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时日,邝露派人到广州城里探查军情,从各方面了解李成栋的情况。找到一位旧友的兄弟,正好在李成栋府里当差,便请他随时告诉李成栋及其家人的动向。邝露和葛明、戚玉详加分析,商量计策,逐渐有些眉目。
这日,天空晴朗,清爽的春风拂面而来。广州城里百花齐放,满目生机。朵朵木棉花红艳似火,点缀在木棉树苍老的枝干上。粉红色的紫荆花在绿叶的陪衬下,显得繁荣壮观。杜鹃花开得姹紫嫣红,繁华似锦。城外则是遍地翠绿,鸟语花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北城门打开后,十匹骏马从城里飞驰而出,马脖子上的铜铃铛清脆悦耳。当先一匹高头大马上坐着个年轻公子,二十岁左右年纪,衣着华丽富贵,腰挎钢刀。九个汉子身穿青布短衣,是家丁打扮,紧跟在他的身后。
年轻公子出得城来,驻马观看绿意盎然的田野,如同出笼的鸟儿一般,满心欢喜。他抽出皮鞭在空中虚击几下,骏马长嘶一声,如同旋风般狂奔出去。后面九个家丁惟恐落下来,急忙打马追赶。
出城二十多里路,马跑累了,渐渐慢了下来。年轻公子勒住马的缰绳,观看周围景物,不由得出声喝彩。只见前方有大片翠绿的草地,一头黄牛正在吃着嫩嫩的青草,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横笛。三个年轻姑娘穿着鲜艳的裙衫,在草地里挖着野菜。
年轻公子跳下马来,一个家丁急忙接过马的缰绳,另一个家丁在地上铺了张鹿皮,说道:“小李将军请坐!”扶着年轻公子坐在鹿皮上。还有一个家丁在草地上铺了块布,放上酒肉吃食。
这个年轻公子名叫李元胤,字元伯,原本是河南南阳良家子弟,读过书,知晓大义,后来被李成栋掠去,收为养子。李元胤小时便跟随李成栋作战,有勇有谋,颇受器重。李成栋降清后,李元胤怏怏不乐,时常无故大发脾气。府里家丁称他为“小李将军”,想方设法逗他开心,今日见春暖花开,便陪他到城外踏青。
三个家丁牵着马来到野草丰茂之处,其余家丁陪李元胤坐在地上,围成一圈,喝酒聊天。正喝得尽兴,突然传来惊呼声和马蹄声。李元胤急忙与家丁们站立起来,抬头向前方看去。
只见牧童骑牛奔来,惊喊道:“贼寇来了!”远处驰来二十多骑,先抓住三个挖野菜的姑娘,放到马背上,然后向这边冲来。李元胤与家丁们迅速翻身上马,抽出了钢刀。一个家丁道:“小李将军,贼寇人多势大,我们赶快返回城里罢!”李元胤喝道:“本将军身经百战,杀人无数,难道还怕这些贼寇?你们快随本将军杀贼救人!”双腿夹了夹马腹,挥刀向前冲去。家丁们慌忙打马冲上前,把李元胤护卫在中间。
对面这些贼寇甚是嚣张,狂呼乱叫,挥舞着刀枪包抄上来。可是双方交手后,贼寇便被杀得狼狈不堪。有个头目见情势不好,打了声响亮的口哨。贼寇们立即脱离战斗,调转马头,呼啸着逃跑。
“哪里逃?把人留下!”李元胤高声断喝,打马紧追其后。家丁们惟恐李元胤有失,紧紧保护着他。不时有贼寇停下来阻击,可都被李元胤率家丁杀散。贼寇人手越来越少,眼见不妙,急忙分成三路逃跑。
李元胤踌躇间,正思考如何追击。一个家丁劝道:“小李将军,贼寇甚是狡猾,前方虚实不明,我们还是返回为好。”李元胤怒道:“贼寇不除,终为地方祸害。我们不用分兵,只顺一路追去。”家丁们赞道:“小李将军英明!抓住一个贼寇,即可知道其老巢,再派大军剿之。”急忙随李元胤向前追去。可是李元胤的马跑得快,不多时就甩开家丁们。
追了十多里路,进入一片树林中。李元胤见前方只有三骑,且还有一个被抓的姑娘,打马急冲上前。可是前方道路曲折,不时有树枝挡路,李元胤挥刀砍断树枝,耽误了追赶。待出了树林,已见不到贼寇的身影。
李元胤正恼怒时,忽然听到前方传来钟声。他急忙骑马翻过一个小山坡,只见山谷里有一座道庙。李元胤思道:“打听观里的道士,或许能知道贼寇的下落。”他不等家丁们跟上来,独自驰马来到庙前。见庙门大开,李元胤便牵着马走进院内。
在院中间空地上,有个年轻道士正在练棍。只见他棍随身走,身棍合一,时而劈、盖、压、云,扫,时而打、挑、撩、拨,棍法快速勇猛,如同疾风暴雨,密而不疏。李元胤鼓掌道:“好!”道士见有人喝彩,急忙收起铁棍。
“请问师父,你看到贼寇带着女子过来了吗?”李元胤问道。道士怒气冲冲地说道:“你竟敢说庙里是贼窝?吃我一棍!”举起铁棍,摆开了架式。李元胤拔出钢刀,冷笑道:“这可是你自己说的贼窝啊!”道士亦不答话,舞动铁棍攻了上来。
李元胤初时不以为意,自以为有丰富的战场实战经验,对付道士应该绰绰有余。几招下来,却甚是被动,被打得手忙脚乱。道士棍法精妙,正是单刀的克星。李元胤不敢大意,凝神聚气,手中钢刀不与铁棍硬碰,只是严守门户,再趁机攻上一招。
十多招过后,李元胤跳出圈外,收刀抱拳道:“适才说话多有得罪,本将向师父赔罪了!”然后细说了遇到贼寇强抢民女,追到此地却不见踪影之事。道士面露微笑,不好意思地说道:“是我太鲁莽了,没问清楚原由,就急急同将军交手。我来庙里时日不多,不了解周围情况。师父对此处了如指掌,你随我去见师父。”
道士帮李元胤拴好马,然后领他进入东院。这时院内有琴声传出,音调曲折回旋,流走自如,却是凄楚哀叹,如泣如诉。李元胤听着此曲,只觉得愁肠千结,心酸不已。抬头向楼上看去,只见有个眉清目秀的小道士在走廊上奏琴,旁边有个中年道士扶栏唱歌。歌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后所作,沉郁哀愁,深深流露出故国之思。
李元胤联想到明朝已亡,自己却做了异族臣子,还要剃发易服,触景伤情,不觉流出了眼泪。中年道士唱完歌,见李元胤站在楼下,拱手道:“无量天尊!施主有何不解之事,贫道可以指点迷津。”李元胤急忙施礼道:“道长,适才听您唱歌,甚为感动。心中尚有许多疑问,正想请道长解惑。”中年道士挥手道:“请施主上楼来。”李元胤急忙从侧面楼梯上楼。
半个时辰后,李元胤满面笑容走下楼,一扫往日阴霾,神采奕奕,似是解开了多年的心结。中年道士在两个年轻道士的陪同下,亲自送他到庙门口,正好九个家丁亦找到这里。李元胤回身施礼道:“先生请留步,元胤此次受益匪浅,必当竭尽全力!”中年道士微笑道:“老夫就静候佳音了。”李元胤哈哈大笑,翻身上马,急驰离开。家丁们赶紧追赶,却是迷惑不解,暗自思道:“为何小李将军从庙里出来就脾气大变,难道是庙里的道士施了法术吗?”
却说三个道士返回庙里后,相顾而笑。原来中年道士是邝露,年轻道士是葛明、戚玉。他们得知李元胤要出城效游的消息,设计将他引到庙里。邝露试探一番,发现李元胤心怀故国,忠于大明,当即表明身份,因势利导,劝他策反李成栋。李元胤慷慨答应,并与邝露纵论天下形势,商量反正后与永历朝廷的联络,以及与各地义师的配合作战。二人志同道合,谈得颇为投机。
“先是有何吾驺大人和袁彭年策反,再有李元胤劝说,李成栋这次应能下定决心反正了。”葛明喜道。邝露摇头道:“李成栋沾染了军阀的恶习,首鼠两端,现时虽有些动摇,可还是在犹豫观望。不到万不得一之时,他不会放弃眼前的富贵。”
“咱们费了这么大力,李成栋还是不肯举事,这可怎么办?”葛明忧道。戚玉道:“李成栋若是反正,便如同开弓没有回头箭,因而迟疑不决。”邝露面色郑重地说道:“还有一件事需要去做,兄弟和弟妹帮我详加谋划。”三人商议许久,终于思得一计。
138看书网/免费为广大书友提供月明沧海最新章节和无弹窗全文阅读,如果你觉得本书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请点击导航条上分享链接或复制如下的分享地址: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