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刚登基时与朱标讨论汉朝七国之乱, 认为景帝当太子时把人家吴国太子啪一下送走了,后面又听信晁错的话,是“轻意黜削诸侯土地”, 所以才有那么大的乱子。
老朱觉得当太子的要“知敦睦九族, 隆亲亲之恩”,而其他皇子“知夹辅王室, 以尽君臣之义”, 所以后来朱标为畜生弟弟们求情的一些举动也就说得通了, 大爹爱看。
但大爹也想不到后面的事,比如北边藩王们的权力会随着战事越来越重。
从“晋王棡、燕王棣,帅师征元丞相咬住军务大者始以闻”到“燕王棣督傅友德诸将出塞,败敌而返”, 再到后面的出辽东塞与“备御开平, 俱听燕王节制”,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的势力越来越大。
朱元璋死前也削减了藩王待遇,给藩王收入狠狠来了一刀, 但还不够, 建文帝上位看朱棣他们实在扎眼叔叔们威胁太大了, 尤其是四叔,我要想办法搞他们一下。
于是朱允炆开启了一系列小操作,比如在藩王处设置宾辅和伴读, 教导藩王子,增立辅臣, 重其职任, 又令“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吏事”。
他在东宫时就和黄子澄简单交流过藩王们“拥重兵,多不法”,俩人这么一琢磨, 从皇太孙琢磨到皇帝。
求情就求情,畜生弟弟是什么意思观看者头上皆冒了个问号,皇室中人想了想,无非就是贪财了点,好色了点,爱玩乐了点,天幕至于这么说吗,他一个皇子能有什么错
百姓却都白了脸,想到那些欺男霸女刮地皮的王族,不由磨了磨牙。
天家的“隆亲亲之恩”也是建立在他们的痛楚之上,皇室兄弟倒是和睦了,谁来管小民的死活。
朱家皇帝还当过农民呢,生出来的儿子不过如此,其他生下来就享尽荣华富贵的大老爷又能顾惜百姓多久
朱樉朱棡一人抱着朱元璋一条胳膊,原本还哇啦哇啦伤害他们爹的耳朵,什么战功高也不能怪我们,有本事掩盖不住;什么侄儿上位对他们动刀子是卸磨杀驴,他们这些守卫大明的功臣很寒心,听到后面朱允炆觉得最扎眼的是四叔,陡然生出被忽视的愤怒。
他们不敢对爹削减藩王待遇说什么,但侄儿这是什么意思,二三叔难道还不足以成为威胁了老四是有点本事,但和自己这个哥哥比起来是不是也有差距
朱元璋正窝火,一下把老二拧过去“这种事有什么好争的,被侄儿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很光荣不成没听天幕都说了,太子给畜生弟弟求情,标儿的名声都是你给带坏的”
朱樉很不爽“天幕都说您老当益壮二十几个儿子了,怎么就赖我身上了”
他爹头都不回“咱还能不知道你”
天子要削藩,臣子们自然踊跃提出意见。当时大明藩王中,作恶多端的秦王朱樉已经死了,晋王朱棡也病死,诸王中年长功高的朱棣自然是削藩路上最大的阻碍。对于如何削藩和处理燕王,朱允炆的臣子们主要有这么几个派别
第一派是卓敬提出的,对燕王这么不放心干脆给他换封地,“今宜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建文帝想了想,不合适吧。
第二派主要是高巍,拿出历史上非常成功的例子推恩,又引用名人名言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成功案例和案例分析就在眼前,推恩令现在还被夸千古阳谋呢,不猛猛抄作业还想咋样不要学晁错,主父偃的政策就很好。
再改一改,北边的藩王子孙封到南边,南边的分封到北边,就是成功的“不削而自削”。逢年过节派人慰问一下,听话的下诏褒赏之,有不听话的第一次第二次放过,老不改就废了,这样大家都服气。
朱允炆颔之,嗯嗯,爱卿说得好啊,但朕不听。
还有一派则是早在皇太孙时期便与朱允炆心意相通的黄子澄。当年的对话他是这么回答的,“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
汉景帝时的诸侯王难道不够强吗,最后还不是都不吭声了。管他藩王强弱如何,叛逆作乱和忠君顺从的道理本来也不一样。
如今时候到了,君臣相视一笑,都没有忘记曾经的谈话。
于是建文帝大手一挥做出了决断,那些迂回的都不要,花好些年才能达成目标也太费劲了,就来点痛快的,现在立刻马上达成咱们就直接上手削藩
听到第一个提议时,听众们或有首肯既然你对燕王这么不放心,就给他换个地方,放眼皮子底下盯着总行了吧。建文帝拒绝,大家也不觉得有什么,确实不那么完美。
天幕说完第二个提议,帝王将相们纷纷认可,这个也不错,推恩令跨时代运用,子孙分封已使藩王势弱,分封地南北交错更是孤枝无依,无法在一个地方真正成气候。优者赏,劣者罚,屡教不改则废,堪称有理有据。
但朱允炆弃之不用,主父偃眉头皱得死紧,另有臣子凑过来恭贺,推恩令居然在后世能被赞一句千古第一阳谋,想必流芳百世,真令旁人羡艳不已啊。
身后却有人哼笑,此人向来厌恶主父偃骄横,如今得天幕一言,他自等他自取灭亡的一日。
天子在上首平静坐着,看天幕上与黄子澄交谈的朱允炆,看臣子们各怀心思的交游,最终也只勾了勾唇。
原本还在干嚎的朱樉朱棡瞬间停了,感情他俩也就比大哥多活了一段时间,甚至没到侄子动手就死了。朱棡收了声,腾出朱元璋一只胳膊,眼神示意朱棣快上去抱着,马上就轮到你小子了。
他们爹倒顾不上胳膊不胳膊的,只怅惘片刻,好好的儿子们说没就没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浓浓的困惑。
朱允炆固然令人无言,但朱棣到底是怎么成功的他死之后留给朱允炆的想必是个完整没有掣肘的朝廷,开国武将也不会全杀光,新人旧人,总有能用的。
其他兄弟也暗自揣测朱棣还有什么他们不知道的底牌,是暗中收买许多将士,还是朝中留有内应藩王与朝廷终究不同。
朱樉目露凶光,天幕说他早死,但详细死法却没提。也许如大哥一样病死,也许发生什么意外,也许就是他们这个爹为了给侄子铺路先动手了。
既然朱棣可以他暗中瞥了眼老爹,不论自己是什么时候死的,要是死前能快活一阵,也尽够了。
朱元璋早叫人过来给老二老三看诊,此时正抱臂盯着,老三有些灰心丧气,老二么,他爹是老了,但还没进棺材呢。
齐泰认为燕王朱棣最强,咱们先搞他,黄子澄表示,先拿燕王开刀没理由啊,找几个有错处的审判一下。
就从周王先开始吧,这个是燕王亲兄弟,先削他就是断燕王手足,建文思考一下说可以,就这么来。
此时没有动朱棣其实有军事上的原因,北地军力尽在其手,而南方平乱,朝廷无兵。
但儒生们削藩还要师出有名,这放大汉刘启听了得笑出声,他还允诺皇位给刘武呢,不兑现承诺也没见谁敢吱声。
朱允炆及其臣子的认知与操作,在某种程度上不是不能理解不看史书也确实想不到judy这么能打。
带着八百个人在天崩开局的情况下靖难,一路越打越多,这种事写进小说都得被喷不合逻辑,评论区要开高楼问作者,你当主角是什么此言一出大家虎躯一震纳头便拜的龙傲天吗
刘启颠了颠儿子,天子,帝王,削藩是帝王握住权柄的路,要走这条路,或以政治筹谋分化,或以果决心志承担。
南方兵力空虚,不敢先对燕王动手,却用和燕王同胞的弟弟试探这样的行为,如何能算谨慎,不过犹疑罢了。
八百人
从八百人开始,一路杀到最后成为皇座上的皇帝,像他当年饭都吃不起,日后却在和尚面前写一句“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这个儿子像他,这个儿子当真像他
可惜他像他。
正因为朱棣像他,所以他不会认命,不会输不起,不会认为区区八百人做不了什么。他会带着这八百人一路杀出死局,杀出一条生路,杀到削藩的侄子面前。
帝王与未来的帝王对视,他们是父子正因为他们是父子。
所以朱棣也会杀尽朝廷的百万雄兵,他会像利剑劈开河山一样穿过朱家的江山,带着一身血气走入王城,坐到他父亲坐过的位置上。
如果标儿的死无法阻止,如果孙辈的眼界实在不足,而名义上更长的老二老三同样早亡。朱元璋看着朱棣的面庞,像当年杀完了人在河边随手掬起一捧水时看到自己血迹斑驳的脸。
天下耗得起第二次么天下已耗了靖难这第二次,到底是怎样的能力,才让后人如此认可他的功绩
朱橚很怅惘,他没有惹任何人。
而且好怪,真的好怪。天幕说到现在,每次提到朱棣的名字都怪怪的,朱棣两个字也没那么难认,为何后人口音如此奇怪
他试着问其他人,被问的兄弟捏着怪腔调“毕竟是天崩开局的龙傲天永乐大帝,我们这些普通人如何知晓大帝之名有何深意。”
朱元璋回过神,一脚踹过来“说的什么怪话”
身后有朱元璋留下的朝廷框架,朱允炆认为速度镇压能成功,倒也合理,毕竟前期藩王们确实很听话,没有哪个刺头真闹得特别厉害的。
但作为皇帝眼光是要放长远一点滴,爷爷搞藩王的初衷是御虏,就问你把叔叔们搞了谁来负责这个吧。
前期建文改制的一系列政策,使江南地主受益良多,相对应的是其他地区地主的不平,咋,我们就不配呗。朝廷与江南地主的关系缓和了,但还有更多看不见的,削藩亦如此。
但就问削藩的发展为何如此爷爷死了没俩月,各家府上白布估计都没扯下来呢,哐一下周王就被次子告发谋反了,直接废为庶人。
后面一个月唰唰唰削了三个,湘王柏不像齐王代王那么听话,大门一关,全家自焚了。又没几天,岷王也废为庶人。
周王的医学成就比较出名,主持编撰的救荒本草与袖珍方至今仍在我国医药史上有着巨大影响,湘王修仙,死时无子,放在古代属于大龄未育青年,大家默认他死了这一脉就没了。
这位无人继承身后事的藩王死得这么惨烈,完了朱允炆还给个“戾”的谥号,大家就很震惊了,这小子这么狠。
怪不得拒绝另类推恩令呢,感情一点东西都不想留,直接从藩王废到庶人。地位、权力、钱财都没有了,宗室也当不成,原本是威胁,现在是直接光身软禁。
而对最防范的燕王,朱允炆并非没有动作,他阴叔叔一向可以的。朱棣身边的人事变动与军事调防也在持续进行,燕王在重重监视下陷入困局。
张居正淡淡,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懿文太子再如何友爱兄弟,余泽也不过一时,但建文如此行径,只会让藩王陷入或废或死的恐惧中。
小皇帝摇头晃脑跟着先生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但凡知道汉家历史的人都惊呆了。天幕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抄作业都不会,原样学汉武推恩不可能,藩王也读过史书知道这一切,但总能从中学到什么。
明祖才去世几个月便废了五个藩王,还一撸到底,毫不容情,剩下的任谁都不会坐以待毙。
汉武只觉乏味,明祖当年说他父皇寡恩方有七国之乱,如今看来,朱家子孙寡恩更甚。
手握天下大义却做到如此地步,宗室如何能忍,要削藩却先抬高文官,武将如何肯服。
如果说前面的朱元璋是疑惑与其他情绪兼有之,此时的朱元璋便只剩暴怒。他身为皇帝,不是不懂孙子削藩之心,但死的都是他的儿子。
此时再回顾朱允炆登基前对如何安排藩王的应对,只觉荒唐可笑。
隆亲亲之恩。以德怀之。
老年位面的他对着孙子骂起来,更早时空的皇帝只能看被提到的藩王们或哭或诉苦,室内乱成一团,朱棣平静地站在兄弟中,这个造反的儿子隔着人潮与他对峙。
不死便战。
奉在殿上的宝剑横在中央,一面映着父,一面映着子。
当年摔了破碗的朱重八,在江南河水中擦洗宝剑的朱元璋,平静地和登临绝顶的明太祖对峙。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