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宋明王 > 第九章赤佬的开山鼻祖
    地上到处堆着钱,人们只是没看到而已,我只是看到了在近处的蝇头小利,没有看到远处的大钱。

    ___前世的一位商业大佬如是说。

    在成功学泛滥成灾的前世,类似的言论铺天盖地,培训机构更是多如牛毛。李易也曾经随波逐流去看书参加名家上课,以期通过训练得其一鳞半爪真传,无奈学到最后才颓然发现,当初自己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除了白白送给那些所谓的名师金钱成就了其功名之外,所收所获无非就是能耳熟能详一堆空泛却蛊惑到人心沸腾的鸡汤文,自始至终并不能让自己有所开悟。

    日头上过三杆,随着南街北巷里不断涌出的人流汇入主街,汴梁城里的这个偏僻角落才彻底活跃起来。除了夜店陆续关门打烊,其他店铺全都开始营业,就连专做早餐生意的摊铺也还在试图招揽哪些晚起的本地人,或早起进城后才刚刚有时间吃饭的客人。一时间人拥人挤,熙熙攘攘。叫卖声,还价声,高喊借光让路声夹杂着马嘶驴嚎声此起彼伏,尘嚣直上。

    李易信步而行,在人群中东游西逛,遇奇必看,逢店必停,尽力学习熟悉着这里的一切,他实在不想在自己身上重现像早上刚刚经历过的那一幕,那一次简直丢人丢到了姥姥家。

    同时也抱着万一的希望,希望自己否极泰来,突然像那些前世的商界大佬一样,福至心灵间就有了发现遍地堆钱的本事。

    可是现实往往很骨感,这里的商机的确遍地都是,却非目前的他能有所为。比如宋人的染织技术被后世吹嘘天花乱坠,形容其巧夺天工。

    可是李易发现这里虽不乏传说中的锦衣华服,但大部分百姓穿的都是粗糙的麻衣葛裙,这些布料新一些的还都留着刺人痒痒的纤维刺,颜色也不过青白皂灰褐等有限的几种。

    假如他有了条件,搞个染织工厂,这足以让他成为巨贾,可问题是他现在全部身家也褡裢里面的几枚铜钱,一时半会儿还支撑不来。

    至于出技术给别人打工,被人识破真身的担心让他这个念头一闪而过,便彻底断绝。

    开玩笑呢!谁会傻到性命不要,哪怕只是有可能,李易也不想冒这个险去尝试。

    唯一出乎意料的是,这里的人,不论是男女还是老幼基本没有文盲,差不多都能认得斗大的字一箩筐,而且时不时还能在乡音俚语夹杂上几句酸文或诗词。

    说到文字,这是让李易感到唯一欣喜的地方,因为他发现哪怕有个别繁体字他不认识,但若是放入一段词语当中,连猜带蒙之下,几乎都能通顺的明白意思。

    眼看日近晌午,李易直逛的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也没一个适合自己的好商机,正寻思着找地方填饱肚子,顺便歇息一下。

    忽见前方人群一阵大乱,孩子哭着,大人叫着,商家手忙脚乱着,犹如快艇破水般,呼啦啦挤向道路两边,以惊人的速度腾空出一条宽约两丈的道路来,还有上面稀稀拉拉的遗落的几十双一时间分不清男女的鞋子。

    李易定睛望去,只见四五名禁军领着一队马车当街耀武扬威旁若无人的迎面而来。

    这些禁军个个细腰乍背,人高衣鲜,相貌英俊非凡,较之后世的仪仗兵毫不逊色。

    打头一人身穿红色军服,外套黄色衣襟直缀,斜抗在肩上的斩马刀挑着头盔,头盔上火红色的流苏随风飘扬,那军汉一脸倨傲,哈哈笑着领头大步而行。

    后面的马车一马双辕,上面满载麻包,麻包上另外用丝布裹了四五付鲜亮的铠甲战裙,想必是前面这些禁军嫌热脱下来的。

    眼见如此架势,李易不敢大意,忙闪向一旁,紧贴了一名来不及收摊的老汉站定。

    他心中虽然不忿,但世间的黑暗见多了,早已磨灭了当初愤青的棱角,如今初来乍到,更加没有好勇斗狠的本钱。也只有无奈的摇摇头,强笑着面对,不然还能干嘛?

    待的这群宋兵走近,那领头的军汉忽地停步,探手从李易面前的摊位上摆放着的竹筐中抓出一把青杏,不意抓的急了,掌缘扫倒竹筐,青杏滚落的满地都是。

    那军汉见状一怔,斜视了老汉一眼,见其老实的默不作声,才自顾自的丢了一颗青杏入口,大嚼着扬长而去。

    眼看着车队走远,如避瘟疫一样的众人方才渐渐恢复正常,丢鞋的捡鞋,崴脚的四下找地方查看伤情,摊位被人挤倒的忙着扶正摊位,又是一通忙碌。也有当时敢怒不敢言的碎嘴妇人在不停咒骂。

    李易身边的老汉然叹了口气,认命的默默捡拾着那些尚未被踩烂的青杏。

    李易见他头发胡须灰白,俯仰之间颇有些困难,不觉慈善仁爱之心大发,连忙弯腰帮助捡拾那些滚远的青杏。

    那老者见状,有些干瘪的嘴巴张了张,然后轻叹了口气,便不再搭理。

    待到李易把捡回来的二十多枚青杏捧给老者,那老者尚似不敢置信。

    李易见他尴尬,忙没话找话道:“老人家,敢问那些禁军是何方神圣,竟然在大庭广众下白吃白拿?”

    那老者又叹了口气,语气超乎想象的平淡“还能是哪里的,你没看到这些赤佬手上刺的字吗?”见李易摇头,又道:“那是捧日军的贼配军。”

    那老者说罢长吁一口气。然后双目怔怔的望向虚空,似乎沉浸在某一段过去的记忆里。

    李易都不知道老者是第几次叹气了,只觉得他叹的气里有无尽的惆怅,无穷的惋惜。

    那老者不待李易相询,自顾自开口道:“想当年太祖怕禁军承平日久,渐生懈怠,立下禁军东食西宿之法,谁知才过不足百年……”

    东食西宿典故讲得是齐国有一穷一富两个男子同时求婚一女,女方父母见穷男人长得帅,富男人丑的没朋友,犹豫不决后问当事人选择哪一个,这女孩感觉很奇怪,这问题很简单啊!在富男人家吃好的,晚上抱着帅哥睡觉就解好了啊!

    当然了,这只是传说,还不足为信。但后世中一名马姓女子活生生演绎的食王寝宋不得不让人相信空穴来风未必无因了。

    李易止不住心中好奇,等老者回过神来,不由问道:“请问老人家何为东食西宿?还有您老人家既然知晓,大家为何不早回避一下,也免得狼狈不堪!”

    那老者抬手捋了捋有些稀疏的胡须,浑浊的老眼中不意闪过一丝寒光,冷笑道:“当初太宗为了磨炼士卒,规定这帮兵痞赤佬在汴京城西建营夜宿,每日轮换着徒步从城北环城路到城东粮仓背米。你看看如今这帮杀才盔甲盔甲不穿,粮食粮食雇佣车辆驮载,甚至为了节省几步路从闹市穿街而过。”

    说着说着,轻蔑的语气中渐渐带上恨意“此前这帮赤佬大都是下午取了米粮回营,今日定是昨日下午就取了米粮,晚上不知在哪里寻到了宿头”

    李易开解道:“都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吃个花酒也算不得什么!”

    那老者冷哼一声,浑身发散着一股压抑不住的冲天杀气“这群丧尽天良的贼人若是去青楼妓寨那就好了!可恨之处就在不会也不敢如此,那些青楼妓寨后面的背景没有一个是这帮吃惯了霸王餐的杀才惹得起的,他们也就欺负欺负百姓,或是……”老者脸上涌上不正常的血红“趁着其他禁军轮流戎边的机会,仗着自己上四军身份去或强占或引诱兄弟部队留在东京城里的家属……”

    李易生怕老者气怒上身,万一出个不测连累自己吃上官司,忙向老者告辞。

    那老者从李易捡来的青杏中选了十多个好的,拿布巾擦过,递给李易“小哥高义老汉还不曾谢过,这几枚杏子还算可口,送于小哥尝个鲜”

    李易取了两枚,躬身道:“长者赐不敢辞,谢过老人家了”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