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汉高帝刘邦传 > 第二章 刘邦家族变迁史 上
    刘邦的前半生生活在战国末年,那个时代尤其注重血统贵贱与祖先崇拜,因此很有必要探讨一下刘氏家族的历史渊源,以推测家族文化对刘邦人生的影响。

    现代人提到刘姓,头脑中便会想起“张王李赵遍地刘”这个民间谚语。根据最新人口统计,刘姓人口数量占百家姓排名第四位。今天中国的刘氏,来源纷繁杂乱,不可细说。然而,在22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刘姓(氏)的起源演变却十分清晰。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班固把上述两条记载综合在《汉书》中,记载:“《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范氏为晋士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为刘氏。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故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

    司马迁曾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所谓“五帝”,应当根据《吕氏春秋》的记载为“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也就是说,西汉时期的学者在谈论中国历史时,认为唐尧之前的“五帝”过于久远,属于传说时代,不可信,因此像《尚书》这样的古老典籍只从唐尧开始记载。

    四千多年前的远古时代,在唐邑有一个善于制作陶器的部落,称为“陶唐氏”。陶唐氏中,有一个名为放勋的年轻人,因为贤达善良而成为陶唐氏的首领。再后来,放勋带领陶唐氏统一了周边部落,建立了唐国,以“尧”为尊号,史称“唐尧”。传说陶唐氏是黄帝十二姓之中的祁姓部落,所以尧为祁姓。帝尧的后裔受封于刘邑,便以刘为氏。

    在今天的中国,唐尧的后裔包括伊氏、邬氏、黎氏、杜氏、房氏、唐氏、陶氏、刘氏、范氏、先氏、居氏、士氏、随氏等诸多姓氏。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陶唐氏的子孙经历了唐尧时代、虞舜时代、夏禹时代,到刘累出生时,已经是夏朝后期。刘累曾经跟随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服饲养龙的本领,侍奉夏国第十三任君主孔甲。孔甲嘉奖刘累,赐氏为御龙氏,所以刘累便成为了“御龙累”。御龙累负责驯养孔甲的四条龙,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偷偷地把死龙剁成肉酱给孔甲食用。孔甲吃后很高兴,不久又让御龙累找来再吃,御龙累很是害怕,便举家迁移到了鲁邑。由于失去了“御龙”这一官职,御龙累便恢复为“刘氏”,其子孙也以刘为氏,这就是华夏最早的刘氏。

    从夏末到殷商,刘氏的子孙绵延不绝。商王武丁五十年,约公元前1200年,商国军队攻灭了豕韦国,刘累的后人由于在灭豕韦国之战中立下功劳,被分封到豕韦国,于是刘氏便以“豕韦”为氏,史书称之“在商为豕韦氏”。据说此国被灭前,国人善于养猪,并用猪皮制作大鼓,豕即猪也,所以该国被称为“豕韦国”。

    到了商朝末年,祁姓豕韦氏被重新徙封到唐邑,建立唐国,再次以“唐”为氏。

    《竹书纪年》:“成王八年冬十月,王师灭唐,迁其民于杜。”公元前1035年,唐国君主由于作乱而被诛灭,周成王分封弟弟叔虞到唐邑,建立姬姓唐国,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便改唐国为晋国。周成王又改封刘累的后裔到杜邑,后代遂以杜为氏,史书称之“在周为唐杜氏”。此时,天下诸国按照爵位划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杜国则属于伯爵国。

    《竹书纪年》:“宣王四十三年,王杀大夫杜伯,其子隰叔奔晋”。公元前785年,杜国君主杜伯被宣王冤杀,杜国太子隰叔逃到晋国。这一年,晋穆侯卒,晋殇叔继位,杜隰叔担任了晋国负责法律的士官,便以“士”为氏,改称为“士隰叔”。

    士隰叔的儿子士蒍,曾经辅佐晋献公定策,尽灭桓、庄之族及游氏,官拜大司空。士蒍生士缺,士缺生士会。

    士会,字季,担任晋国大夫,因为有功被分封到随邑,故以“随”为氏。公元前621年,随会在晋国的政治斗争中失败,被迫流亡秦国,此时由于失掉了在晋国的封地,又改称为“士会”。七年后,士会再次回到晋国做官,但他的次子士雃却留在了秦国作为人质。公元前593年,随会因功被改封到范邑,于是以“范”为氏。范会去世后,其子孙一连数代都执政晋国大权。直至公元前490年,范氏在政治斗争中彻底失败,才退出了晋国的政治舞台。

    在祁姓刘氏再次出现前,天下只有一种刘——姬姓刘氏!据《国语》记载:“定王八年,使刘康公聘于鲁。”可知,至少在公元前599年,姬姓刘国就已经建立。刘国自康公、定公、献公、文公、桓公五世,相继为周王室卿士,在朝总揽百官,出外号令诸侯,地位显赫。有趣的是,姬姓刘氏与祁姓范氏结为了政治婚姻,《左传》称其为“刘氏、范氏世为婚姻”。随着范氏在晋国政治斗争中的倒台,刘国也不久灭亡。姬姓刘氏和祁姓范氏的子孙都成为了布衣黔首,躬耕于田野之上。

    士会的次子士雃最后一次出现在史书中是公元前564年,“秦景公使士雃乞师于楚,将以伐晋”,此时士雃的侄子范宣子担任晋国中军佐,三弟士鲂也任职于军旅。士雃为了避免与亲人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于是从楚国回到秦国后就辞官了,隐氏埋名,恢复了六百多年前祖先使用过的“刘”氏。从此,士雃的后裔在秦国落地生根,繁衍生息下来,《左传》称之为“其处者为刘氏”。

    让人无法确定的是,士雃恢复为刘氏和刘国到底有没有联系?或许,士雃曾经想起了留在晋国的家族与姬姓刘国的联姻,灵机一动,脑子中顿时闪出那个数百年来都没有使用过的古老的氏,于是改为了刘氏。自此,祁姓刘氏与姬姓刘氏开始共存。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