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村的住房,狭小得令冉姿这个港城人,都大为吃惊。
一户人家一个开间。
总面积不超过二十平方米。
五六十年代创建的家庭,孩子又多,不少人家用木板做成吊铺,这样才算勉强安置下一家老小。
厨房更逼仄,而且两户人家共用。
如果两家同时烧饭,颠个勺,能把菜颠到邻居家锅里
他们现在走进的这户人家,估计是工人村内最不拥挤的房子。
余家只有老两口住在这里。
四个儿子都很叛逆,一个待在部队,一个在市文化馆吹小号,一个在大庆,一个是鳏夫、没再娶,走南闯北支援大三线。
反正在余大尾的眼里,不愿留在103厂接他的班,那都是不孝子。
不过这会儿,房子里也没有落脚的地方。
木艺沙发上、小餐桌旁,能坐人的地方全没空着。
没椅子的地方戳着人。
都是些头发花白的老人家,103厂的元老级人物。
在李建昆的教唆下,被余大尾召集而来。
门口以及廊道里,还有不少垫脚够头的青年男女。
今天是工作日。
这群小年轻大概率并没有机会进入103厂工作。
但由于父辈都是103厂的人,并不妨碍他们将自己也当成103厂的人,对厂里的事情格外上心。
此刻,这一群老一群小。
个个睁大眼睛,盯着坐在木艺沙发上的李建昆。
仿佛他要是说不出个所以然,今天甭想走出这个门的样子。
“危言耸听”
“老余头,这种话你也信”
“师爹,哪来领来的几个人,穿得倒挺讲究,怎么一张嘴瞎咧咧。”
“咱103厂那可是国家重点企业,功勋厂子”
“不说这些,国企,你当时是社队企业啊,你告诉我,怎么玩完”
余大尾抬手压压后,众人七嘴八舌的声音才止住
“你们看看这个。”
他将一只蓝色塑皮小本本,摊开后,放在身前的红漆茶几上。
离得近的人立马围上来打量。
“哟大学生”
一个人拿着小本本,将上面的照片和李建昆仔细比对。
“还是北大的。”
“研究生”
“经济学”
余大尾摊摊手,如果不是因为这个。
他才不会将这几个人领上门,还喊来这么多老伙计。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这个信息一披露出来,房间内外众人,望向李建昆的眼神顿时不同。
脸上也多出一抹担忧。
他们未必明白北大经济学研究生,具体是个什么概念,但能够想象到,这人肯定是全国最聪明的那拨人之一。
现在他说,103厂要完蛋
余大尾望向李建昆
“厂里现在确实不如以前景气,但要说完蛋怎么会”
李建昆看看他后,又环顾房间内外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难道你们没有察觉到,自己的日子越过越难,周边多半其他厂子的职工也一样吗”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
尽管并不愿意承认。
但有些老人,还是苦笑着点点头。
李建昆继续说
“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什么问题造成的”
余大尾搭话道“这还想个什么,计划下发的任务少了呗。”
李建昆抬抬手“继续。”
“”
余大尾“继续啥”
“余师傅,您的答案,没触及到问题的本质。”
“哦那伱说说看,本质是啥”
李建昆竖起两根手指
“主要在于两点原因
“1、内需的下降。
“2、外部的冲击。”
房间内外,黑压压的脑瓜上全是雾水。
余大尾一阵头大“你、说大白话行吗。”
李建昆解释道
“所谓内需的下降,就是说,很多单位已经不需要你们制造的东西了。
“军转民,你们肯定知道。
“当前一切发展以经济为重心,连军工单位都在想着怎么把自家的生产资料、技术,转为民用,抛向市场,从而创造利润。
“铁西区这边的厂子,性质上似乎有些模糊,说军工单位不合适,说民用单位也不是。
“如果让我来给比如说你们103厂,定个性质,应该叫aquot军工单位的配套工厂aquot”
“对对对”
余大尾连声附和“就是这个性质。”
李建昆话音一转“可是,现在军工单位对你们制造的东西,需求量大幅降低,而你们制造的东西,又没有市场流通的属性”
余大尾打断道“也不能这么说,我们也制造一些重点项目的紧俏设备的。
“比如前两年,上面计划生产彩色电视机,科研单位送来图纸,我们厂就给川渝的一家企业,制造了几套半自动的设备。”
李建昆点点头,示意自己明白
“那么就要说到第二点
“外部的冲击。”
他望向余大尾问
“你们给那家电视企业制造的设备,应该只是辅助设备吧”
余大尾讪笑一声“嗯。”
李建昆也不怕他尴尬“他们的主要设备从哪搞的”
余大尾脸色涨红“进、进口的呗。”
李建昆耸耸肩“所以您看,这就是外部冲击。
“103厂放眼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精密制造单位,你们技术肯定是有的”
这话使得房间内外的众人,下意识挺起胸板。
“但是,你们没有制造彩电生产线这类、当下市场最紧俏的物资的经验。”
耳畔传来阵阵叹息。
可不就是这个道理。
对方单位既等不急让他们摸索。
即使他们能摸索出来,对方想必也会更信赖外国老品牌的技术。
左右他们都很难做这类的业务。
李建昆接着说道
“随着开放程度的逐渐加深,这种外部冲击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如此,又会进一步降低内部的需求。
“长此以往,诸位,103厂该何去何从”
空气仿佛凝固。
耳边静的可怕。
不乏人暗抹冷汗。
李建昆的剖析,让多半人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当然,也有部分人,沉默少许后,晃晃脑子回过神来。
“我们是国企啊”门口传来声音。
李建昆侧头望去
“你觉得,国企,就不会玩完”
“你你你”对方手指李建昆,表情惊骇,“你这说的是什么混账话”
不仅是他。
李建昆之前只是说103厂会玩完。
现在堂而皇之地说国企会玩完。
还是很不同的。
放在当下这个年代,简直大逆不道。
房间内外,投来不少愤怒的目光。
“我绝非危言耸听。
“大家知道,我是搞经济的。”
李建昆再次亮出这层身份。
果不其然,那些愤怒十米的目光,稍稍缩短。
“现在报纸一直在谈,关于开放之后,大量西方事物涌进来,我们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门外有些小青年用力点头。
什么报纸
他们身边都天天有人在谈。
“其实这一点,八二年的十二大上,早给出结论。
“嗯,高瞻远瞩的结论。”
李建昆顿了顿,道“所以按照现在这个形势发展下去,我们将来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而你们要明白,在国外,连政府都会破产。”
“啊”
很多人大吃一惊。
这个他们还真不明白。
余大尾瞪圆眼珠“你的意思是说,我们103厂有一天会破产、倒闭”
“如果继续这样的话。”
李建昆点点头“据我了解,103厂已经半年没接到制造任务,国家在不断改革,不大可能一直补贴你们的。”
“那也不可能倒闭”
余大尾大手一挥,火冒三丈。
“就是”
有人附和“我们厂几乎不经手钱,不补贴我们,我们连工资都发不出来,难道让我们拖家带口地喝西北风去,饿死”
李建昆望向此人
“我国早有下岗的例子,这类情况,一般是拿出一笔钱,买断工龄。
“但这笔钱绝对不够你们生活一辈子。
“往后大家要另谋出路、自力更生。”
又有人瞪大眼睛“你是说,我们103厂的职工会集体下岗
“开什么玩笑
“我们可是技术大厂”
余大尾凝视着李建昆道“无论如何,你说我们厂会倒闭,我是绝对不信的,根本没有过这样的先例嘛。”
不少人纷纷附和。
李建昆暗叹口气,想想后,又有所释然。
在这个年代,想让人们相信国企也会倒闭,太难太难了
话说,我国第一家倒闭的国企叫啥来着
哪一年倒闭的
李建昆在脑子里捋了捋,一时搜索不出这个信息。
“行吧,咱们不讨论这个。
“但贵厂的形势不容乐观,这总是事实吧。
“一直没有活儿干,作为上面而言,你们猜会不会这样想
“反正没有活儿干,干脆把103厂合并到有活儿干的厂去。”
103厂众人“”
这种国企合并的例子比比皆是。
李建昆一刀补过去“到那时,103厂只怕也将成为历史。”
唰唰唰
房间内外,全是抹汗的声音。
对于这些103厂人而言。
这家厂子,承载了太多。
他们的成长,他们的青春,他们的骄傲,他们的荣耀乃至于他们整个人生。
余大尾一边抹汗,一边望向李建昆
“你、是不是有啥法子啊”
可算有个人问了
李建昆扬起嘴角“当然。”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