,价格人人都知道
朱樉也看得仔细“山东、河南等地都得吃树皮,卖妻卖子了,这也算永乐盛世”
朱棣“”
他闷闷的想,虽知道定有夸大,但看到这类词语放在自己身上,果然很是难受。
说话间,朱元璋已经读完了,他转而问郁新“那颜料与宝钞,就是通货膨胀吧我的大明宝钞那时已如此不值钱了吗”
郁新本来也被开头之语骇住,仔细琢磨,回过味来,恍然大悟“应当是的,市面上的宝钞太多,钞法败坏,才导致这颜料用宝钞估值,极为惊人,若是以铜钱,恐怕不至如此。”
朱元璋喃喃道“怪不得说,即使老四给他们做工发钱,也无法消化金融泡沫。宝钞离厕纸不远了”
他对朱棣正色道“你那蒙古降将、乌思藏僧人之举,咱都知道,不必分说,皇城拆迁会有怨言,咱建南京时也这般,我相信你会处理好的。但这宝钞,咱们却得仔细议议,确实是个大问题。”
u对李时勉的奏疏论点基于何处,深表怀疑。
为什么呢
就在上个月,洪熙元年4月,仁宗干了他任内做的可以说是最最重要的一项政策改革南北分开取士,南人取60,北人取40。
李时勉,江西人,标准南人,他奏疏里会不会对此表达看法,认为违背祖制呢洪武三十年,虽然爆发了著名的南北榜案,可洪武永乐两朝都是没有分南北卷的。
甚至仁宗不久丧命,他任内这也只是一个构想,需要朱瞻基上位才具体实施。
当然啦,这是u主的主观臆测,毕竟没有奏疏原文,原文在李时勉上呈后就被焚毁了。
郁新嗯嗯嗯
郁新惊呼“这不就是陛下您前段时间一拍脑袋”
将军们惊讶地看着郁新你是真的勇。
老朱阴恻恻“原来你们觉得咱是一拍脑袋做出的决定是觉得咱不会真的搞,还是咱会在你们的反抗之下收回成命”
郁新“臣小臣如何敢小臣的意思是臣是凤阳人,当然是希望自己的家乡,能够有更多的希望小臣只是觉得,这个问题,会招致朝廷上那些不识大体的南方人,奋力反抗。”
老朱哼哼一笑“咱倒是对南北榜案有兴趣。那南北榜的诞生,不会是南人欺压北人吧这才有了咱那不成器的孙儿,与咱志同道合,延续了咱的理念想法。”
郁新咋滴,要怎么欺压南方学的比北方好,就叫做欺压北方了吗要点脸
想罢,他又安慰自己
我现在是凤阳人,凤阳
u对仁宗的治国确实颇有微词。
无论是登基之初立刻下令停止郑和下西洋,还是想要迁都回南京,对外战争的底气不足,亦或者以不要耽误农时为理由拒绝京营兵马依从过去之例轮换操练,所有的政策之弊端,明史已经告诉我们了。
朱棣两眼一黑“什么你在说什么你刚才一口气念过去了多少东西我花了多少功夫,做下的这些事情,就被你嘴皮子上下一合,轻飘飘全都说过去了这应该颇有微词吗这明明应该彻底否定”
他当场暴怒
“父皇,咱要换世子,这龟儿,咱不要了”
老朱一听到“咱”和“龟儿”,就知道朱棣现在头脑正不清醒着。
懒得理这小子。
让他自己冷静冷静。
而前文提过的,镇守安南的太监马骐一事,能看得出他本质上也倾向于利用太监敛财。
但朱高炽在试图挽救大明宝钞的通货膨胀,试图分南北榜,这两件事上,还是可圈可点的。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网址 新电脑版网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老网址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