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父子成如今可好?”
“家父尚好,每日读书会友,一切平静!就是惦念一些从前好友,此番学生前来颖阴,家父特意叮嘱小子向老师问好!”周吉答道。
“呵呵,不错!不错!”荀爽轻抚着胡须,满意的点着头道“我来问你,你父亲亦是当世名士,你为何要舍近求远,远游求学呢?”
“家父正直壮年,当为自己心中抱负拼搏,岂可为了小子学业而荒废前程,然而学生以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生一路走来,不曾落下功课,也有更多的机会向饱学之士求教,习得的学问又岂是家父一人能教得了的?”周吉不卑不亢恭敬的回答着。
“呵呵...好!”荀爽忍不住对周吉的反应叫好,这言行举止,言论辩答,哪里还像是一个九岁不到的孩童?
荀爽(128年—190年),字慈明,一名谞。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东汉末年大臣、经学家,尚书令荀彧之叔,名士荀淑第六子。
其兄弟八人俱有才名,被时人称为“荀氏八龙”。荀爽排名第六位,但当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评。
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赵典举荀爽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
为了躲避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水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等,号为硕儒。荀爽见董卓残暴,与司徒王允谋除董卓,但在举事前病卒。
荀爽又仔细的看了看周吉,觉得甚是满意,这孩子长相俊美,心思缜密,思想健全,谈吐清晰,能从自己手中的信看出自己是何人,足见其观察力之细,能把自己从末学后辈叫到学生,足见其心思之缜密。
对自己的提问毫不思索,对答如流足见其反应及语言能力都是及强的,其实周吉本身并没有想太多,这些都是出于本能摆了,今生前世的本能而已。
“今天我准备与大家探讨一下目前太平天道的问题,这里是我们书院目前比较优秀的几位学生,周吉小侄儿你可以留下来听听!到下面找个位置坐下吧!”荀爽指了指下面的座位对周吉说道。
“诺!”周吉躬身施礼,随即转身往课堂下的课桌走去。
周吉走到末尾的空桌前,席地而坐,左右观察了一下同窗之人,除了刚才带他进来的郭嘉,别的人还真不认识。
“好了,刚才我已与大家说了今天的课题是,论太平道的兴起”大家也都准备一番了,来吧,大家都来说说吧!荀爽对众学子道,“荀彧,你先来!”
“诺!”只见右排首座站起来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面目俊朗,衣着光鲜,气度不凡,目宇间充满了智慧。
朝着荀爽施礼后,荀彧娓娓而谈。
“学生以为,这太平道的兴起,是因为目前大汉国力衰弱造成的,国力衰则税赋重,税赋重则百姓苦,天下百姓本愚昧,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他们就会拥护谁,现在天下虽安,可民众疾苦,而太平道的人适时的介入鼓动,加上治愈的一些病人,很容易受到蛊惑,盲从!”
“我觉得是百姓闲余的时间太多了,没有更多的工作,他们把无处打发的时间用来听取太平道的蛊惑,听得多了,自然也就信得多......”有了人开头,其他的学子也就都纷纷开始表达自己的看法。
“我倒觉得是官府法典不明所至,若能明确规定不得聚众宣扬,也不至于如此......”
“我认为是百姓生活越来越差所致......”
“......”
“......”
学子们各执所见,理解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些道理,又不尽全面,周吉习惯性的举起了右手,想要发言。
荀爽轻抚着胡须点了点头,摆了摆手,让大家安静下来。
“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来的同学!”荀爽示意周吉站起来。
“这位是周凡周子成家的公子周吉,想必山阳周子成大家都有所耳闻,这周吉同学是从山阳一路走来的,路上各种见闻想必比各位呆在这小小的颖阴所见的更多,我们来让周小同学谈谈他的看法吧!”
“各位师兄好,我是周吉”周吉向两边的学长施礼,又向前方的夫子荀爽施礼,然后接着说。
“各位师兄讲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吉觉得不尽全面,吉认为这太平道昌行,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其一,当今朝廷政令不通,朝堂上宦官外戚轮番争权,我士族名士大贤不得重用,有才能之人埋没于山野之中,没有好的人才治理,国家政局混乱!”他先给了士族一顶高帽,才不至会遭到在座的人排斥。
“其二,民间疾苦,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老百姓若过的安乐,谁也不会闲来无聊去信那太平道的妖言,可惜的是百姓吃不上饭,有病无钱医治,而太平道又适机医好了一些无钱医治的病人,给了百姓信任的基础,所以推广起来百姓比较容易接受!”
“其三,我认为百姓愚钝,容易受到蛊惑,但这百姓愚钝亦与我大汉朝的治学制度有关!由古至今读书之人都以我士族之人为主,百姓无书可读,当然也就无智可言,所以也就失去了明辨是非的才能”
“其四......”
不待周吉说完,一学子起身打断了周吉的发言“笑话,若百姓都来读书,何人种地何人经商?”随后小声的道“真是无知孩童”
这人年约二十左右,是郭嘉本家族兄弟郭图,才学也是有一些的,就是为人比较刻薄,趋炎附势摆了,他很是看不起寒门百姓,就连落魄的本家族子弟郭嘉也是颇为不屑的。
但又对郭嘉的才华有些妒忌,所以平日里总是各种挤兑。
郭图(?-205年),字公则,颍川人。东汉末年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力主趁机偷袭曹营,在此计失败后为免于责罚而归罪于率军偷袭曹营的张郃、高览,致使二人背袁投曹。袁绍死后为其长子袁谭效力,于205年和袁谭一同被曹操所杀。
周吉没有想到竟然有人会打断自己,有些失措的望向荀爽,荀爽向郭图摆了摆手,后向周吉微微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周吉向郭图施了一礼“师兄误解我的意思了,当今天下农业为主,尚业为辅之,而我士族治理天下!而农商之行亦是需要经营的,而要经营的更好就得需要学问,就拿农业来说,目前我朝多有天灾,而百姓的生产受影响颇大,没有好的天气就没有好的收成,而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学问去减少损失的!若百姓懂得开渠造水库就可以预防旱灾,筑坝开渠则可预防洪涝......”
“这些事自有官员带领安排,那还用百姓去学?只要按照安排去做就是了!”另一学子接话道。
“师兄此言差矣,司农以下官员主管钱谷税赋,有几人是懂得生产之事的?百姓是懂,可不能形成规范,不能推广,因为他们没有学识将经验化成穴位进行传播......如果能把百姓们除了田间劳作的时间,组织起来做一些防范灾害之事更是一举多得!”
周吉看到首座的荀彧向他默默的点了点头,看来这个“王佐之才”看的果然更深远一些“哦?如何一举多得?”
“一来解决了民生问题,抗拒了自然灾害就可以增加收成,那百姓就可以过的更好,也不至于衣不遮体,食不果腹”
“二来收成好了,我士族及国家的收入自然会增加,真正的国富民强,再者百姓就少了许多闲暇时间,试问谁还有空去听那太平道教义?”周吉向荀彧点头道。
荀彧(xún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
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荀彧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敬侯,后追赠太尉。
“那这些事也得有人去组织才行吧?”又有人提出新的看法。
周吉笑了笑,“这就是我想说的第四个问题,我朝官宦制度不健全!朝堂倒是分工明确,可到了州、郡、县里就差了许多,尤其到乡、亭里,一个乡就三个小吏,而亭里就一个亭长,要事事惧到,那里能管得过来?”
周吉娓娓而谈,与众师兄一直议论到响午时分!在座之人也大多认可周吉所讲,对小周吉的博学也是刮目相看。
荀爽更是惊讶,这小小年纪,其见解远超许多当世名家,这课堂上一番言语,明日就会传遍书院,这小子算是小小的露了一把脸了,就连平日自视甚高的荀彧郭嘉都表现出认同!
荀爽摸了摸自己的胡须,他好像明白了周吉为什么舍近求远,远游求学了。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