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诸世记 > 卷末
    红药顿首。

    第一卷终于贴完了,有赖于各位老大的大力支持,红药不胜感激,尤其在作品进行当中加入了VIP,致使断档很久,而各位老大仍旧没有忘记小妹我,时时来点,尤为感激,555……更加要感谢同志们宅心仁厚地宽容了我用3章的篇幅给这故事开了个头……(拜托,老大们,表这样,等我说完再砍行吗?)

    第一卷确实仅仅是一个开头,我以前无数次地表示过我的文章美学原则,在我这里,一切以美为最高准则,所以,请同志们无论说我啥也千万表说我写得不美……(啥?脸皮的问题?表问我,我不懂……)

    很久以前有人问我,打了这么多伏笔,写了这么多铺垫,后面究竟要做什么?你就不怕铺得太大收拾不了?我的回答是:我只害怕拖得时间太长读者都忘记了前面那些伏笔……(后来,据不完全读者调查显示,这句话成为了我关于这本书说的唯一一句有价值的话……)

    尽管这样,我还是要说,故事只开了个头,我只是用一卷的篇幅来使各位了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行为的一部分理由,接下来就简单多了,我不用再解释各位也一定应该知道后来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了。

    在遥远的将来,那罗与索伦肯定有场好架要打,在更加遥远的将来,阿什亚与索伦也有场必然的架要打。

    有人会死去么?

    有人会活着么?

    (恩……请同志们克制,有不臭的鸡蛋没?偶知道这些问题不该拿来问你们,偶随便说说而已……)

    告别冥界是暂时的,下一卷是幽界里的故事,请同志们再接再厉,不要被千头万绪的伏笔和铺垫迷惑,继续沿着你们各自的思路读下去吧!(强烈建议同志们不妨时常温习旧章,把兴趣集中在旧章,以给小妹我个喘气的时间……好啦!表砍啦,会死人啦!我承认是给我个偷懒的时间好啦!……我发誓……好好,表扔了,我知道我经常发誓……我用实际行动提速总行了吧!)

    红药再顿首!

    附:春竹君前十五章的书评(另,春竹君的砖偶拍出去,还有砖的请拍来,附于下一卷的卷中或,当然地说,这块砖的质量务使之至少与春竹君这块处与同一水平,同时,再次向春竹君致以衷心的感谢,这是我看到的第一篇像样的书评,顿首。)

    从未看过这样一本让人深陷迷团的书。故事的走向随着三个主人公的登场,非但没有清晰,反而越来越让人迷惑。或许仅凭现在章节来评价该书是一件愚蠢的事,但将自己的喜爱,推荐给更多的人,则是很该做的一件事。

    《诸世记》有一本同音的百年大作《诸世纪》,诺查丹玛斯所著,赫赫有名的预言大作。怀疑《诸世记》这书名,可能脱胎于《诸世纪》,其主人公之一的阿什亚便是以占卜与预言能力闻名的通灵师。

    《诸世记》的手笔较大,似乎是想创造一个另类的架空世界。暂时没有看到魔法师、圣剑士之类的名词,有的只是一个全新的虚拟三层世界,作者分别称这三个世界为天界(神域)、幽界、冥界。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架空世界,作者却没有写设定。虽然我也认为设定是个罗嗦无比的东西,我自己往往是跳过设定直接看正文,但不可否认,如果我不看第二遍还真有些分不清楚书中世界的构架。

    单讲冥界吧。这个位于三界最底层的世界,生活着被称为妖灵的种群,妖灵中又分为许多的种族。繁多的种族、架空的世界也意味着的作者有很大的空间来展示其天马行空的想象,这也是我所期待的。

    冥界分为七个大陆,现在章节中只提到了六个大陆,分别是博萨瓦大陆、意图卡玛大陆、哈库达大陆、诺伦布里斯大陆、耶塔拉苏大陆、中央大陆。这种拗口而别扭的名字,一向是奇幻作品中的大忌,不过所幸作者起人名倒还不错,音节简单,容易上口,阿什亚、那罗、卡非曼等等易记也好听。

    分心谈点关于奇幻作品中人名的问题。我一向认为人名在一部好的作品中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至少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比如楚留香、比如李寻欢、比如温瑞安作品里面那些奇奇怪怪诸如鸡血、鸭毛一类的名字,境界更高者如金庸的人名,萧远山、萧峰的暗示,梅芳姑隐喻的“孤芳梅”等等。中国人原本对外国名姓就天生迟钝,对那些难念、音节不顺畅的名字更是直觉的厌恶,虽未做过调查,但相信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想看一部作品,结果几章看下来,被魔幻作品中那些枯燥的人名弄得分不清谁是谁,心烦意乱之下就此放弃了。而勉强看下来的人,认为该作品严谨缜密的同时,一旦涉及人名便有些目瞪口呆,人还是那个人,但叫什么名字完全记不起来。不同于好作品必须具备的思想性与可看性,一些易记并容易上口的名字是任何作者都能做到的,就我自身体会,起外国人名最好不要超过四个汉字,最易记的是三个字以下并有高低音调的名字,比如那罗。

    接回来吧,还是谈《诸世记》。

    解读《诸世记》的关键字在楔子中,希望、追求、隐藏、幸福……。这是一个非常不明朗的故事,似乎每个人的身后都有无数的秘密,每个人都并不幸福。三个主人公都出现了,但我还是摸不到故事的主线。正文宛如人在迷雾中行走,虽然一直在动,漫天的雾却见不到消散的可能性。唯一的光明仅出现于前传中,阿什亚的身世、那罗的身世,而主人公之一的那个草药小贩竟然不知名。

    阿什亚是迷团中最大的迷团。其迷团有三:一、阿什亚到底有什么能力?二、阿什亚为什么要做奴隶?三、阿什亚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到朝圣之塔去的吗?是否别有隐情?

    这些迷团成为我支持此书的最大动力,虽然等待的过程是痛苦,但我的确很久没有这样期待过了。

    阿什亚,这个美丽而高贵的生物来自位于第二界幽界的通灵族,拥有占卜及预言的能力,通晓三界语言,保管最古老的传说和咒语。很炫很耀眼的设定,很有些无所不知的味道,但在作者的描写中,这个浮灵却有些装腔作势。“模糊地笑了笑”,这是阿什亚最常使用的表情,我很不理解这种笑容,什么叫模糊的笑?浅笑?或是似有若无的笑?《诸世记》非常重视人物的表情描写,但恕我直言,许多的表情描写是不当也不必的,用第十一章举例:

    阿什亚一直看着他,然后叹了口气,说:“你打算做什么?”

    阿什亚只好又叹了口气,没有说话。

    “没有想好?”阿什亚哭笑不得地看着他,“你费了这么大力气把我弄到这里来还没有想好要我做什么?”

    阿什亚更加哭笑不得,说:“有人会展览自己偷来的东西么?”

    ……

    这里突出显示出了一个问题,作者对阿什亚的表情描写实在过多过密。拥有预言能力的通灵师,有着无与伦比丰富知识的浮灵,虽不至于整天面无表情,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力应该是有的。为每个人物每一段对话配上一个表情,作者渐渐有了这种倾向,当脸谱表情被固定的那一刻,它就不再具有变化与引人思考的可能性,或许只有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个例外。表情描写是为内心描写服务的,如果表情根本不代表内心,或者描写这种表情不是为了出于某种目的,完全没必要事无巨细,全部详写。

    对阿什亚的个性不想多说,因为印象中他没什么突出的个性,除了整日神神秘秘的“模糊的笑”,以及少许回忆中的悲伤外,缺失个性。

    现在来说那罗。他以浪子形象出现,并有一个符合身份的职业——盗贼。嗜好喝茶,绝不沾酒。能力似乎很强,但在乱箭之下,被掩盖了,所以至今不明。典型的口硬心软,风流成性的男人,对女人博爱,对同伴爱护,顺手牵羊是习惯。

    这个男人同样让人迷惑。他到底是什么身份?他为什么会成为盗贼?他偷走阿什亚到底出于什么目的?他到洛恩斯山脉到底要做什么?

    那罗的塑造比阿什亚成功,他的形象是活的,比起拿腔拿调的阿什亚,作者对那罗的描写更随意些,或许因为他不代表什么圣徒,也没有阿什亚那种神圣如天使般的外型吧!但那罗与阿什亚同样的痛苦,也许亦同样的迷惘,这种仿佛可以伸手触到的痛苦与悲伤,要归功于作者出色的文字功能及独白。

    一直很回味前传一的这一部分:

    “从那天起,我的名字叫做阿什亚。

    尽管我的名字叫做阿什亚,却丝毫没有改变任何情况。

    其实,名字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我依旧长大,唯一改变的,是我不再哭泣。

    人们说,一个人的眼泪流干之后就会忘记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一切,我想把自己的眼泪留一些给我的母亲,不知道为什么,我不想她忘了我。

    “阿什亚”的意思是:感恩。”

    它总让我想起《东邪西毒》里的对白,冷漠的语言与炽热的感情,冰与火的夹击几乎是瞬间撞在了心上。于是我试图保住这一瞬的冲击,于是我翻开了《诸世记》。

    这个蕴含大量迷团的故事,现在仅仅是完成了开头的部分,伏笔已经打得很多了,也不知作者什么时候才会收一收,解解迷。故事并未展开,多评无益,但以水准而论,这部构思奇特、语言清新、写作态度也十分认真的新作,很值得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