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黄河汉子 > 第四十三章 远征江南
    李举科看一眼大家毫无兴趣的样子,也不好再继续长篇大论的高谈阔论,只好整理一下思路,跳过中间多余的零碎,直接说最后让大家都期待的那句话:“好了,多余的就不多说了,请大家就这样吧!全县的期望就在你们身上了,可别让我们失望,好好干,出发吧!”

    年轻人微微颔首,翻身跃上高大的马,调转马头,信心满满的望着前方,似乎所有困难都将在其脚下屈服。所有商人陪同着两位大人,眯着眼望着这支精气神饱满的商队,嘴角微微上弯,这气势,简直就是外出做宣传啊!

    “大人,那好,我们这就出发,等待我们的好消息!”在年轻人的带领下,整个商队正式开始远征江南了,在那里,将开创一个商业传奇!

    刘燕斌意味深长地注视着远去的车队,悄悄叹口气,躬腰作揖道:“李大人,现在商队已经出发了,还有什么心事么?此地风大,先进屋吧!”

    李举科像是暂时得到解脱般如沐春风微微浅笑道:“走吧!目前我可以将这件事放下了,是该回朝复命了!走吧!”两人在许多人的注视下进了商馆,门前来凑热闹的人也渐渐散去。商馆里许多各家加盟的商人把大本营移到了这里,所以许多伙计在这里进行着商业活动,全县的商业从分散的和成了一个中心点。只要是外面购买不到的,那就来商馆附近的店铺里,保证品类繁多。

    “李大人,现在倒是清闲了,这事已经办完了!”

    “呵呵,是啊!但是,这就是一个开始,接下去的事更加繁重啊,只是把起步初期解决了而已。这还是得多亏了刘大人的帮忙,要是没有你,我一个人哪能如此顺利稳妥的完成,我一定会给丞相上报的!”

    “那多谢李大人了!”一向不喜欢做官的刘燕斌此刻也说出了这般官话,不过,身在何位就该说各种话,做何种事。

    “刘大人客气了,这是应该的!”

    两人如释重负地靠在椅子上,轻松的开起玩笑。

    回头遥看这边,商队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地行驶在官道上,周围是三十名乔装打扮的官兵,十几辆马车意气风发,人人都是格外精神。领头的年轻人骑在高头大马上,英俊潇洒,恐怕能迷倒众多少女。年轻人身旁的是众多加盟者的领头人,此番商业活动乃是第一次,防止各家的纠纷和开拓贸易关系,各家都派出了能干者前来建立贸易关系,到了南方,各家就是分开来,自行销售。

    “凌轩啊!此番路途遥远啊!我们要小心啊,店里大半的银子都投入到这里了,一不小心遇上恶匪被劫去了,那可就是划不着了,家里破产了不说,吃的都可能没有啦!”前头的年轻人身边的保守少年皱着眉头说道。

    名叫凌轩的领头人哈哈笑道:“我们这里不是有刘大人精心挑选的三十精壮吗?怕什么!放心的走吧!”

    “只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不过你说的有道理!出行在外,小心谨慎些总没错。”保守的少年犹豫之后说。

    帝都的繁荣那可是冠绝天下,传说中的皇帝脚下,一掷千金的风花雪月之地。各路王公贵族和大官出没于街角,有时一个月的花销够平常人家两年的吃穿了,不过,高收入下自然有高物价。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养活众多的商人,从原产地低价收购地方常见的特产,拿到南方,水土各异造就了不同的特色,而那些来自北方的特产就成了南方人眼中的稀罕之物,从而从其中提取差价,这就是此番商会赚钱的方法。

    算下来,组织商队还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来往两个月,利润立马就翻了五六番,那可是高利润啊,如果不是生产力的限制的话,绝对会有很多人挤破头来干这件事。遥远的江南,那个传说中的山美水美的地方,将会吸引一个造就百年的商队,江南就是第一站。

    说起全国的情况,贫富分化是很严重的。就比如说,南方以杭州最为繁荣,因为靠近河流,又带动了全国的航运业的发展,兴起了泉州之类的造船城市,还有为皇家服务的瓷器重镇,如江西的景德镇和各种官窑。北方发展就不如南方了,因为北宋常有外来侵略,更从靖康之耻后,原本繁荣的城市随着帝都的迁移也迁移了,经济中心自然就从北方转到南方来。所以商业中心也有了改变,许多曾经的北方经济大城市俱已没有了当初的繁华,倒是南方的新兴起的城市如同一匹黑马,迅速发展,占据全国的经济来源。

    如今,北方经常遇到元军的侵扰,抢夺财务,强占妇女,犯下许多罪恶,但是军队屡次抵抗中败在元军手中,强壮的蒙古士兵很是勇猛,一个抵得过两名宋军,在这样的情况下,守城大将也没有办法,只好坚守阵地,不敢主动出击。就是因为这样,造就了北方的混乱,现在元军侵袭边塞的频率更加高了,预示着很快就会挑起战火,一些百姓流离失所,统治者被奸佞们欺瞒着,尚还不知道边关的情况,程元凤等忠臣的忠言一直进不到皇帝耳边,即使到了,很快就像石沉大海一般。

    皇帝是一位欲有所作为的好皇帝,只怪先帝太昏,挑选的辅国大臣中,许多都是只知拍马屁的小人,皇帝整天就听着谗言。目前的情况很是不好,小人们哪懂得治国之策,就懂瞒着皇帝来谋求高升,程元凤是高层中难得的几位忠贞之士,正积极谋求同心人一起改善情况,可这样似乎并没有太大的结果,现在的宋王朝是一个病态的老人,奸佞们相互之间关系复杂,想要拔出病瘤岂是那么容易的。

    逃出来的人大多成了难民,多被附近县城接纳,可也只能沦为乞讨之人。像武威县这样的边线县城也变成了岌岌可危的,所以,商人们的生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只能向南方繁华之地寻求出路。若不是元军,也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所有人都讨厌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