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秦三千年 > 第八十一章 招安“汉王” 七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大秦三千年》更多支持!

    当樊哙逃回大梁城时,已近晨曦,天昏昏亮。

    刚刚发生的一切,简直就像做了一场噩梦。看着与自己一同逃回来的几十名将士,个个满身血迹斑斑,摇摇欲坠,他痛心不已。

    一见到刘季,从来不知道眼泪是何物的他,竟然像抽筋般瘫软在地上,放声嚎啕大哭起来。

    鸿沟失守。十数万大军只剩下几十号人。对刘季来说,一切彷如五雷轰顶。他吓得手脚发软,差点昏厥过去。

    完了!一切……一切都完了!从鸿沟奔腾而来的大水,不久就会无情地将大梁城淹毁。

    天刚一亮,张良就下令大军从鸿沟返回,将大梁城团团围困,又征召当地的劳力,开凿从鸿沟至大梁的水渠。

    眼看着秦军马上就要引鸿沟之水淹城,不久将城淹人亡,刘季万念俱灰,将自己关在府邸内,任何人都不想见。

    整个大梁城就像一个等待死神到来的垂危者,陷入绝望和恐慌中。大梁城内乱成一锅粥,兵荒马乱,每天都有不少守兵忍受不了,趁着夜色偷偷逃了出来。

    对于城内的逃兵,张良下令一不得杀,二不得辱,还给他们提供衣食住所。对于愿意加入秦军的,参加集中训练考核合格后,正式编入秦军序列;希望回乡务农的,解除武装,发放盘程,放他们回家。

    张良见时机已经成熟,便按照计划,派出使者进城游说刘季献城投降。

    刘季已身陷绝境,没想到朝廷竟然有意招安他,喜出望外。他心中是十二个愿意,但又对这一切顾虑重重。

    他找来了陈平、樊哙和卢绾三人商议。

    见三人匆匆赶到,刘季开门见山,故作镇定地问道:“秦军派使者来劝降一事,不知三位怎样看?”

    樊哙第一个抢过话来,愤愤道:“大王,我们跟秦军有不共戴天之仇,绝对不能向他们投降……大不了杀出城去,跟他们同归于尽。”

    樊哙原本就是个死囚犯,早就对朝廷怀恨在心。鸿沟惨败后,他对秦军更是恨之入骨。现在,让他归降朝廷,他情感上怎么接受得了?

    刘季内心愿意投诚朝廷。找他们三人来,也是希望他们能够赞同,樊哙却一开口就强烈反对。他本来就对樊哙丢掉鸿沟不满,现在更是气不打一处来,胀着一肚子气,一声不吭。

    卢绾跟朝廷没什么恩怨,情感上并不抗拒向朝廷投诚。

    等樊哙发泄完心中的不忿后,他平和地道:“我希望大王能够建万世功业。但目前情势下,我们已没有任何能够与秦军相抗衡的力量。大丈夫能屈能伸。我想向朝廷投诚也未尝不可。”

    在战国时代,国家观念不像现在这么强。很多有才能的人,今天事奉这个国家的大王,不被重用,明天就会到别的国家另求高就。打败仗而投诚对方的,更是习以为常。

    “卢绾,你……。”听卢绾这么一说,樊哙气得说不出话来。他情绪激动地道:“大王,可千万不能向秦军投诚啊!秦军一贯言而无信。你不记得当年三十万赵军被坑杀的事了吗?”

    樊哙口中所说的事发生在六十年前。

    当年,秦大将白起率举国之兵,与赵括率领的四十万赵军决战于长平一带。白起出奇兵,诱敌深入,死死困住赵军。

    赵军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集结部队突围,被秦军射杀。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兵投降。

    白起认为赵兵反复无常,担心日后会成为灾乱,于是一夜之间将四十万赵兵坑杀。从此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虽然樊哙过于感情用事,但他所担忧的事并不是没有道理。再说,向敌投降怎么说也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对于樊哙的极力反对,卢绾不好意思反驳,只好沉默不语。

    刘季对樊哙一味反对投诚朝廷不满,却也一样的担心。他见卢绾不发声,转向陈平,问道:“陈平,这事你怎么看呢?”

    陈平与刘季的关系,不像樊哙、卢绾和刘季之间那么深的交情。更确切的说,他跟刘季之间没有任何私人的感情。

    作为一个谋士,他理性地分析道:“大王,臣认为卢绾将军说的没错。虽然大梁城坚固无比,易守难攻,但鸿沟已落入秦军之手。只要秦军开凿沟渠,引鸿沟之水攻城,大梁城就会城毁人亡。现如今,我军已无力与秦军作任何抗衡。”

    顿了一会,道:“当然,樊哙将军担心的也不是没有道理。秦军确实有过对降敌痛下毒手的事。对于朝廷的招安,我们也不得不防有诈。”

    陈平的这一通话听着不痛不痒,四平八稳,好像没有极力表示赞同,也没有极力反对,对樊哙和卢绾两边都没有得罪。实际上,却明显是偏向和支持刘季和卢绾的。

    此前我们介绍过,他自小就心存远大抱负,见各地豪杰揭竿而起,便离家背井,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反秦斗争中。

    在投靠项梁时,他差一点被冤枉杀死。逃过一劫后,几经辗转才又投靠上半路出道的刘季。

    虽然刘季重用了他,任他为谋士,但他总觉得刘季心无大志,难成大业,早有另求高就之意。

    举目天下,他对各地起乱的所谓义军早已大失所望。

    现如今,刘季又身陷绝境。如果他和刘季一起,与秦军一战到底,那只能是城毁人亡。这样的话,他还不如和刘季一同投靠朝廷。说不定,这样一来,自己的才能能够更好地施展。

    他心中比刘季还希望投诚一事能成。

    他作出一副无意的样子,道:“虽然秦军曾经坑杀了四十万赵国的降兵,但那也只不过是因为赵兵人数太多,秦军担心无法控制得住他们,才不得已而为之。现在,我军与当年的赵军完全不可比。对于我们现在的处境,秦军完全没有必要使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