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只有把对子对上才能把事情圆回来。
乾隆皇帝的文采不怎么样,对对子却是一把好手,今天这对子曾经被称为绝对,连纪晓岚都对不上,并且他还对乾隆皇帝号称“整个大清就没有人能对的出来!”
对联对的好首先是应景,这个吃西瓜的上联虽然通俗,却把眼前吃瓜情景儿都描述了。还有一个是自重身份,坐北朝南的只能是皇帝,吃西瓜,东吐籽,也有讲究,皇宫中妃子都是住在西宫的,皇子们或者说太子住在东宫。一句话又隐含了皇帝在宫中的生活起居,这个就不简单了。纪晓岚只所以不敢对,就是因为如此,谁敢和皇帝相对?谁能和皇帝平起平坐?所以,他说整个大清也没有人能对出来。
至于这对子中包涵了北,南,西,东四方位,只是才艺上的小技巧,对于喜好对联的人来说却不算什么了。
乾隆皇帝正暗自得意呢,连纪大才子都对不上,你这个村野丫头还不乖乖认输?看着还有几分姿色,我是不是要带到后宫里去?
“春耕夏种,收秋实,粮需冬藏”
香菱又要感谢前世对对联的关注了,讲真,否则她也不能通过一副对联就判定出眼前人就是乾隆来。那时候因为要应付写作文而留意了不少对联,因为电视上乾隆和纪晓岚的插科打诨,让她知道了吃西瓜的桥段,可见任何知识都是有用的。
而香菱的下联直接剽窃了网友的成果了,那时候因为听说是绝对,特意到百度上搜了,果然高手在民间,网友对的不仅对仗工整严密,意境身份一样不少。磕头作揖的那个太奴性,还是留给穿成了纪晓岚的去对吧,“见秋香,着夏装”咱也不好太犯贱不是?“东倒西歪”--—痞气!“看左转”?不要不要,那个理发的对联已经犯了忌讳,还要再往伤口上撒盐,真当老虎是吃素的?
香菱只选了农耕的这句,和现在也完全应景儿。往小里看你坐在这里吃西瓜,往大里看现在可不正是战天斗地耕织忙的时候吗?春耕夏种的农妇对坐北朝南的皇帝也完全对的上;至于你东宫的崽崽都是西宫生的,咱们冬天的粮食也都是秋天收的;春夏秋冬对北南西东,完美。
隐含的话那就是“皇帝帅哥别生气,你看我就是个种地的,就关心田里春耕夏种这些事,嘻嘻,先头言语冒犯,这个,就不追究了吧?”
猛然听香菱对了出来,还是如此地工整,最妙的是意境隐喻都对得上。纪晓岚这老狗竟然糊弄我,我回去要砍了他的狗头!
这其实不怪纪大才子,那次是纪晓岚在吃西瓜,你说他“坐北朝南”,他如何敢对?这次是你自个儿“坐北朝南”吃西瓜,那当然人人都对得。
“楼角初销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乾隆突然吟出这首《减字浣溪沙》上阙,到此戛然而止,眼神定定望向香菱。
他是要借用贺铸词中对一位美貌高洁的温婉女子的倾慕,来隐约表达自己的企图了。此刻落日融金,暮云合璧,把天空渲染地极尽绚丽辉煌,而山野间却又极幽静,和天空的热闹形成强烈的对比,极其震撼人心,虽然不曾见栖鸦,乾隆的引用还是极其应景的。
而下面一句话“玉人和月摘梅花”贺铸继续夸赞美人如玉,人美花娇,渲染月,花,人三美相映,暗香浮动的画面,而乾隆却又把用意引申了出去,玉人既可指女性,又可喻男子,这句话就把自己代入了:你我一对玉人月下采梅花,是何等地风光霁月?
更有一层意思,女子也许不甚明了,但是风月场中厮混的花花公子却都心有默契,若能成其好事,两情香浓时,且看我这玉人月下摘取你这朵淡雅的梅花,那又是一番香艳迤逦的场景了。
乾隆的确是撩妹高手,你看人家连约炮都这么风趣雅致。
“笑捻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香菱含笑把下阙念出,虽是同一首词,但是美人儿重帘叠幕,把自己护得严严实实,显然是拒人千里之外了。
乌进孝见两人各出了一句,只当是两人又对了一副对子,哪里知道这私底下的一问一答?只听抑扬顿挫地甚是合拍,显是对的极其工整,内心对香菱又增加一份佩服:“这妹子肚里有料啊,不仅仅是乡野村民,就是学富五车的读书人也不是她的对手!”
乌进孝不知道眼前人的身份尊贵,看着像个读书人,读书人那都是学富五车的,说书人不都这么说的吗?
乾隆压根没有想到会被拒绝,他忘记了自己没有穿上那身皇袍,除开皇帝身份,他也不过是个油腻大叔,只靠耍嘴皮子就想泡妹子,也太天真了。
要说也怪,皇帝九五之尊,后宫如花似玉的女子不知烦几,每每欲求他一幸而不可得,何曾被女人拒绝过?现在香菱的推拒反而激起了他的兴趣,反而一心要弄到手了。
现在话已说死,又不便用强,幸好他也知道徐徐图之的道理,便顾左右而言其他了。
“我听说这附近上百亩的受灾田都是你吩咐改种的红薯?”乾隆吃毕瓜,在老奴的服侍下洗漱了,转头问道。
什么我吩咐的,赶鸭子上架可好?这话香菱心内嘀咕,却不好说明。他既然没有称朕,就不愿暴露身份,这要怎样和他解释才好?这皇帝的权力就是一个放大器,毕竟个人的能力有限,如果能够取得皇帝的信任,依靠国家机器推行,那的确可以实现“救民饥馑”的宏愿了。
“不知公子对这红薯是否了解?”
“愿闻其详。”
“红薯也叫甘薯还有人叫做番薯,因其确实是由西番引进来的。前朝时,多年在吕宋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当时吕宋国视甘薯为奇货,“禁不令出境”。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巧妙躲过吕宋官府的关卡盘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
明万历二十一年,闽中大旱,五谷歉收,陈振龙让其子陈经纶向巡抚金学曾呈报吕宋种植红薯之利。金学曾令其觅地试种。振龙父子即依照土人传授种植之法,在达道铺纱帽池舍旁空地试种。
4个月后,红薯子母钩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可以充饥。金学曾遂通令各地如法栽种,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
陈振龙父子之所以大费周折也要把红薯引入中国,盖因其适应力强,无地不宜的优良特性,并且产量高,“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加之“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
我国土地贫瘠,天灾水患颇多,每每饥民流离失所,若能在全国引种推行,当时天下黎民苍生之幸了。”
香菱又带乾隆来到东院自己所种的红薯地里,指着那一簇簇红薯秧苗说道:“红薯实是贫民人参,有长寿食品之美誉,《本草纲目》中对其亦有记述“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我中华得有此物实是万民之福。加之味道甘美,特别是烤出来的,那味道,香喷喷,甜丝丝,简直是勾魂夺魄……可惜你来早了,再过两三个月,你若再来此地,让你亲口品尝这民间美食,方知我所言不虚也。”
“好,既有如此美食,高某腹内馋虫蠕动,三月之后必然再来叨扰,且莫笑某家是一个只顾果腹的饕餮客。”乾隆也不客气,当即定下三月之期,言罢拱手告辞。
月前一场面积较大的雹灾袭击了直隶,河南山东各省,乾隆作为一个自以为勤政爱民的皇帝立刻祭出了他的大杀器—微服私访。他虽然是微服,姑且算微服吧。但是并不能算私访,考虑到皇帝人身安全,随行人员十分庞杂,各地接待大小官员既要安排布置迎接场面,准备驻地,又要随时候驾,委实苦不堪言。
这皇帝随心任性,并没有规划好了的路线图,只能在各方面都做万全的准备,实在是劳民伤财。不像现代官员视察,不仅事先通知做好安排,甚至迎接的场面都预演彩排数遍,几点几分到达,行走的路线,视察哪些车间班组,分秒不差,领导看得满意,接待者也可省却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果然是上下同心,形势喜人,一片大好,普大喜奔。
由于黑山村灾后自救工作做得好,被当做了一个典型。当然了,其他还有许许多多的典型一起上报了,因为地方小,又偏僻,也没多做准备。否则怎么也要把门楼都修起来。谁知怎么就被皇帝选中了呢?或许皇帝是想找个清净的地方散散心吧?
乾隆原本只是随便走走,听说这山沟旮旯里有一个奇女子便进来看看,没想到这女子还颇有文采,便存了艳遇的心思,一定要认识一下了。
这女子的吃西瓜理论相当新颖,有如醍醐灌顶,乾隆隐隐地似乎摸到了一些人生哲理的门槛,却又不得其门而入,现在似乎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了。
等到这女子再把红薯推荐给他,乾隆内心满是激动兴奋的。这怎么可能是妄图谋反的飞贼?分明是忠君爱国,为国为民的女夫子嘛。一个闺阁中的娇弱女流,为推广红薯种植,亲自整地育秧,剪蔓扦插,不辞劳苦地和泥腿子们混在一起,委实可敬。闻得村民遭遇雹灾,又慷慨将所育薯秧全部捐出,供村民复种扦插,这是何等地高风亮节?我大清有如此之臣民,敢不繁荣昌盛?
我原本是要带她回宫,既然约了三个月后再见,那就等她三个月吧。
乾隆回宫后并没有食言,果然如其《山店》诗中所云,减免了直隶,河南,山东等受灾地区的赋税。
并且,在全国由官方大力推广栽种红薯,在直隶,更由皇上“敕直省广劝栽植”。由于朝野上下积极推广,番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并成为中国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这当然不是仅仅香菱一人的建议,这是乾隆回宫后查阅了大量奏折,广泛听取了南方各省大臣的意见后所做的决定。
乾隆后来又让人在内果园种植西瓜和红薯,并多次到果园巡视。
后人在嘲笑乾隆的农家乐情结时,又怎么知道这两种作物对他曾经的触动?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