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历史直播]青史之下,百代共闻 > 58.建文新政 建文新政
    元末政治腐败, 老百姓水深火热,朱元璋上位之初就定下许多政策,制定大明治国方略。惩治恶吏, 用重典, 再来点质朴的经济政策老朱家的皇帝大概在这方面缺根筋, 就没见哪个有经济头脑的。

    总说严苛的一代,宽容的二代, 乱世已经过去, 到二代登基,大家需要一点喘息的空间,不能那么高压铁血了。朱允炆摩拳擦掌,打算来几个大的, 改革爷爷统治时的部分弊政。

    召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 方孝孺的政治向往是“以德为主, 以法辅之”;朱标当年是个“性仁厚, 于刑狱多所减省”的, 朱允炆也继承了这种宽大,与方孝孺一拍即合。

    首先是官制上的“归重左班”, 朱元璋武力得天下, 淮右布衣嘛, 读书少得咧。后面对文官态度也就那样, 真“明”文规定不给文官封公侯。

    朱允炆则以文臣为重,大开科举, 又依据周礼更定官制。老爷子当政时文官最高也就正二品, 建文帝觉得国家还得文官来治啊,给六部尚书提到正一品,待遇和地位都高一级。官名品级也跟着周礼变化, 搞了很多繁琐又没用的新名字和礼制。

    士人可开心了,好好好,在洪武憋屈了那么多年,可算遇上好时候了。所以说建文在位仅仅四年,有些士大夫却表现得非常忠心呢,就,你们这群武夫根本不明白

    明初朝廷缺人用啊,洪武朝又采用了保举法,但当时文人终究受压制。朱允炆继承了保举的选官,又提高了文官地位。

    但我们都很清楚,文武平衡是个挺难达成的事儿,一方加权,另一方也要考虑到才对。但问他对武将有什么安抚措施吗那还是别提了。

    能提啥啊,曹操无言,明朝开国那批武人大约在朱元璋为孙子铺路时便拔除许多,剩下的尚谨小慎微,建文帝就来了这么一遭。

    崇文不是什么坏事,但巧就巧在朱允炆是个特殊的,登基前明祖为他做了许多。如今新一代武将没完全长成,留下的老将看到建文的举动,难道不会心寒未来平藩王之乱时,这群武将能心无芥蒂地为他搏命么

    王莽大喜周礼好啊,朱允炆与方孝孺简直是跨时代的知音,只有回到三代传说时的德治,才能真正治国安天下

    他只觉爽利,建文改制与他的改制才是真正的儒和礼治。朱允炆既然和他一样改官制官名,那他也会复西周的井田制么这样的帝王居然只在位四年,后世当真不识人。

    “保官选才,自古有之。战国时秦以任为保举,要求保举者与被举之人同罪,以担责连坐保障真才实学;汉有察举,保举亦在其中;魏晋南北定下赏罚标准,隋文设选举不实之罪,方有我大唐的冬荐。”白居易缓缓踱步。

    但冬荐选的是最顶尖的人才,其余弃之,荐士人与荐官员也不同,至明又是何种模样

    建文在位仅仅四年。什么东西从耳边飞过去了,不确定,再听听。

    朱元璋气得满地乱转,六十来岁的老头凭空生出无穷力气,想狠狠把这个孙子修理一顿,只恨他不在眼前。

    这个兔崽龟孙不成器的东西不指望他稳坐江山四十年,好歹十四年,再不济十年,这才四年,屁股都没捂热就被叔叔一脚踹下来了,当初费劲吧啦推他上位只为了好玩不成

    才四年啊,自认会被提前清理的武将们唏嘘不已。太子是个好的,奈何子孙实在不争气,天幕说什么改制什么新政,还以为多了不得的东西,到头来把那群耍嘴皮子的提了提。文官能抵什么用,就算写千百篇声讨燕王的檄文,也拦不住人家。

    洪武朝的文人倒是很怅惘,这样的事也不能怪建,太孙,哦不现在还不是,天幕放映结束还会不会是也不好说了

    也有比较正面的,建文执政时期宽减刑罚,平了许多冤假错案,整体政治氛围不像洪武时那样紧绷。毕竟“专欲以仁义化民”嘛,出发点还是值得鼓励。

    但他把爷爷设立的都察院定位也改了。原本负责纠劾百司,提督各道的监察之职,是能“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建文一改就成宣传委员了。亲亲,不要贪污腐败哦。

    洪武朝时,朱元璋独重江南赋税,苏松人也不得任户部官。有说是因为当年打天下时这一地区的人都支持张士诚,明祖恼怒,但究其原因,此地官田十分集中,官田税重,租率也高。

    朱允炆调整了这种不公,搞的是均赋税,赋税减少了,和其他地方一样,而且人也可以自由做官。看上去是很好啦,但他没意识到,江南古来繁华地,他爷爷的禁令,有一层目的是限制当地官僚大地主。

    皇帝老爷心肠好,但皇帝老爷考虑问题不全面。

    江浙田赋属于历史叠加遗留问题,一直往前推到南宋,有个叫贾似道的官员为了缓解中央困难,施行“公田法”。

    每个人的田产都不能超出固定值,多的就拿来吧你,都归国家当公田了。与此同时,收归公家的这部分公田收入还要拿来当南宋军费,税值自然高。

    再加上江浙很富裕,来个人就得占着,后面的统治者轰隆隆开过来把前任压扁了,这片土地也随之归公,这个统治者倒了,田地又被地主瓜分。几朝几代延续下来,到明初时,江南官田比例才会这么高。

    居然又有南宋,很多人原本听得好好的,顿时拳头硬了。怎么哪里都有你们大宋的事,你们就不能给后世留下些正面的、好的东西吗

    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俩在各自位面自我放空,不会的,这个世界他一定会把徽钦构扼杀在摇篮里,或者干脆就不让他们出生。

    什么靖康,什么南宋,什么偏安,没听过。严正声明,我赵宋自上次天幕后就是一个铁血强兵之国,根本不认识雪乡和完颜构。

    张居正对建文帝所谓的“宜悉与减免,照各处起科,亩不得过一斗”不置可否,均赋税这样的政策,放在江南简直是滋生贪恶。

    旧事已过,大明的税法却必须要变了。他得想个办法,将赋税与徭役,还有许多东西都理顺才好。

    官田,顾名思义官家的田,不是私人所有的,但和大家设想的有差别,这个“官”说的是所有权归政府,但使用权归谁不好说。

    举个例子,皇庄,赐乞庄田和百官职田。皇庄很好理解,朱家人的;赐乞则是大家伸手来要,皇帝爱面子说赏你们好了;而百官职田常被拿来抵俸禄,这块地上收到的税就是官员的工资。

    明史食货志一有这么一通记载,“诸王、公主、勋戚、大臣、内监、寺观赐乞庄田,百官职田,边臣养廉田,军、民、商屯田,通谓之官田。”这些田都叫官田,而江南一带官田的组成部分,与之差不离。

    明朝初建时,小民出身的朱元璋就对赋税这一问题很敏感,设置的田税也不那么高。他推出了粮长制,负责征收运送粮食,结果江南地主们借此大肆盘剥,触到了皇帝的逆鳞,当时是“多被谪徙,或死于刑,邻里殆空”。

    地主嘛,阶级决定立场,死了这批还有下一批。其他东西没有变的情况下,朱允炆轻飘飘的轻赋税很难真正达成目的。

    收粮的粮长无非是用新的方法盘剥,而拥有皇庄、赐乞和职田的那些人,名义上官田税少了,他们要交的少了,但庄户交给他们的会少吗不见得吧。

    减税对老百姓当然好,但我们把建文的一系列政策串联起来看: 江南赋税少了,地主头上的重压没有了,人也可以当户部的官了;官田民田均税,侵占民田更不容易发现,犯错误的刑罚也变轻了。简单来说就是,啊,江南地主真是摊上好时候了。

    朱允炆暴躁地看向自己的臣子们。方孝孺,浙省人,齐泰,黄子澄,户部的卓敬郭任都是江浙人士。朝中南人占了六七成,大多出自苏浙赣皖四地,虽说江南儒风鼎盛不奇怪,但这群文人,江南文人

    都是他们蒙蔽朕他冷笑起来,江南文人在洪武朝被压制太过,到了新朝便迫不及待要结党派了。他对他们付以信赖委以重任,到头来这群人不过是所谓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为的全是自己和宗族。

    恍惚间门又听见天幕讥诮的声音:“唉,江南文人,文官集团;唉,礼法道义,藩王乱臣。”

    不过是成王败寇罢了,朱允炆掸了掸衣袍重又坐下,他的新政被削藩与时局打乱许多,若当真完整施行,自能妥善处置。

    年纪还小的朱翊钧听到此处有些麻了,建文是一共在位四年而不是十四年吧,这四年是不是有些太忙了要登基继位,处理开国之君的身后事,自己坐稳皇位;要更改官职,提高文臣地位,按照古礼改官名再传达到各地。

    又要宽减刑罚,平前朝冤案,减免赋税,从政体到经济都有新制,最重要的他还一直在削藩。

    若他没记错,建文帝登基没多久便开始动手,许多新政都是在削藩同时进行,天幕不过挑了几条讲述,更多琐碎处未曾提及。

    他看向张先生,做皇帝,原来是这么辛苦的一件事吗

    建文的另一项经济政策是限制宗教持有的免税土地,这还挺好的,点个赞。

    除了我们提到的,还有诸如合并州县,清除冗官等,有好的地方,仁爱宽和的政策在什么时候都是适用的,但建文新政的弊端也很明显。

    一是复古色彩和理想主义很浓,“典章制度,锐意复古”,和王莽一样,折腾大半天搞没必要的事。政策乍一看不错啊,细论就是纸上谈兵了,再就是像江南这块顾前不顾后。

    包括大家争论的井田制,从史料看建文帝大约并未真正施行,或许放弃,或许没来得及。这种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土地制度,还是让它活在大儒的乌托邦世界中吧。

    第二点便是很多政策都很急切,变化特别快,政令频出,却考虑不到落实情况。有文人吐槽这段时间门是“今日省州,明日省县;今日并卫,明日并所;今日更官制,明日更官阶”,翻译成白话大概就是有完没完,烦得咧。

    而最后一点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了,建文新政,把自己皇位新没了的那点,削藩。

    朱元璋什么人大家都知道,对臣子和儿媳特别狠,但二十几个儿子都是朱家的好儿孙。当时北方蒙古不稳,让别人管不放心,就交给自己的儿子。

    “辽、宁、燕庆、肃皆边虏,岁令训将练兵,有事皆得提兵专制便防御”的政令一出,藩王们就得到了御虏的兵权。宗室当然可以抵御外敌对内威慑,但当皇帝的心里也清楚,这是把双刃剑。

    藩王在各地驻扎,还有兵,还二十几个。有些皇帝两眼一黑,直呼痛苦,也能想通朱家到王朝末年那么多养不起的宗室是哪儿来的了。

    最开始这么多人,削藩激得燕王造反,藩王登基后想必不会再给其他藩王留什么权力。再加上明太祖对朱姓宗室的优待,当然要可劲儿生。

    朱樉蹦起来“爹,我可是您的亲儿子,哪有侄子上来就对叔叔们动手的老四是什么人我最清楚,肯定是侄儿不好,爹不能眼睁睁看着咱们被削啊”

    “闹什么”朱元璋脑壳剧痛,二儿子除了胡闹还是胡闹,要他来说,原本历史轨迹上朱允炆削藩第一个被削的就该是他

    没成想身旁的朱棡也扑过来抱住他的腿干嚎,什么儿子难做叔叔难当,侄儿未来要削藩他这个做叔叔的听着就难受,都是一家人有什么话不能坐下来好好说。他爹被念叨得三尸神暴跳,七窍内生烟,当即就抄起棍子要给他俩一人一下。

    朱棣扶额,二哥三哥你们也真是的

    曹丕倒有了新的思索,朱元璋这番操作,不就是将开国功臣的军权剥夺后交由皇子明祖担忧功勋集团尾大不掉,又不放心蒙人,所以用宗室抵御,看来也无甚效果,皇子皇孙得到兵权会生出新念头。

    他舞了会甘蔗,想王朝更替当真有意思,汉帝立国后对功臣动手,后来的汉帝平刘姓诸侯,大魏压制宗室换来权臣世家,司马懿后人却又重宗室。

    宋朝开国的酒杯没有真正让御榻安稳,无法自保,何谈帝业,明人赶走异族,为了再防异族让藩王有兵,换来新的轮回。

    天下岂有不亡之国,碌碌百年,囿于王权帝业,转眼便成故纸灰堆。他一时失去兴味,只让宫人记录天幕之语,径自回到殿中。

    忧心忡忡的老朱对儿子们做出了指导,比如让人写昭鉴录,详细列举从汉代开始藩王们的经历,帮助皇帝的善终了,有小心思的死翘翘了。

    写完让人给藩王们发下去读吧,这就是咱朱家的青年教育读物了,爱的昭鉴。

    又拉着孙子的手聊天,说我把边关御敌的事情交给你叔叔们你就可以放心咯,朱允炆说边虏有问题藩王们可以压制,藩王们有问题我咋整

    朱元璋配合,大孙砸,你想怎么做,他乖孙就说出了非常经典的那段话“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看看,多么有条理,多么和善的皇太孙,简直令老头泪目。

    现代总有人哄家里老人,对对对都按您说得办,老朱头大概没想到自己也被孙子哄了,在他两脚离地了大明就拜拜了之后,祖孙俩这段对话,就被朱允炆撕吧撕吧随风散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