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假想三国 > 第七章:颍川学院
    隔日,周吉再次向钟繇请辞,钟繇见强留不得后便取出一封书信托周吉转交给荀彧,随后还取出了许多的财务赠予周吉。

    开始周吉是坚决不受的“元常兄待我如兄如父如师,这两月来我等五人在此多有打扰,怎还受得兄长这些金银财务?”

    “周吉兄弟这话就说的见外了些,以你对诸多学问的见解,并不在我之下,我们只不过是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摆了!若说为师,你亦可为我师,这些时间我也学到了很多,还有这典壮士相授的拳脚功夫,确实有利身心,看看我现在有没有壮士一些?”钟繇拍了拍自己的胸口道“既然你认我为兄,些许财务当我支持弟弟求学便是了,有何不可?”

    周吉见推辞不过,也不好再继续矫情了,只得收下。

    “那权当弟弟今日借下,日后定当归还!”

    “哪有那么多的麻烦,些许财物为兄又不缺,日后弟若是发达了,还请勿忘兄长便好!”钟繇对钱财倒是十分的看清,所谓真的视钱财如粪土啊!反而非常不舍的周吉这人。

    鸭蛋的,俩大小老爷们,非要搞得这么煽情,周吉的眼眶里忍不住转出了泪珠,这加上周无极前世活了近五十年也没遇到过对自己这么好这么大方的人儿啊!跟亲朋好友借点前,人家还左推右阻的呢,巴不得都离你远远的,现在看人家这大手笔,哎!

    “兄长保重,待日后天下安定,弟定与兄长学以相伴!日后兄长若有需要,可托人找到家父,只要弟知道了,千山万水也会前来相助的!”

    这么好的朋友当然不能放弃,这么大的能人当然也不会相忘,辞别了钟繇,周吉带着典韦、灵慧等四人继续求学之路,离开长社时典韦还有些许不舍。

    这两月他除了教周钟二人习武外,剩下的日子都与徐福一帮小游侠混在了一起,由于他的功夫高,为人又豪爽,一帮游侠们,小到十一二岁,大到十七八岁,都尊他为大哥。

    还缠着要跟他习武,让他倍有成就感,还找回了往日在已吾当游侠的感觉,这才刚熟悉,又得要离开了!

    一行五人又如从前一样,一路向前,日出而行,日落而歇,颖阴离长社本就不远,马车走了三日,日暮时分,颖阴城的轮廓就出现在五人的眼前了。

    当晚住下一夜无语。

    次日周吉在贴身侍女的服侍下穿戴整齐,带着典韦、灵慧四人直奔荀氏庄园而去。

    这颖阴城的荀家可不是一般的士族富家,乃是荀卿也就是儒家大贤荀子的后人,这荀家可是人才辈出之家,荀卿第十一世孙荀淑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人称神君,当世明贤李固、李膺等都尊他为师。

    荀卿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赵人。时相尊而号为卿,方音改易,又称孙卿。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汉族。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年五十游齐,齐襄王以为列大夫,三为祭酒。去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有《孙卿子》十三卷。

    荀淑有八子,俭、绲、靖、焘、汪、爽、萧、专八人都非常的有名,人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说法,慈明说的就是荀爽的字,令周吉心生向往的荀彧是二龙绲的幼子,而荀攸则是荀淑堂侄荀昙的孙子。

    荀淑(公元83年—公元149年)字季和,东汉颍川颍阴人(今河南许昌)人。汉桓帝时人物,以品行高洁著称。他的孙子荀彧是曹操部下著名的谋士。

    这荀昙也是不简单的,曾官至广陵太守,所以荀家家大业大族,按辈分来说,荀彧比荀攸更高一辈,而荀攸则比荀彧大了七岁,而年轻一辈中,又以荀彧荀攸比较出众,所以两人走的也就比较近些。

    荀昙字元智,广陵太守,亦荀淑兄子。兄弟二人并俊杰,有殊才。与李膺、杜密、荀翌等并号“八俊”。

    兄弟皆正身疾恶,志除阉宦;中官之党,宾客在其辖地者,尽谶罪诛戮。荀昱与大将军窦武共谋诛宦,与李膺同时遇害;荀昙被禁锢终身(即终身不得为官),此背景乃士人与宦官发生流血冲突的前夜。

    东汉末年流行私学,荀家子弟众多,当然会开办自己的学府了,而且荀家书香门第,藏书众多,又有八龙这等名人名师的,可谓是师资力量雄厚啊,所以当时荀家书院是声明在外远近闻名啊!也就是后世称谓的颍川书院了。

    再加上荀氏族人待人谦厚,所以颍川各县都会有士家送子女到荀家书院去求学,比如阳翟的辛评辛毗、赵俨,定陵县的杜袭,许昌的陈群等等人物,其实之前周吉遇到的长社钟繇也曾在此游学过的,所以才会与荀彧交好。

    也有一些寒门的子弟被送来半工半读,比较出名的人如戏志才郭嘉等人,不过这寒门也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寒门,只不过是一些落魄的士家旁系摆了,不然真正的寒门百姓,士族是不屑与之相交的!

    这时候周吉前来还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啊!除去已经完成学业的荀攸,辛氏兄弟及钟繇外,大一点的荀彧、戏志才,小一点的郭嘉、陈群、赵俨、杜袭等人尽在学府中,真可谓是人才济济的!

    而且为了避第二次党锢之祸而远循汉滨十余年,完成了,礼、易传、诗传等等著作,硕儒,荀爽也回到了颖阴荀家,在学府教学。

    周吉来到书院门口,恭恭敬敬的递上拜帖,并送上老爹周凡写给荀爽的信,老老实实的在门口等人通传。

    出来接周吉的是一个看上去比较瘦弱的学童,越十二三岁的样子。

    “门外可是周吉公子?先生请你进去相见!”话说的挺是客气的,可脸上却挂着丝丝的不屑,原来这小学童就是郭嘉,因为他出身寒门,来这里读书属于半工半读,所以平时一些跑腿的事情老师们都会交于他来做。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谋士,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郭嘉出生于颍川,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于弱冠(二十岁)后便隐居,等待时机。他先在实力较强的袁绍军中出谋划策,后来发现袁绍难成大业,遂转投曹操。

    建安二年(197年),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确立了自己在曹操军事智能团中的核心地位。

    之后在曹操与袁绍,刘备的对峙中出谋划策,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了极大贡献。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郭嘉于公元207年英年早逝,公元谥曰“贞侯”。

    这郭嘉虽说家境贫寒,可天资聪慧啊!读书过目不忘,常常能举一反三,就算出去半工的时间,学业成绩也远远超过大多同龄全读的学子。

    荀家书院开办以来,前后送出的数十人才,包括荀彧的兄长荀谌、侄子荀攸,钟繇、辛氏兄弟等大能之才,能被称谓天才的只有两人、一个是王佐之才的荀彧。

    另一个就是这郭嘉了!所以能让这个小子佩服尊重的人不多,除了师长,就对同为天才且学识渊博的荀彧和同为半工半读本来就很优秀却懂得藏拙的戏志才二人礼遇有佳了。

    周吉看到了郭嘉的神色,也不好点明什么,欠身向前恭敬的道“有劳师兄了!”

    随即安排典韦、灵慧等人在门口相候,自己跟随郭嘉进入书院拜访荀爽。

    转过几个院落,周吉跟在郭嘉身后来到一间讲堂,上座坐着一位面目慈善年约五旬的长者,讲堂里围着圈摆了十余张课桌,有七八个年纪不等的学生围坐于桌前,或看书或写字或静思。

    郭嘉安静的走到了长者身边,恭敬的躬身低声道“老师,人我带来了!”

    “好,回到你的座位上去吧!”老者平和的说,随即又看向周吉,“周吉小侄儿,你过来我这里,我有话要问你!”

    周吉连忙上前抱拳躬身施礼“末学生周吉拜见老师!”

    “呵呵,起来答话吧!”荀爽荀老夫子可是个非常在意礼仪的人,见周吉衣着得体,举止有礼,甚是满意。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