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汉高帝刘邦传 > 第八章 刘邦的教育
    公元前249年,刘邦7岁了,虚岁8岁。如果生活在2200多年后的今天,刘邦应该上小学一年级了。但是,生活在战国年代的刘邦,他接受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呢?

    根据《国语·卷十七》的记载,楚国的大臣申叔时曾经这样谈楚国太子的教育,说:“用历史来教育,从而使他懂得褒扬善行而贬抑邪恶,来戒勉他的心;用先王的世系来教育,从而使他知道有德行的人能名声显扬,昏庸的人要被废黜,来鼓励和约束他的行为;用诗歌来教育,对他宣扬先王的美德,来指引他的志向;用礼仪来教育,使他知道尊卑上下的法度;用音乐来教育,来洗涤他身上的污秽,使他稳重而不轻浮;用法令来教育,使他懂得百官的职事;用治国的嘉言来教育他,使他发扬美德,知道先王务必以德对待百姓;用古书记载来教育,使他懂得历代成败兴衰的道理而引起警戒;用先王的训典来教育,使他知道宗族的发展繁衍,使行为符合道义。”

    如前文论述,刘邦的祖父曾经是楚国淮北郡丰邑的县公,爵位相当于楚国的公爵,但只有治民权,勉强算得上半个贵族吧。当刘邦是楚国人时,教育方式应该和申叔时提到的差不多。

    但是,考虑到刘邦家族来自于魏国的大梁,以及刘邦后来又成为了魏国人,因此刘邦的教育又转向魏国式的教育,而魏国深受周朝的影响。尽管周朝在刘邦出生那一年就被秦国灭掉了,但作为天下诸侯曾经的宗主国,并且享国将近800年,以《周礼》为代表的礼仪规范早已经深入人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因此,青少年时期的刘邦的教育以传统的周代教育为主。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曾盛赞周代君子“他们识解之渊博,人格之完美,嘉言懿行,可资后代敬慕者,到处可见”,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高尚的道德水准。当然,这和周代“以德治国”的基本国策息息相关。

    对于周代教育,它的核心是培养君子人格,因此道德教育便成为重中之重,而行为和技能教育只能退居其次。当时的学校组织已经比较完善,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其中大学两年,重在提升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小学一到七年,重在完善自我,提高技能。

    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根据地方区域大小的不同,设有塾、庠、序、校等不同级别的教育组织。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同样,庠、序、校中的优秀者也可以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

    具体到教育内容,则分为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属于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属于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分类阐述如下:

    第一,礼、乐等道德层面的教育。礼,指行为规范,直接与人的德性相联系。由于周代前期没有法律,统治者只能通过道德约束人们的行为。因此,《礼记·文王世子》说:“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恭敬而温文”也就是后代都提倡的温、良、恭、俭、让。同时,礼、乐和德行教育也十分紧密。根据《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三行”教诸侯卿大夫之子。师氏,即今天的老师,在周代前期,指以职业为氏的人。“三德”包含至德、敏德、孝德,分别表示中和之德、勤劳、尊祖爱亲。而“三行”则指孝行、友行、顺行,分别代表亲父母、尊贤良、事师长。三德、三行教育是周代礼乐文明的重要标志,而礼乐文明则是周代的重要标志。

    当然,出于战国末年那个杀人盈野的乱世,估计刘邦这方面的学习仅仅是浅尝辄止。

    第二,射箭、御车等技能层面的教育。这两项技能应该是少年刘邦重点学习的项目。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枪法要好,驾驶技术一流。

    好的射术有五种表现,分别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其中,“白矢”指箭矢穿过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指前放一箭,后三箭连续而去,箭箭相属,好像互相衔接的连珠;“剡注”指发箭速度快,瞄准时间短促,上箭即放箭,放则必中;“襄尺”指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指四箭连贯,均正中目标。

    养由基是春秋时期楚国将军,是个神箭手,或许曾经是少年刘邦心中的射箭偶像。据《战国策·西周策》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百步的距离至少是100多米,在这么远的距离居然能射中柳叶,可谓是神人也。

    好的御术也有五种表现,分别为鸣和鸾、逐水车、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其中,“鸣和鸾”指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即驾车有节奏感;“逐水车”指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即精准把握车辆的方向;“过君表”指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即必须掌握“发动机”的性能;“舞交衢”指过通道而驱驰自如,即能够精确地控制车辆加减速;“逐禽左”指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即能准确预测行车状况。

    造父是周穆王的专职司机,早于刘邦七百多年。据《赵世家》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造父驾车载着周穆王奔驰了千里,技术和体力非常人所能及,因此得到周天子的赏赐,被分封于赵城,赵国的君主便是造父的子孙后代。今天中国的赵姓绝大多数都是造父的后裔。

    第三,数学等计算机能的教育。《汉书·食货志》记载:“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其中,“六甲”指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也就是学习用天干、地支相配以计算时日;“五方”指东、西、南、北、中。

    据考证,最晚在春秋末年,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完备的十进位置值制记数法,普遍使用了算筹这种先进的计算工具,并且谙熟九九乘法表、整数四则运算,并使用了分数。这里所说的“人们”指受过教育的贵族以及少部分士人,而“算筹”是算盘的雏形,由270多枚小棍子组成,放在布袋里,系在腰部携带;需要记数和计算时,就把算筹取出来,摊开摆弄。

    第四,书籍典章的教育。《汉书·艺文志》记载:“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刘邦出生在楚国,刚开始时学习楚国文字;后来成为了魏国人,又要学习魏国文字;再后来为了成为秦朝的公务员,又学习了秦国文字。

    关于刘邦的受教育程度,晚唐诗人章碣曾经作《焚书坑》一诗间接地提及到,如下: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学校里的语文老师可能会这样教育学生: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作者用史家笔法,独辟蹊径,把“焚书”与“亡国”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到一起,层层推进,自然圆转,言辞夸张,言他人所未言,巧妙的讽刺了秦始皇焚书的荒唐行为。老师们对章诗人大加赞扬,而对诗中的谬误之处鲜有批评。一句“刘项原来不读书”黑了刘邦一千多年。

    然而,诗人毕竟是诗人,头脑中浪漫主义太严重,缺少对历史人物的分析思考。根据刘邦遗留下来的《高帝求贤诏》、《大风歌》、《鸿鹄歌》以及《手敕太子书》等,可以看出刘邦虽然不至于文采斐然、妙趣横生,但也不是文理不通、艰苦涩滞。

    笔者认为,根据刘邦后半生的军事表现,刘邦应该是爱读兵书类的著作,原因可能是长辈的教导。毕竟生活在乱世,良好的军事素养对于保卫宗族和获取富贵至关重要。没有人是天生的神童圣贤,唯有多读书、多思考,方能成为人生的赢家。

    </br>

    </br>