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汉高帝刘邦传 > 第十章 项籍降生
    公元前232年,项籍终于出生了。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项籍的出生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件小事,但是对于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而言,意义却很重大。

    此时秦政27岁了,作为秦国的一把手,他已经着手攻灭六国了。他看着案几上铺开的地图,心中憧憬着未来,眼神一定是刚毅而果断的。

    至于24岁的刘邦,在丰邑城中过着富贵的官三代生活,他的儿子刘肥刚一岁。娇妻、幼子并没有消磨他的意志,或许他正计划着前往大梁城,以追随偶像信陵君的足迹。

    当项籍还躺在母亲的怀中无意识的吃奶时,秦政和刘邦的身体早已经成人,并且有了自己的儿女。项籍后来输给了刘邦,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项籍太年轻了!

    对于三人的出生,可以这样比喻,秦政含着金钥匙出生,刘邦含着铜钥匙出生,而项籍则含着银钥匙出生。作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人物,我们很有必要详细介绍一下项籍的家世背景。

    (一)姓芈还是姓姬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汉书·陈胜项籍传》记载:“家世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司马迁和班固二人的记载基本上一致,只是没有交代项氏家族的姓,到底是楚国芈姓王族,还是姬姓项子国后裔?到了宋代,部分学者认为项氏家族属于楚国王室,因为有功而被封于项县,所以改为项氏。

    事实上,要驳斥这种论断很简单。两位史学家都提到项籍是下相人,下相县位于四川郡的东部,与东海郡交界;而项县则位于淮阳郡,即今天的河南省沈丘县与项城市的交界处;如果项氏家族因为有功而被封于项地,那么项籍的籍贯就应该位于项县。这就犹如刘邦的祖父成为了丰公,刘氏家族就在丰邑定居一样。

    因此,史学家所谓的“封于项,故姓项氏”,指的是项籍的祖先在周代前期被封于项地一事。因此,项籍属于姬姓。

    插一句,秦灭六国后,重新规划行政区域,刘邦也成了四川郡人。也就是说,刘、项二人在某种程度上是老乡。

    另外,司马迁说得“项氏世世为楚将”中的“世世”带有夸大的成分。项氏家族最早的名人也就是项籍的祖父项燕,再往前,就没有史料记载了。

    (二)与两位长辈的亲疏考证

    项籍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楚军中的将领。在那个年代,这意味着他们过得都是刀口上添血的日子。因此,当项籍出生时,项籍的长辈给他起名“籍”,大概希望他长大以后能成为一名文臣,而非靠刀口上添血而求取富贵的武将。至于项籍的“字羽”,大概是楚国人自由浪漫的精神的体现。他的祖父名燕,他的字是羽,两者应该有联系吧。

    项籍成年后,称项氏家族的两位长辈项梁、项缠为“季父”,根据《项羽本纪》中“梁父即楚将项燕”的记载,可以推定项梁是项籍的亲叔叔;至于项缠,也就是读者君所熟知的“项伯”,“伯”代表着排行老大,却被项籍称为“季父”,因此项伯是项籍的堂叔。据此,我们可以确定,项籍的父亲是项氏家族的嫡长子,年龄在堂兄弟中排行靠前。

    理清了项籍和项缠的亲疏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项缠后来帮助刘邦的行为。

    (三)少年时期的教育

    项籍年龄再大一些时,季父项梁便让项籍读书认字。他只学了一半,便放弃了,觉得没劲。于是,项梁又教他学习剑法,他学了一段时间,又放弃了。项梁感到十分恼怒,看来这是个问题少年啊。项籍对自己行为的解释道,“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对抗万人的本事。”

    项梁认为侄子项籍的想法很特别,于是试着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非常高兴。然而,当项籍刚刚懂得一点兵法的大意时,又不肯学习了。典型的急躁型性格啊!

    一个人的基础知识有多宽广,就会导致他的眼界有多高,也决定了他的未来能走多远。如果知识面过窄的话,眼光就会变得狭隘、短浅,成为一方枭雄是没多大问题的。但是,如果想成为一统天下的英雄人物,半桶水的知识就远远不够了。

    年轻造成的经验阅历不足,再加上不愿意读书,单凭着感觉做事,这便是项籍后来走向覆灭的原因。

    (四)创伤后应激障碍症患者与煮人狂魔

    项籍在九岁的时候,就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剧变。他的祖父、父亲在与秦军的作战中战死,随后他与季父项梁为躲避秦军而四处逃亡。一个九岁儿童的生活,从“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突然剧变为“颠沛流离、亡命天涯”。其中的落差之大,是一个儿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稚嫩的心灵便产生了无法愈合的心理顽疾。严重的心理疾病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每当他情绪失控时,总是通过残忍的杀戮以宣泄内心的不快,比如屠城、烹杀战俘等等,有时候还会选择纵火。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时期经历的不幸事件会对儿童的身体和心理成长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项籍经历的仅仅是心理上的不利影响。这种影响伴随着他的一生,让他倾向于用暴力和杀戮解决问题。这种方式使他获得了心理上的巨大快感,但也最终毁了项籍的一生。

    当然,虽然项籍有严重的心理疾病,但并不否定他是一个高智商的人。

    事实上,无论项籍还是司马迁,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年幼的项籍经历了国破家亡,而清高的司马迁遭受了最具有侮辱性质的阉割。用现代医学术语说,他们二人都会患有不同程度的PTSD,即创伤后应激障碍症。在缺少医疗条件的古代,上述二人很难取得治疗,只能靠自我调整。如果调整无效,迎接他们的就是毁灭!

    对于项籍而言,我们仅列举四次历史事件,以勾画项籍的性格。

    公元前209年9月,会稽郡太守殷通收留了项氏叔侄二人,当殷通想要和项籍商量起兵的事情时,“籍遂拔剑击斩守……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公元前208年6月,项籍第一次攻城时,“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所过无不残灭”。

    插一句,“屠”这个字在那个时代的意思是“带有些许杀戮性质的攻克”,当“屠”字后带有情况说明时,才等同于今天的“屠”。也就是说,秦汉时代的“屠”字和后来的“南京大屠杀”中的“屠”字不一样。

    公元前206年9月,项籍想通过要挟王陵的母亲,劝说王陵归顺自己,但王陵的母亲却劝说王陵归顺刘邦,“(陵母)遂伏剑而死,项王怒,亨陵母。”为了顾及项籍的高大形象,司马迁特意把这段记载《陈丞相世家》中。王陵的母亲已经80多岁了,尽管已经自刎而死,尸体仍然被项籍残忍的烹煮了。

    公元前203年6月,当项籍攻克荥阳城,劝说汉御史大夫周苛投降无效时,“羽亨周苛,并杀枞公”。

    烹杀大概是最残酷、恐怖的刑罚了。而项籍的对手刘邦却从来没进行过一次烹杀。两人在当时留给人们的形象是,刘邦是一个宽厚、稳重的中老年人,而项籍则是一个冲动、嗜杀的年轻人。这也就是为什么项籍阵营中很多人倾向于投靠刘邦的原因。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