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刘邦35岁。此时,刘邦的身份是秦朝四川郡沛县的泗水亭长,家中有一妻一子。
秦国灭亡楚国后,把丰邑、沛邑等原宋地的城邑划归到新设置的四川郡管辖。所谓“四川郡”,顾名思义,来源于境内的四条河川——淮水、沂水、濉水、泗水。四川郡的郡治位于沛县,大约汉朝时才迁到了相县。
《括地志》记载:“泗水亭在徐州沛县东一百步,有高祖庙也。”由此可知,刘邦的办公地点泗水亭距离县城并不遥远。泗水自北向南,水量充沛,水中鱼虾鳖蛤甚多。泗水亭濒临泗水,尽管位卑薪薄,生活时常陷入拮据之中,但是刘亭长的一日三餐中,最不缺少的食物便是鱼肉。
(一)爱讲排场的泗水亭长
设立四川郡后,秦政府开始大力推行秦国的法律制度、文化习俗等。由于在短时间内迅速吞并了大量的领土,来不及培养足够的官吏,因此秦政府不得不吸收本地人充当官吏。
在秦代,一般的庶民和无产阶级是没有资格做官的。要想进入公务员编制,家里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家才能踏入仕途。于是,刘邦凭借着家里良好的经济条件和好友萧何的运作,顺利成为了一名大秦公务员,史书上称之为“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年轻时,由于祖父是楚国的丰邑县令,刘邦过着钟鸣鼎食般的富贵生活,每天和一帮小兄弟指点江山、喝酒吃肉,生活过得优哉游哉。秦并六国后,按照秦法规定,原来的大家族必须分家,丰邑刘氏家族自然也不能避免。于是,刘邦带着老婆孩子脱离了原来的大家族,单独居住,由于不擅长治产业,再加上大吃大喝等习惯,刘邦的生活逐渐变得拮据起来。
但是,作为丰邑的一哥,排场还是要讲得。既然家里揭不开锅,那就到亲戚家中混吃混喝吧。一两次还可以,但次数一多,终于和亲戚发生了矛盾。
九十多年后,太史令司马迁到丰沛一带游历时,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高皇帝带着一帮弟兄去大嫂家准备吃饭,这位大嫂故意用勺子剐蹭锅底发出声音;高皇帝的朋友们一听着声音,以为没饭了,于是都走了。
这件事让刘邦觉得很丢面子、难为情。多年以后,成为皇帝的刘邦依然对此事耿耿于怀,不能释然。其实,这位大嫂也不容易,由于丈夫在六国战争中死去,她成为了一名寡妇,一直没有改嫁,辛苦地抚养儿子。孤儿寡母,生活不易啊。她唯一的错误就在于处理刘邦蹭饭时,过于急躁,没有掌握好技巧,让刘邦觉得自己在朋友面前颜面大失。
讲故事者拉住司马迁的衣袖,唾沫星子乱飞,又讲了一个自己听到的传闻:高皇帝当亭长时,常常到城中的王媪、武负酒肆中赊酒喝,王媪据说是城内豪杰王陵的母亲;高皇帝喝醉了,躺倒就睡,两个女人看到高皇帝身上常有龙出现,觉得很奇怪;高皇帝当时号称“小信陵”,每次去买酒,留在店中畅饮,仰慕者们纷至沓来,售出去的酒比平常多好几倍;到了年终,这两家就把记帐的竹券折断,不再向高皇帝讨帐。
常言道:有多大锅,下多少米。刘邦的偶像信陵君是魏王的弟弟,有自己的食邑,可以养大批门客。但是,刘亭长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公务员,家道中落,居然要学习信陵君,结果就是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窘迫。
(二)刘邦的朋友圈
第一,主吏掾萧何。主吏掾相当于县组织部长。萧部长也是丰邑人,年纪大概比刘邦大了一岁,办事灵活,工作能力强。刘邦还是布衣时,曾经与通缉犯张耳参加过反秦活动,萧部长凭借着自己的特殊身份,为刘邦遮掩过去,提供庇护;等刘邦当上了亭长,因为处事不圆滑,得罪了很多县里的干部,萧何也经常为刘邦开脱。后来,郡里的三把手——监御史平外出检查工作时,萧何被抽调跟随监御史的属官办事。由于萧何经常把事情办得有条有理、清清楚楚,获得了监御史的赏识。很快,萧何便从沛县主吏掾的位置上提拔到郡里,在郡守身边担任一名卒史,级别从科级升为处级。由于在年终考核中名列第一,监御史打算把萧何举荐到首都咸阳去工作。一番感激推辞后,萧何才没有被调走,继续留在沛县工作。
第二,狱掾曹参。狱掾相当于县公安局长。曹参的年龄大概比刘邦小一两岁。曹氏家族是沛城中的豪族,刘邦的妻子曹氏便出自这个家族,还有刘邦起兵初期担任左司马的曹无伤。曹无伤此时的职位估计是沛县的县尉。
第三,厩司御夏侯婴。沛县人夏侯婴比刘邦大约年轻十多岁,是县廷小车班的一名司机。每当接送完领导返回,路过泗上亭时,他总是去拜访一下刘亭长。两个人关起门后,天南海北地聊天,相谈甚欢,总是忘了时间。在谈话中,夏侯婴的角色是一名安静的听众,时不时地提一些问题;而刘邦则是滔滔不绝的演讲者,讲述着自己对沛县大小官员的看法与胸中伟大的梦想。两人的关系日渐升温。后来,夏侯婴通过刘邦的途径,认识了组织部长萧何。一番运作后,夏侯婴“试补县吏”,后来正式成为了一名县政府公务员,由工人编制转为了干部编制。
第四,狱史任敖。任敖是曹局长的下属,比刘邦大约年轻十多岁,与刘邦关系一向很好。
第五,朋友周勃。周勃是周王室的后裔。秦国攻灭西周国后,周人向东逃亡,周勃随家人先是迁到了韩国的卷县,又迁到了楚国的沛县。作为外来户,为了生计,周勃编织养蚕用的器具进行售卖,还常在人家办丧事时吹箫、奏挽歌。周勃身体强壮,能拉开硬弓,年龄比刘邦年轻十多岁。
第六,狗屠樊哙。樊哙以屠狗为生,比刘邦大约年轻十多岁。后来,在刘邦的资助下,樊哙迎娶了吕雉的妹妹吕媭,与刘邦成为了连襟。刘邦大力结交樊哙,大概是模仿信陵君结交屠夫朱亥啊。
第七,跟班卢绾。卢绾与刘邦居住在同一个里闾,又同一天出生,自小关系便十分紧密,是刘邦最坚定的追随者。
第八,沛城老大王陵。王氏家族是沛城的豪族,刘邦的母亲大概来源于这个家族。王陵年长刘邦十几岁,刘邦像兄长一样侍奉王陵。
……
(三)刘邦的工资
让我们先研究一下当时的物价。
《汉书·食货志》中曾记载了几个有趣的数据,分别是:一个农夫的口粮每月是1.5石,每石30钱,每年的祭祀费用300钱,每年的衣服费用300钱。
这些数据是战国初年魏国的物价。那么秦朝时期的物价怎么样呢?
在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中,《秦律十八种·仓律》记载:“隶臣妾其从事公,隶臣月禾二石”;《秦律十八种·司空律》记载:“有罪以赀赎及有债于公,以其令日问之,其弗能人及偿,以令日居之,日居八钱;公食者,日居六钱”。前者的含义是官府给男奴一个月发2石口粮,后者的含义是为官府偿还债务的人,每天工资是8钱,吃官府提供的伙食是6钱。据此,我们推断秦朝时1石粟米的官方价格为30钱,这还是在不算食物加工费的前提下。
根据上述两种数据,可以推测在刘邦生活的四川郡,1石粟米的常价约为30钱。当然,如果碰到战乱,粮价自然会飙升的。
那么问题来了,刘亭长的年薪是多少石呢?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三老掌敎化。嗇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与出土秦简对比可知,亭长属于武吏系统,主要负责大约十个里闾的治安维护,掌管缉捕盗贼和维护邮传。亭长下面约有四名亭卒,分为亭父和求盗两类。其中,“亭父”掌管开闭与扫除亭舍,负责接待过路官员;“求盗”则跟着亭长在辖区内巡逻,捉捕盗贼。亭长往上一级是“校长”,汉代以后称为“游徼”,属于乡一级的官员。再往上一级,则是县尉,属于县一级的官员。
用现代话说,亭长的地位很低,比乡镇派出所所长还要低一级,又比行政村的协警稍高。因此,把亭长理解为派出所所长是不准确的。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校长的工资有一百六十石、一百二十石两等,属于“有秩”之吏,而“有秩”是《二年律令·秩律》中秩次最低的等级。很显然,作为校长的下级,亭长属于少吏的级别,年薪不满百石。一石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斗,计日而食为一斗二升,所以百石以下的少吏又被称作斗食小吏。
综上所述,刘邦的年工资不满百石,换算成钱财,则每月不到250钱。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