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汉高帝刘邦传 > 第二章 刘邦家族变迁史 中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时间很快来到了战国初年。在秦国定居的祁姓刘氏家族虽然很低调,但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要服各种兵役、徭役等。魏文侯时期(公元前445年-前396年),魏国向秦国发动了两次河西之战,秦国大败,魏国则乘胜占领了秦国的河西地区。此时,秦国的祁姓刘氏可能是秦军的一名中下层吏卒,或许是一名运送军粮的徭夫,再或者是一名居住在河西地区的普通黔首,在这系列战役中被魏军俘获,西汉学者刘向称之为“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之后,祁姓刘氏就一直定居在魏国的西部,名不见经传,默默无闻。

    有趣的是,祁姓刘氏的发源地在唐邑,而唐邑在春秋时期属于晋国,在战国时期属于魏国,因此刘氏家族从秦国到魏国,颇有一种落叶归根回到故国的感觉。

    秦孝公时期(公元前361年-前338年),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迅速强大,向魏国发动了一系列战役,攻占了魏国君主最初的封地魏邑和都城安邑等城池,魏国战略重心东移,西部防线收缩,于是刘氏家族迁徙至大梁,《汉书》称之为“秦灭魏,迁大梁”。

    插一句,魏国由于继承了晋国的大部分领土,在战国初年又被称为晋国;后来魏惠王把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魏国又被称为梁国,比如先秦典籍《孟子》一书中就称魏惠王为“梁惠王”。与之类似的还有,韩国灭掉郑国后,迁都新郑,韩国又被称为郑国。为了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本文仍然沿用“魏国”这一旧称。

    除了《春秋左传》和《汉书》的记载,《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也记载了刘氏家族迁徙史,曰:“刘氏出自祁姓。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能扰龙,事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封为杜伯,亦称唐杜氏。至宣王,灭其国。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生士蒍。蒍生成伯缺,缺生士会。会适秦,归晋,有子留于秦,自为刘氏。生明,明生远,远生阳,十世孙,战国时获于魏,遂为魏大夫。秦灭魏,徙大梁,生清,徙居沛。生仁,号丰公。生煓,字执嘉。生四子:伯、仲、邦、交。邦,汉高祖也。”

    《新唐书》成书于北宋,内容多是根据唐朝流传下来的史料而作,距离刘邦所处的时代有上千年之久。其关于刘邦家族的记载,除了抄袭《汉书》,便是根据唐朝年间流行的刘氏族谱进行创作编撰,诸如刘累出生时“有文在手”等细节描写,可信度很低,读者君姑且观之,不必当真。

    迁居大梁城前,刘氏家族族长的身份估计是魏国军队的中下层军吏。假如是普通百姓,刘氏家族又岂会有机会搬家到权贵如云、豪富如雨的都城呢?

    根据史书中的只言片语进行推测,可得出以下基本历史事实: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

    公元前284年,赵国、燕国、魏国、秦国、韩国共同进攻齐国,魏国攻占了齐国两年前占领的宋国大部分领土。为了加强对新占领土地的管理,魏国在宋地设置了大宋、方与二郡。刘邦的祖父刘荣由于参加了魏国攻打齐国的战役,战役结束后,便举家迁徙到了方与郡丰邑。刘向称之为“都于丰”,班固则称之为“涉魏而东”。

    公元前257年,魏国丞相信陵君袭杀老将军晋鄙,带领军队去救援赵国,击败秦军后,信陵君便留在了赵国。楚国趁魏国内政大乱之际,出兵攻打魏国东部,攻占了丰邑等地。刘邦的祖父刘荣投降楚国后,被楚人任命为“丰公”,即丰邑之县公。

    公元前246年,信陵君回到魏国,带领魏军攻打楚国,丰邑投降了魏国,丰公刘荣被魏王免去官职。从刘荣作为魏武卒参加魏国攻齐战役,到担任楚国的丰公,约有三四十年的历史,足以使刘氏家族成为丰邑城中的名门望族。

    班固在《汉书》中称之为“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则有秦、晋、梁、荆之巫,世祠天地,缀之以祀,岂不信哉!”大致意思是,刘邦祖父迁徙到丰邑的时间较晚,因此刘氏祖坟位于丰邑的很少;等刘邦当上皇帝后,因为自己的先祖曾经在秦、晋、梁、楚四国居住,于是设置了四国之巫进行祠祀。

    刘邦是魏国人还是楚国人?对于这个问题,今天很多人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假如从刘邦出生时的时间算起,刘邦首先是楚国人,时间是10年;丰邑投降魏国后,刘邦又成为了魏国人,时间是21年;秦国攻灭魏国后,刘邦又成为了秦朝人,时间是19年;秦国灭亡后则成为了汉朝人,时间是11年。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在30岁之前便已经固定了。结合刘邦国籍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刘邦的前半生深受楚、周、商三种文化的综合影响。楚文化自然是不必细说,至于周文化,由于魏国脱胎于晋国,晋国又是周朝的封国,所以说十岁后的刘邦受周文化影响很深。为什么说刘邦也受到商文化的影响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丰邑原属于宋国,隶属于商文化的宋国统治了丰邑等周边地区长达七百多年,不论是魏国占领丰邑,还是楚国占领丰邑,到刘邦出生时都不到三十年。

    因此,单纯地说刘邦是哪国人、受哪种文化影响,是不全面的。

    从汉高帝刘邦建立汉朝,到十六世孙汉献帝刘协失去皇位,四百多年间,丰邑刘氏的后裔遍布全国各地。此处暂且不论是否为刘邦的直系后裔,根据2018年公安机关登记的全国姓氏统计数据,目前刘姓人口已经达到721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的5.17%。也就是说,平均20个人中就有1个刘姓之人。

    另外,在日本外来姓氏中,源自中国的有137个之多,其中源自刘邦后裔的就达47个。据《日本书记》记载,公元298年,汉献帝的玄孙刘阿知洞悉西晋王朝乱象将生、帝国大厦将倾,率领部分族人东渡日本。一两千年间,刘氏衍生了大藏氏、坂上氏、原田氏、高桥氏、丹波氏、多纪氏、金保氏、秋月氏、波多江氏、江上氏、原氏、小金丸氏、平野氏、末吉氏、田村氏、徳山氏、小岛氏等姓氏。其中,让人惊讶的是,高桥氏在今天日本的姓氏中居然排行第三!此外,原田氏在九州福冈市立有汉太公庙,并定期举行祭祀活动,以示不忘根本。

    上述事例同时表明,中华文明以文化认同为主。汉献帝的后裔移居到日本,尽管是刘邦正宗后人,但他们早已经融入到大和文化之中,只能算是日本人了。

    如今的中国人中,非刘姓之人中,也融入了不少汉朝皇室后裔的血统,比如《晋书·列传第十六》记载:“刘颂,字子雅,广陵人,汉广陵厉王胥之后也。世为名族。同郡有雷、蒋、谷、鲁四姓,皆出其下,时人为之语曰‘雷、蒋、谷、鲁,刘最为祖。’……初,颂嫁女临淮陈矫,矫本刘氏子,与颂近亲,出养于姑,改姓陈氏。”仅此一例便可以看出,雷、蒋、谷、鲁、陈五个姓氏中都有刘邦的后裔存在。

    “刘”这个字中蕴含的文化意义远大于血统亲疏。三千多年前,“刘”的金文写法是“卯金刀”,字形仿佛是一位全副武装的战士,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祖先不畏艰辛、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尚武精神。“祁姓刘氏”是唐尧的后裔,“姬姓刘氏”是周文王的后裔;至于其他刘氏,只要向前追溯历史,都能找到一个相应的远古贤君作为先祖。因此,刘姓的读者君无需为“是否为刘邦后裔”这个问题纠结;对于非刘姓的读者君,可能你们中的某个人正是变更了姓氏的汉皇室后裔。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