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修真小说 > 河西与武 > 第二章:大汉使团
    大汉都城长安的城门很高,守门的士兵为了避雨,躲到城门洞的过道上去了,你一言我一语的谈着家长里短。

    “老王头,你说这雨啥时候会停呀!”年轻的士兵用手拍着肩头上的雨水,一边向年岁大一些的老王头儿问道。

    “我看悬。”说着老王头儿盯着下雨的天空皱起了眉头。

    年轻士兵听了老王头儿的话,没有兴趣接下去,眼神转到了城门洞的另一头。

    “哎,你说这城门外头是啥模样?”

    “你不是去过吗?王村儿,我家哪儿”老王头白了年轻士兵一眼。

    “那,王村外头又是啥模样?”年轻士兵追问道。

    “这…”老王投身在王村,十四五岁当朝廷的兵,看守着城门洞大半辈子,外边啥样他还真不知道!

    “我说你一个小娃子管这些作甚?”老王头没有回答他转而捏着他的耳朵责问道。

    ……

    接过圣旨的张骞从午门出来时,一百多人的出使队伍身披黑衣,已经在雨中等候多时。张骞走到他们面前,雨又下大了,张骞想从他们眼中看到坚毅,却只看到雨水,打湿的眼眶,可能是害怕,也可能是雨天太冷,很多人的身体都在发抖,张骞叹息的摇头,他知道这是对死亡与未知的恐惧,只是因为他们家中还有妻儿,所以才站在这里,其实他们和已经死了没有区别,他们知道只有自己死了妻儿才可以活下去,这条路在他们眼中必死无疑。

    “也罢,都是些苦命人。”张骞径直向最前端的马匹走去,高大的随从递来了缰绳。

    张天接过缰绳,盯着这个随从问道“西域人?”

    “汉人”随从的问答也很简短,卷头发卷胡须,被雨水粘连得,很狼狈,脸上的刀疤却为他添了份杀气。

    “到过西域?”

    “到过。”

    “姓氏。”张骞问道。

    随从答道:“堂邑候家奴人。”

    “哦!唤你堂邑父如何?”

    “是”

    张骞紧握缰绳,一跃上马想对堂邑父说些什么,却放弃了。

    转头望向皇宫的大门,似乎可以看到里面那个龙椅上的人,扯住了马僵,“出发,”张骞一拍马鞭,一百人的使团队伍,呼啸而去,溅起无数水花。

    从皇宫的午门到长安城西城门有一定距离,行到半途大雨就止住了,天空露出了黄昏的太阳,街边行人稀稀落落。

    “雨停了,”西城门,年轻士兵抬头看了眼雨后的天空,不禁赞叹道:“真好看!”

    老王头儿叹了口气:“三月的天,说变就变。”

    “王头儿,有人来了。”年轻士兵指向街道的方向,马队离城门已经不足五百米。

    老王头一哆嗦,抓起了佩刀赶紧站了起来。

    “出去啊,愣着干啥!”老王头推了把年轻士兵,看着马队的架势,必是大人物,怠慢不得。

    正在两人扶好头盔严阵以待时,马队已经到了他们的跟前,马上为首的人拿出通关令牌,金黄色的令牌被夕阳的余晖映得跟刺眼,老王头看的不真切,却知道是通关令无疑,当即吩咐年轻士兵搬来防马锥。

    张骞收回令牌,揣入腹中,拍马而去,踏过水洼的积水,破碎了倒映着的天空,没有人回头,怕回不了这故土,也忘不了这故土,前路漫漫,历史在不经意间发生转折,从张骞踏出长安城门的那一刻,青史便有了他的名字,许多人错过了这一刻,老王头和年轻士兵却是见证者,史册不会记下他们的名字,就像长河不会在乎一粒沙子。

    “他们要去哪里?”年轻士兵问道。

    老王头放下手中的防马锥,看着使团离去时的方向。

    “很远的地方吧!”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