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芦笛岩
岭南胜景绿如蓝,洞天仙境翠峰青,
芦笛吹鸣远山静,芳莲落雨近池清。
溶岩巍巍显姿型,石乳滴滴倒垂凝,
飞瀑奇观擎玉柱,雄狮送客再相逢。
桂林七星山
丽日隐约蔽彩虹,天色云雾共朦胧;
七星月牙相对峙,东江剑溪水流通。
山外叠峦群峰起,洞内溶岩结秀凝;
遍野胜景镶锦绣,满室呈奇尽峥嵘。
端午节喜雨郊游
端阳细雨蔽重光,满目山河雾茫茫;
手摘艾蒿余馨味,脚踏菖蒲散清香。
盈盈珠露洒花蕊,点点甘霖染绿秧;
愁无粽子香包袋,喜留美景费思量。
~点评~
独居写作时,于端午节这天去郊外散步。适逢天降牛毛细雨,路经庄田、园林,观赏了野草、鲜花、瓜果、禾苗之类。郊游时未见一人,感慨万千,即兴抒怀《端午节喜雨郊游》。
以后,修饰多遍,并且多逢阴雨。时过境迁依然如故。凡当代有关端午节律诗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按照七言律诗的起、承、转、合也最合章法、韵律,凸显联句;字斟句酌,构思奇特,对仗巧妙而和谐。其感情充沛,句句真切,语言精炼而生动,描写意境惟妙惟肖。阅读全篇朗朗上口,令人爱不释手。且看: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近年来,人们都习惯的叫“端午节”,而“端阳节”慢慢的被淡抹、遗忘了。“端阳细雨蔽重光”在破题中特别提示了“端阳”,“重”在此有“重五、重午”的涵义,旧时称端午。“满目山河雾茫茫”为“蔽重光”做了补充和递增,又为漫天“细雨”加以渲染,显得更加生动。
二联用了“艾蒿”和“菖蒲”两味中药,它们都有辛、温的药性和香味,同为端午节采割、收藏药用,迷信有辟邪之用。“手摘”与“脚踏”同为动词,前后对应,并同时散发出诱人的清香,真乃构思中的一绝。
三联更进一步递增了意境的情节构思,“盈盈”和“点点”,“珠露”和“甘霖”都把牛毛“细雨”形容得入木三分,它们同时洒到“花蕊”和“绿秧”上,但有不同的效果,“花蕊”显得清新、艳丽、可爱。而“绿秧”的清新活力,绿得青翠、甜润,是“甘霖”给“染”上去的,好一个“染”字了得,可谓绝笔。
最后为合璧之联。作者看见了这么多的“美景”,想起节日应吃的粽子及民间佩戴的香包,自己却一无所有,难以遏制孤独惆怅之情,不由得思绪翩翩,感慨万千……
给版画基地的回文诗楹联:
楹联:
淡雅幽园果菜田牛湖远
塘荷满月暗飘香静夜长
上联读诗:
淡雅幽园果菜田,园果菜田牛湖远:
田菜果园幽雅淡,远湖牛田菜果园。
下联读诗:
塘荷满月暗飘香,月暗飘香静夜长:
长夜静香飘暗月,香飘暗月满荷塘。
读诗方法:第一句顺读,第二句从第四字读完,第三句从末句倒读,第四句从倒数第四字往前读。下联同上联读法。
忆童年
少年帅气小儿男,
因为没饭吃,
不能把书念。
妈妈呀!快去求人家。
为了吃口饭,
叫我把活干。
※~※~※
雪花飘、天气寒,
我牵驴儿去磨面。
隔三差五二斗粮,
老天呀!
啥时是个完?
※~※~※
北风吹、雪拂面,
磨棚不遮寒,
手冷、脚冻、浑身颤。
驴儿呀!你快站一站,
让我贴你身,好来取暖暖。
※~※~※
驴儿走、磨子转,
不添麦子不出面。
磨子比我高,怎么办?
驴儿呀!你快站一站,
等我上磨台,好把麦子添。
※~※~※
情悲切、泪涟涟,
苦难的光景到哪年?
驴儿吃麸子、主家吃白面、我来吃剩饭。
妈妈呀!你儿有谁怜?
你看难不难!
※~※~※
春天去、冬又还,
一年复一年,
磨去了少年时光。
妈妈呀!读书救国家,
我要把书念。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