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远与送行者们寒暄完就是热热闹闹的留官靴,观德政碑仪式,一个多时辰后,春风得意的吴县尊心满意足上船挂帆而去,恰与一艘要靠泊的大船擦身而过。
宁知非正目送官船远去,身边蓦然响起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呦,舍不得了!不过就算你这忤逆子把眼珠子瞪出来,吴县令也回不来了”
是宁知礼,他身边还跟着几个宁家三房子弟从四面围过来,眼中的恨意与脸上的不怀好意根本不加掩饰,“这忤逆子悖逆宗族不当人子,各位兄弟须手软不得,好生教教他孝悌友恭之道”
合围上来的另四人暴应声中带着浓郁的血腥气,他们对宁知礼的意思心领神会,总算等到收拾宁知非的时候了,今天固然要不了命,但必得让他见血。
此时人群未散,宁知礼等人引发的冲突顿时惹来无数看热闹的目光,距离近的多是县中头面人物,一看这场景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不过却没人上前制止,不少人顺势看向宁志远及阮家在场的主事人,两人却不约而同偏过脸去看远江风景。
“我就说嘛,宁家终究是忍不下这口气的”
“刚锋易折,少年人不能不知中庸之道啊”
“嗯,吃一堑长一智,今日之事于这宁家子未必不是好事”
宁知礼没心思理会这些旁观者们饱含生活智慧的议论,他只是有些疑惑宁呆子怎么还一点反应都没有,或逃或躲或告饶全没有,一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静定。
这不对啊,只是此时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也容不得多想。
“上!”宁知礼一咬牙冲了上去,随之就见对面的宁知非向着他面露微笑,并举起右手翘起拇指与食指做了个古怪的手势,甚至还带有一声“嘭”的音效。
宁知礼看不懂啥意思,脑海中却瞬间浮现出族中考校时他摇手指的样子,两者挺像,不过那次他可是吃了个大亏。
然则根本不容他再多想,额头处蓦然传来一下剧痛,疼痛之烈犹如被人拿石头迎着脑门子拍过一样,“啊”的惨叫声中翻到在地,等手摸上额头随即就是更尖利的惨嚎,“血!谁?”
围观者们看的清楚,变故来自于码头上刚刚靠泊的大船,船上突然出现的几个镇军军士张弓搭箭一轮齐射,宁知礼等五人便应声倒地。此时,那几个军士射箭后的势子都还没收。
怎么会有镇军?
这船上人是谁?
哗然声中,貌似在看远江风景,实际上一直关注着这边的宁志远又怒又怕的飞奔过来,待看到长箭都已去了铁矢,宁知礼虽血流满面却并无性命之忧后颤抖的身体才勉强稳住。
不等他扬声发问,先已听到宁知非朗声道:“多谢袁公子援手之情,既然来了就请下船一会吧”
“我来高阳就是为了寻你的,自然要下船”大船上军士分开处,露出个衣着锦绣的贵介公子来,只看他脸上那仿似万事不在意的慵懒表情,正是如假包换的刺史衙内袁嗣宗。
“来呀,先把这几个聚众行凶的歹徒给某绑了”随着他一声令下,一队虎狼般的镇军军士涌下船来二话不说便将宁知礼五人摁头攒蹄的捆了,伸手去拦的宁志远直接被掼了个趔趄。
宁知非从他身边走过却瞅都没瞅他一下,上前迎住从搭板上下来的袁公子边见礼边道:“半月之前我自州城返乡时你说要来高阳寻我耍子,原以为只是句笑谈,没想到公子不仅来了,还来得这么快。呦,嫂夫人也来了,真是稀客”
“行了,都被人当猴看了还客套作甚,快走”袁公子与宁知非搭了搭手就算见礼,“你以为我想来这么快,出了晦气事了”
宁知非看他脸色不大好就知道真是出了事,当下也不再多言,引着袁公子一行家去。行走之中注意到两人周遭被护卫的严严实实,极力想靠过来的宁志远连十步距离都接近不了。
这阵势让宁知非心下都犯嘀咕,更别说码头上的其他人了,根本无需喝道,人群已如潮水般分开,直到他们去远之后方敢议论。
“那公子是谁?好大的威势!”
“我似乎听到宁家子称他袁公子”
“袁?那个袁啊?”
“切!你自己想想房州之地还有哪个袁能驱使镇军如走卒”
“兰芝先生说的是……袁知州?”
兰芝先生懒得再与身边这帮子没见识的措大闲话,只将目光远远投向宁知非的背影,“走了个吴县令,又来个袁公子,这宁家子真是个异数,嘿,宁家呀宁家……”
宁知非自然不知道身后有多少复杂的眼神在看他,不过就算知道他也不会在意。一路到了赁处,众镇军皆在外等候,只有绿杨及两个贴身的小厮丫环随着入内。
袁公子与绿杨先是去给宁王氏见礼,宁王氏见儿子的好友来访本是极高兴,但在知道两人的身份后就无论如何也自在不起来了。宁知非见状忙将两人引到了自己房间。
“到底出了什么事儿?”
袁公子接过宁知非递来的茶盏一口气喝干,恨恨声道:“还记得万家盗案嘛,领头的贼厮孙不义是孙不仁的亲兄弟,真他娘晦气!”
“孙不仁,华阳山那个盗匪头子?你可是知州衙内啊,还怕他!”
袁公子翻了宁知非一个大白眼,嗤笑声道:“你怕是读书读傻了,真以为当今天下还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朝!安史之乱,繁华落尽,如今的朝廷拿那几个强藩都毫无办法,地方上还能太平的起来?”
说着说着,他的语调里没了谑笑多了几分沉重,安史之乱实是唐人心中最大的疼,即便不关心世事如他也难免俗。
安史之乱从根本上改变了王朝的一切,波及到地方州县的表现之一就是治安大坏,尤其是房州这样地处南北咽喉,境内又多山之地更是如此。
华阳山孙不仁是房州最大的盗匪头子,人人皆知他的凶残之名,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手底下到底有多硬实,那柄鬼头刀又有多利。
“这贼厮是个真正的狠人,孙不义在他面前简直不值一提,贼厮鸟想捉了我去换他兄弟,我不得出来避避风头?”
宁知非无语,他还真不知道如今的中唐天下竟是这么个世道,“要避也是在州城更安全吧,再说这避要避到什么时候?”
“州衙在华阳山有耳目,你以为州城里就没有他们的探子?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我本是要往襄州去的,好歹避到刑部公文下来孙不义砍头问斩后也就断了孙不仁的念想。折到这里是想提醒你一声,毕竟当日捉孙不义你是首功,得防着点”
言至此处,袁公子一顿道:“要不你随我一起到襄州,好歹是个伴当”
宁知非对于“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深表赞同,但细想了想后终究还是走不了,一则宁王氏的病最宜静养,这段日子虽大有起色怕也禁不住这样的舟车劳顿;再则方先生那里不好交代,眼瞅着不到很快就是州试之期,课业上也实在耽误不起。
思忖清楚后只能婉拒,袁公子随性也未勉强,只是问他码头上那几个意图围殴他的人该如何处置,并言明他要想出气的话自己不介意搭把手。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