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帝国权宦 > 第九十八章 大礼双方
    相比较迎接蒋妃这件事情,朱厚熜自然更加希望能够找打自己追尊生父尊奉生母的理论依据,所以,当他听白玉京还有话说的时候,心情之激动可想而知。

    在这之前,他已经十分激动了,他没有想到在他明确要求白玉京不必再上疏支持自己的情况之下,继嗣派环伺,白玉京竟然还能够挺身而出,表达对他的支持。

    这绝对算不上政治投机。

    自从继嗣派将他们的理论抛出来之后,在礼仪这个问题上,满朝上下几乎全部是杨廷和集团的声音,即使偶有反对者,也很快就被他们联合起来排挤出局。

    正因如此,今日白玉京的发声才殊为难得,对于朱厚熜的触动绝对还在当初张璁上疏之时——张璁不过是个芝麻绿豆官儿,若是熬资历的话,终其一生估计四品五品也就到头了,想要迅速升迁,必须得剑走偏锋。

    白玉京不同,他已经是东厂的厂公了,整个内廷里边,只在司礼监掌印一人之下。这还不算,他还一直和内阁首辅杨廷和一家关系默契,根本就不必冒这个险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在这一刻,朱厚熜认定了白玉京是整个朝廷里头最大的忠臣。

    好感飙升自不必提,在他的心目中,甚至还超过了黄锦以及麦福那个兴王府的管事太监。

    “说吧,简单点儿,朕的时间很紧。”朱厚熜的声音很平静,甚至隐隐还带着点不耐烦,他并不希望让大家感受到自己此刻激动的心情。

    “遵命陛下!”

    白玉京叩头如怡,然后直起上身,视线从毛澄的身上挪到远处夏言的身上:“假如真的按照你们的说法,那咱家倒想请问夏大人几个问题:第一,孝宗皇帝驾崩之后陛下才出生,如建父子二人之号,难道孝宗陛下阴间得子不成?如此悖逆阴阳之事,别说皇家,便是普通百姓家也不好出现吧?

    第二,若继嗣孝宗,不得尊奉陛下生父,那陛下为君,兴献王与兴献王妃为臣,母见子需下跪行礼,何其不孝也?

    第三,陛下乃兴献王长子,礼制规定‘长子不得为后’,若更换父母为儿戏,无视生身父母之亲情,难道不是非礼么?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陛下已然即位为君,你们却固执己见,非要逼着陛下更换父母,说什么如此方附和大礼之义,咱家倒要问了,你们一个个都是学富五车的礼仪大家,难道忘了那句话么: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嗯?”

    话音既落,帝撵内再次传来“啪”的一声脆响。

    “若按照白公公所说,陛下继统不继嗣难道就合理了?你可是深受先帝厚恩之人,难道就眼睁睁的看着孝宗与先帝一脉断子绝孙?如此大逆不道之事,你怎么说的出口?”毛澄气呼呼的质问道,这一次他的反应很快,因为在继嗣派的价值观当中,如果按照继统派的说法,那就是要承认孝宗一脉的绝嗣,而这,恰恰是他们所无法接受的。

    大礼之争,如果一直用各种术语解释的话,好像一团乱麻,但若是换个说法就简单明了了。

    不过在这之前有必有简单的解释几个概念。

    首先便是宗法制。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

    天子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

    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也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因为古代小孩不易养活,皇家特殊情况又多,为了适应变数,狭义单一的嫡长子继承制已经不够用。所以在原有的嫡长子继承制基础上,还要辅以两条备用策略。

    一条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承法则,“无嫡立长”是针对“大房”不孕的情况而设定的。因无嫡子,则庶出长子可继承皇位,而其生母一般被尊加皇太后封号,大行皇帝之正妻,也会被尊加皇太后封号。但后宫一般母凭子贵,所以只要儿子承统为帝,生母的地位一般会高些,对于皇考之正宫娘娘,不过是尽到赡养义务罢了。

    另一条便是“兄终弟及”的继承法则,在中国历史上多见于少数民族早期政权(例如元金)及古三代,例如商代王位由王弟与王子继承并用的制度。这个法则多见于少数民族政权是因为草原民族战事频繁,嫡长子继承制会出现嫡长子尚幼,不堪重任,从而导致政局不稳的情况。所以哥哥传位于弟弟就不可避免了,说到底还是为了稳定统治秩序,避免内乱。

    而汉族王朝既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要继承方式,兄终弟及就成为特殊情况下的补救措施,如宋太祖终、宋太宗及。

    明白了这些,回头再看大礼之争。

    其实举个例子就很清晰了。

    话说有一朱姓大富翁,有三房太太,三房太太各生一子。后来富翁过世,他的豪宅归大房所生儿子A所有,二房所生儿子B仅得一些店面,三房所生儿子C也仅得几间店面。后来富翁之长子A仅生得一个孙子a,长子去世后,该长孙a继承了这幢豪宅。而富翁的二房儿子B生了孙子b,b在B过世后继承了那些店面。

    后来时过境迁,豪宅中的a贪图享乐,竟英年早逝,既没留下子嗣,也没留下遗嘱。村委会中一些“年高德劭”的长老,寻思自己与大富翁长子A及长孙a关系匪浅,便替a起早了《遗书》:“豪宅只归朱家人所有,眼下根据血缘亲疏关系,只有a的堂弟b有权继承家产。”

    然后这帮村委会的长老便去将b找来,请b入住豪宅。b刚要进门,长老们说了,这豪宅的正门是给富豪的长子长孙走的,你还没参加继承遗产的仪式,只是个近亲客人,应当从侧门进去参观一番,等你参加了仪式,才能从正门出入。年轻气盛的b义正辞严地说道,我堂兄《遗书》上说得明白,我有权继承这幢豪宅,我既然是豪宅的主人,就该走正门入屋,你们无权干涉。言毕,b就大步流星地从正门进入,长老们阻挠无效。

    翌日,村委会长老依据村规组织了一个继承遗产的仪式,然后b就正式入住豪宅了。

    第三天,长老们居然提议,要求b管健在的伯母叫娘,管死去的伯伯叫爹,却管健在的亲娘叫婶,管死去的亲爹叫叔。理由是,b出身二房,而豪宅是大房的遗产,b如果不入嗣大房给大房续脉,就不是合法继承人,就算入住豪宅,也得不到村民道义上的支持。

    b自然一百个不同意,b的亲娘也表达了不满。众人正争执不下,村中一个老秀才从豪宅前经过,听清了缘由,当即表示支持b尊奉亲爹亲娘,理由是“名实相副”。

    大长老见他只是个老秀才,怒斥道:“秀才安知村规!”然后又向b解释,说村中曾有刘地主和赵员外,他们家产极大,但苦于没有儿子,于是就把一个侄子过继给自己当儿子,将家业传了下去,这过继来的儿子便称家产的老主人为父,而对自己的生父生母称呼作叔婶。

    老秀才不服气,继续为b辩护:“村规中这两个故事并不适用于现实啊,刘地主和赵员外生前就将侄子过继,由此建立父子名号;现在A生前有儿子a,所以无须过继b,后来a早夭,没有子嗣,造成了大房的断子绝孙,b是因为出身二房,血缘上最为亲近,这才有权继承堂兄a留下的豪宅。还有就是,A过世后b才出生,b如何能过继给A当儿子呀?再说b是B的独子,长子不能过继的道理,你们这些村委会长老不懂么!”

    长老团心中寻思村委会以前和大房子孙A和a交情匪浅,眼下一定要维护大房利益,便答复道:“依据村规家法,大房的大房只归大房子孙所有,二房不可强占大房的大房,这是规矩!现在大房绝嗣,二房才有了继承大房的权利,难道不应该表示感谢吗!b已经入住大房,岂能忘恩负义,不去感恩伯伯和堂哥!我看b一定要过继给伯伯,然后再将C的次子c过继给B当儿子。这样每房都有后代,清明也好祭祀啊!”

    b不耐烦地说:“父母岂可随意更换,这成何体统!实在不近人情!”

    老秀才说:“就是说嘛,孝敬亲生父母那是天性使然!现在大房绝嗣已经被广泛承认,大房的大房也只能由二房继承,那还更换父母做什么?岂非多此一举!你们知道拿C的次子c来填空,证明你们知道‘长子不可过继为人后’的道理嘛!”

    “这只是细节,不能妨碍大礼!要不这样,b过继给伯伯A后称伯伯为父,称亲爹B为生父!”长老们说。

    秀才哈哈大笑:“你们这些村委会长老啊,b好歹也是朱老富翁的孙子,居然闹出两个爹!”

    长老们恼羞成怒,大骂秀才不懂礼数,还想半路上扑杀老秀才,老秀才机智地躲过一劫。

    就这样双方争执了好多天,大门前整天吵吵嚷嚷,直吵得b没法好好处理家务。

    秀才和长老们将人情伦理辩论了好多次,终究没能说服对方。最后秀才只好提醒b:“这终究是你们朱家的家事,由不得村委会这帮老家伙多管闲事,而且你已经是豪宅的主人,还得好好过日子呢,必须处理这些吵生伯以正视听!”

    于是次日门口贴了b的告示,申明b只认亲生父母,不过继给伯伯。

    长老们不干了,伏门跪哭,如丧考妣,只望b能顾及伯伯、堂兄及村委会的面子,收回成命。

    b怒火中烧,派家奴将撼门的老头痛打一顿,驱赶一番。然后还表扬了老秀才,让老秀才当了管家。老秀才为了报答b的知遇之恩,将b的家事管理得井井有条。

    这个时候b已经彻底在大房树立了自己的威望,大长老们死的死走的走,这场闹剧便最终由b的胜出而结束。

    毛澄自然就是那个大长老,张璁便是那个老秀才,而现在不一样了,老秀才自知不敌大长老们,强行将白玉京这个有点势力的小举人推到了台前。

    白玉京之所以一直不希望站到杨廷和的对立面,并不是因为他害怕继嗣派的强大,对这段历史有些了解的他不可能害怕。

    他只是希望尽快的结束这场纷争,同时,暗暗也期盼杨廷和他们能够胜出——皇权需要制约嘛,万一在蝴蝶翅膀的扇动之下杨廷和他们胜利了呢,没见夏言都跳出来支持杨廷和了么,那可是王琼的人来着,人可以改变,事情的结果也可以改变嘛。

    但他低估了朱厚熜的执拗。

    好吧,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坐实了这个支持朱厚熜的功劳呢?

    昨天高忠他们走了之后,白玉京在自己的值房里想了很久,终于想明白了一个问题,其实杨廷和一开始就走错了,他们原本可以有更好的应对方法的,却将好好的一手牌给打烂了。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