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誉为京都北方屏障的玉明城外广阔的平原上,大梁国名将定国侯李恭集结三十万人马,与戎狄十万主力骑兵展开了正面对决。
这是场让人抱有很大期望的决战,不管是地形、人数均是大梁国占绝对优势,而且是以逸待劳。定国侯李恭乃将门之后,深谙兵法,以治兵严苛、用兵谨慎著称。他总结了此前各个城池失陷的原因,认为单纯依靠城墙被动防守难以击退敌人,必须趁敌孤军深入,抓住机会进行正面决战,再适时反击,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为此,李恭将三十万人马中五万用于守城,五万用于机动,另二十万分成三路,背靠玉明城,借助两侧山势,组成犄角大阵,自己亲自指挥中路军。只待戎狄骑兵冲来,即用中路正面抵住,再指挥两翼抄前,将敌人包围灭杀。显然只需严阵以待,就可稳操胜算。更让定国侯信心十足的是三十万人马中有十万是骑兵,这几乎是目前梁国的所有骑兵。
所有人都期待着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以绝对优势给戎狄人致命一击,就算不能将戎狄人赶尽杀绝,起码也要将其赶出大梁国境,一吐国土沦陷、国人被肆意杀戮的恶气。
戎狄人到了,他们看到阵势井然的梁国大军,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后退十里安营扎寨,就地歇息起来。
要不要趁敌立足未稳抢先进攻?李恭经过思索,放弃了这个诱人的想法。敌未动我不动,以静制动方为上策。后世有史学家分析认为他错过了惟一的胜机,但也有人认为他避开了戎狄人专为他设下的陷阱。
第二天,戎狄军首先向梁国军发起试探性进攻,似乎意识到中路梁军最强,戎狄人首先向左翼发起攻击。李恭沉着应对,利用令旗指挥左翼列阵坚守,同时,指挥中路军向敌人侧翼发起冲击,并指挥右翼部分兵力进逼敌人尾部。戎狄骑兵三段受攻,不得不撤出战圈。李恭谨慎起见,不作追击,下令各部撤兵回营。
第三天,戎狄军又向梁军右翼发起进攻。李恭继续沿用昨日战术,逼迫敌军撤退。因为戎狄皆为骑兵,进攻速度极快,两翼梁军不得不逐渐加强防御工事的修筑,以限制戎狄骑兵的速度,并减少人员伤亡。
第四日、第五日同样如此,戎狄军总是避开中路,只对两翼用兵,且不作激烈缠斗,战局稍有胶着就快速撤出。梁军发现,挖掘沟堑和摆放木刺最利于对戎狄骑兵的防守,因此逐渐加深沟堑,并将木刺摆得密密麻麻。
这的确起到了效果,戎狄的进攻越来越弱,最后像是应付差事似的,进攻的节奏越来越缓,投入的兵力越来越少,甚至有时就出来数十人吆喝一阵,冲着梁军撒泡尿就退回去了。
敌人不过如此嘛,梁国将士的信心高涨了起来,部分梁国将士开始怀疑己方采取守势是不是太过谨慎。明明兵力是戎狄人马的三倍,却竟然被动防守,有力难施,这让梁国上下倍感焦躁,朝中不满之声也越来越高,给将领们造成极大压力,纷纷要求主动出击。同时,戎狄人进攻节奏的趋缓,也让一些有经验的将领怀疑是否戎狄人是否已是强弩之末而准备撤退。因为按常理分析,长途奔袭之后的持久对峙应是对戎狄不利的。包括李恭也在怀疑自己是否太过保守,他决定改变战法,变被动为主动,实施战略包围。他将五万步兵和一万重甲骑兵置于中路,其余兵力加强两翼并拉长战线,机动师则悄悄绕至敌后,准备在敌人下次进攻时衔尾而攻,协助两翼实施包围。准备工作顺利地异乎寻常,戎狄人毫无反应。
第十三日,戎狄人似乎察觉不到可能被包围的风险,仍然漫不经心地兵分两路,分别攻向左、右两翼。李恭紧盯着戎狄的进军,命令两翼严阵以待,准备在接触战一打起来,就命两翼紧咬住敌军,其余部队则快速包抄,形成合围。
就在两翼即将接触的时候,一声浑厚悠长的号角声突然响起。两路戎狄骑兵一改往日的庸懒,突然转向,猛然加速冲向李恭的中路军。同时,戎狄其他主力军也不顾梁军两翼的威胁,只用少量兵力阻击两翼,其余全部冲向李恭的中路军。
李恭突然意识到,戎狄人采用的是凿穿之术,而目标就是自己。真正的决战就这样突然到来,此时胜负的关键就看中路军能否在两翼及穿插部队形成合围并发起进攻前抵挡住敌军。
后世战争学家对中路梁军的英勇抵抗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万重骑兵迎着敌人的劲箭硬弩奋勇向前,纵然身上重甲被利箭数次穿透,只要一口气在,也继续冲锋,不畏牺牲,直到最后一个重骑兵也倒下。五万步兵结成防御阵势,面对敌人居高临下的马刀劈砍也毫不后退,硬生生阻挡了一个时辰才被敌人冲开防线。
但讽刺的是,两翼的梁军却受到自己修建的层层防御工事的阻拦困扰,面对少量戎狄兵的阻击,竟然未能在一个时辰内形成合围攻击,这成了梁军惨败的主要原因。最后,中路军被冲垮,李恭被杀,整个指挥陷于混乱,结果三十万大军被戎狄人逐一分割击溃。城外的大溃败直接击垮了玉明守军的反抗意志,五万守城军打开城门投降,玉明城就这样被轻易攻陷。
玉明会战的惨败不仅仅造成北方屏障的破碎,同时也彻底击垮了梁国军人的信心,动摇了梁国上下的抵抗决心,让他们从心底产生戎狄骑兵无法击败的挫败感。
这一刻,很多人都在思考,那曾经聪慧勇猛、开疆拓土,并建立广阔大梁帝国的中原儿女,何以繁衍到今天这一代就这么不堪一击了呢?
可是,毕竟是三十万人哪,就算是战术失误,也不应该会败的如此彻底,到底是为什么?后世众多历史学家在分析了个人战力、天时地利、战略战术等因素之后,却仍得不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最后,部分史学家不得不总结道:这是天命使然,是上天赋予了戎狄人可与魔鬼相比的无敌战力。就算是梁国人再多再勇敢,且加上战术高明,但人怎么可能与魔鬼抗争呢?
但也有更现实的学者在深思,一样的身体和四肢,且中原文化一向自认为渊源流长、博大精深,但为什么会形不成强大的战斗力?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历史如生命般总是在不断轮回,若弄不清这些问题的根源,那么这些悲惨的经历必然会再次出现。
虽然取胜,但戎狄人也付出了二万余人的伤亡代价,但随着后续军队的合拢,戎狄人再次汇聚了十万精骑和三万工匠兵,并快速抵达大梁首都建安城下。
玉明会战败得如此惨烈,彻底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而建安城内惟余五万卫戍师。因此当昌泰帝和众大臣看到建安城下戎狄雄壮的兵马时,只能后悔当初未及时转移。在戎狄骑兵的铁蹄之前,纵然是巍峨高大超过玉明城一倍的建安城也开始瑟瑟发抖,只能将惟一的希望寄托于各路勤王军前来解围。
戎狄人没有急于攻城,而是用五万人马将建安城包围,另外八万人趁各路勤王军未合拢时主动迎击。当勤王兵力达到二十万的东南军统领延庆王首级被戎狄人用旗杆挂着插到建安城下时,大梁国君和众大臣彻底陷于绝望。
而围城的五万人也没有闲着,他们四处派兵去周边乡村,烧掉村民的房屋,破坏他们的农田,却奇怪得没有大肆杀戮。于是部分失去家园的人不得不避往建安城,而更多的村民却被驱赶着拖家带口地进入建安城。建安守军初时担心戎狄人会跟随村民攻城,但戎狄人却没有任何攻击动作,他们放开包围,任由甚至强迫村民入城,只是切断了建安城的粮道。
不过数天时间,建安城人口增加十余倍。初时,大部分人欣喜于守城力量的增强,但多日之后,粮食的快速消耗让他们意识到人口太多已成为坚守城池的最大障碍。于是城内开始控制粮食供应,除了皇亲国戚和部分守军,大部分人不得不忍饥挨饿。
除了控制粮食还要控制药材,守城战必然会产生大量伤员,药材当然要留给受伤的士兵。普通百姓生了病已无药可用,无论多严重,家人也只能看着他痛苦哀嚎却束手无措。虽然戎狄人并没有马上攻城,但一天天的,城内百姓只能在饥饿和煎熬中祈祷明天能带来生活的希望。
半个月后,随着各地前来勤王的军队越来越少,戎狄人开始组织工匠兵和掳掠来的奴隶制造攻城器具。在戎狄人忙碌的身影下,已建国六十八年的大梁王朝只能在战栗中数着剩下为数不多的日子。
而承载着中原民族数千年辉煌与骄傲的中原文明,也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拷问:没有战斗力的文明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