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宋明王 > 第24章改变
    李易购了米粮,推车回走,路遇卖鱼的挑夫上来推销,渔夫刚从汴梁城外打的黄河鲤。

    黄河鲤是宋代两大名鱼之一,有贵于牛羊之说。当然也要分时节,隆冬之时,黄河鲤售价大约每斤百文,毛羊每斤130文,两者还真是相差无几。

    还有,相传一次东京城大雨内涝,芝麻香油坊进水,水退下去后,人们才发现10多油缸里的香油随水飘走,留下了满满10多缸黄河鲤,卖了鱼得到的银钱竟然和香油损失相抵。

    真正的黄河鲤在后世六十年代灭绝,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在黄河里的杂交鱼,尽管依然是黄河鲤的名字。

    渔人今日的要价不高,一条斤半重的黄河鲤50文铁钱。

    李易选那肥美的买了两条,准备按照渔夫所传的豫系做法,一条糖醋,一条红烧。

    米有了,菜有了,独缺那位魔头祖宗的东西。

    对于这位,李易既打不得,又骂不得,爱不上,恨不起。

    同在一个屋檐下,和平相处才是优优上选,何况对这个初生之地,李易的骨子里始终有种认同感。

    思衬良久,最终李易决定去挑选几样女孩子爱吃的点心带回去。不管趁不趁心意,总不会伸手打他这个笑脸人。

    宋代的饮食技艺并不低,拌、腌、卤、炒、熘、烧、焖、蒸、烤、煎、炸、炖、煮、煲、烩、爆等诸多手法一样不少。

    李易暗笑,那些一手二流炒菜技术,却幻想着在大宋打天下的现代人,他们才真正天真到活到了梦里。

    李易特意转了个弯,挑了酥蜜食、磴砂团子、香糖果子、蜜煎雕花四样点心。

    北宋纸张产量大,质量差,除了添加过上等纸药的书画专用纸,次一些的大都会洇墨,因此,宋代一些精致商品已经开始使用纸质包装。

    店里就有这种,李易让其包了,麻绳捆扎结实,提了匆匆而回。

    院中菜香扑鼻,李杨氏李珠儿母女一个掌勺,一个鼓风烧火,娘俩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体己话,煎炸烹炒,忙的不亦乐乎。直到李易推车回家,两人都没有发觉。

    李易刚卸下米袋,就听厨房内李珠儿在不满意的说道:“娘亲今早买的这些杂鱼怕不能用了,都掉鳞了呢!”

    滋啦啦翻炒中传出李杨氏的话语:“咱这儿过头七的,哪家也是只有一道好菜,然后再有其他的充充数,咱家有易儿昨天带回来的那只鸡,已经在锅里蒸好了,对付着吧!不碍事的!”

    大宋民间相传,牛头马面和大小二鬼四位阴差,在头七子时,会一起陪同逝者亡魂返家,一来验明逝者正身,二来帮助逝者割舍最后的红尘眷恋。头七过后,逝者便将开始下一个轮回。

    阴司阳间官场都差不多,吃拿卡要潜规则一样不少。家属为了避免逝者受罪,通常都会准备丰盛祭品,贿赂前来的四位阴差。

    管不管用两说,起码能图个心理安慰。看看阳间你就明白阴间,那些当差的也许不帮忙送过礼的,但不送礼的一定会刻入骨髓。

    得,得,得,还以为是考虑自己的呢!

    李易虽然有些失落,但也明白,头七在百姓之家算得上大事,普遍看的很重,现今既然恰巧遇到了,哪有再置身事外不关心之理。

    李易提鱼进屋,对李杨氏说道:“姨娘,路上刚买了两条鱼,我也不懂头七有什么忌讳,您看看合不合用。”

    李杨氏抬头见是李易,自心底涌出的欢喜洋溢在脸上,听都没听清说些什么,就忙不迭的道:“合用,合用,这头七啊,除了牛肉马肉狗肉都合用!”

    待认出是两条上好的黄河鲤时,不觉又一阵心疼,嗔怪道“你这孩子,挣个钱起早贪黑的不容易,这么大的一条怕有大半百钱,以后过日子可不能这样大手大脚了!”话虽如此,但话里话外都透着满意。

    “合用就好!赚钱还不是为了花钱!”李易说着取来陶盆,开始下手洗鱼,然后没话找话道:“以前听人说十里不同俗时还不信,如今亲眼所见了,才知果然如此,在乡下家祭用的三牲祭品,到了京城反倒成了忌讳!”

    没等李杨氏开,烧火的李珠儿说道:“京城家祭也用三牲,只不过头七特殊,牛马肉冒犯牛头马面两位阴差,狗血辟邪,随来的大小二鬼也会恼怒”语速竟是一反常态的平和。

    还有这说道!

    这阴间阳间倒是越来越像了。

    李杨氏笑吟吟的道:“你姨丈当初看到你的时候,就欢喜的不得了,如今看来啊,还是你们男人家有眼光,珠儿刚刚念叨鱼不好,易儿就心有灵犀的买来了,呵呵,还真应了那句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娘!……”不待李杨氏说完,李珠儿便扭捏着出声打断,手中火棍在地面上碾了又碾。

    “好,好,不说了”李杨氏一付过来人的笑意,“易儿,今日下工怎么这么早?”

    “都是包工活,早干完的早回家,店里只管验货,其他不管”李易洗好鱼,伸手从案板上取过菜刀“听卖鱼的讲,在开封地界做黄河鲤,讲究不多不少一面划八刀,我先用这条试试”

    “别动!”一听就是李珠儿的声音。

    又怎么啦?李易不明所以的半弓着腰。哎!还没两句话功夫,这丫头又要犯病了!

    李珠儿抢步过来,轻轻取过李易手中刀,低声道:“刚做一件称心事儿,尾巴就翘了!”

    端起地上鱼盆,轻快的瞥了傻楞的李易,手肘拐了拐李易,“洗干净就可以用的,鱼要全肢全鳞,这是规矩,以后遇到记不清的事要先问,别擅自做主!”

    这态度也转变的太突然了吧!李易受宠若惊的退后两步,呐呐道:“路上买了米,我……我……我去取米……”

    五斗粮食不过60斤重,一个半大青年提着走路轻而易举,李易左右手分提了三袋,口中叼了系糕点的麻绳,疾步进屋。

    娘俩敏感的看着李易,李杨氏责怪的瞪了李珠儿一眼,讪讪道:“易儿,昨夜珠儿也就随口一说,待会儿让她向你道歉!”

    “姨娘别多心,我买米不是珠儿妹妹的缘故,你别怪她……”李易放下米袋,掐头去尾把地窖存粮危害性告诉了二人。

    二人听说是这个原因,齐齐松了口气。李杨氏无奈道“官仓粳米好是好,但……”自责的摇头说道:“珠儿在织锦坊上工,一月工钱还不到三贯,姨娘给人加工的这梁山锤莲生意时断时续,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个,哪里……”

    “别担心吃不起米,这不是一天就赚回好几天的了吗?”李易把糕点递给李珠儿,“下工路上挑了几样点心,珠儿妹妹明日上工,感觉到饿了好自己垫垫。”

    李珠儿一边烧火,一边勾兑着粉芡,看到突兀出现的糕点,一时竟有些手足无措。

    李杨氏一门心思想促成两人好事。平时见两人关系生硬,不知叹息多少回,今见李易终于开了窍,笑吟吟的看着两人,一时老怀大慰。

    李珠儿飞快接过,掩耳盗铃的藏在身后,目光躲闪着二人,脸上莫名其妙的飞起一片红霞……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